生活心理:为什么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一定对你好?

不知道在你心里是否存在这样的疑问?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好,这样的想法难道不对吗?

与人为善,善待他人,以己推人,不是文明的基础和我们的传统吗?

但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我对他那么好,他竟然。。。

为什么别人不能回报我们以同样的好呢?

生活心理:为什么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一定对你好?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问句里出现了二个人物:一个是“你”即你自己,第二个是“别人”即非你的-客体。

过程是:从自己出发,出于自己的动机或意愿,做出了一个或者一系列的行为,然后期待对方有个对等的反应。结果取决于客体,而非你自己能控制或决定的。

这个问题呈现的其实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和外在行为起源和作用于互动。所以,“你”的想法和行为不能期待一个理所当然的回应。

生活心理:为什么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一定对你好?

常见的是有人觉得自己对朋友掏心掏肺,却被朋友伤害;有些情侣觉得自己对对方很好,却被对方劈腿;父母觉得自己无微不至的对待孩子,孩子却成“白眼狼”。。。

我们举2个小例子:

A,小张上大学时,寝室里有位同学小王,从相对比较偏远的地区来,家庭经济环境较差;而小张一直生长在大城市里,相对家庭环境宽裕。了解小王的情况后,小张对小王就比较照顾,经常给她买些零食,带些小礼物,但小王并没有回送过给小张。一二年后,二人各自加入不同的社团,小王跟社团同学走得很近,却疏远了小张。小张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自己这样对小王好,她却不领情?

B,李妈妈对自己的独生儿子从小宠爱,什么都替他准备好了,冬天怕晒,夏天怕冷,他想要的基本都会满足他,但现在儿子长大工作了,却每个月做月光族,还不断向父母伸手,从未用自己的收入给妈妈买过什么。李妈妈非常担忧和伤心,为什么我一直对孩子这么好,孩子却没有想过为自己父母做点什么?考虑些什么呢?

从这2个小例子,我们先来看,“你对他的好”,是不是真的是对方需要的?

“好”又如何衡量?

如A例中,小张给小王带零食、带小礼物,是她由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中想到的,零食和小礼物是她自己平时喜欢的。但她或许没有想过,小王可能并不喜欢这些,但又不好意思拒绝,拿了她给的东西其实并不开心。

再者,小张在给予小王这些时,是否可能带着一点优越感和同情呢?会否觉得自己这样做很善良正义,有亲和感,但无意间伤及了小王的自尊心,甚至让她觉得自己在被施舍呢?

其实从互动关系中,我们看出小王并没有表达同样的感情给小张,也没有说明,却在一些时间后疏远了她。

小张的付出没有期待吗?这些期待有合理吗?为什么在一次二次得不到反馈后一直继续而不主动停止付出呢?

我们不要无缘故的想替别人负责,期待别人就该对你的行为做出良好的反馈,觉得别人必须接受你的好。

再来看B例中的李妈妈,她所谓的好,换个角度,是否扼杀了孩子从小自己探索和自己发展能力的宝贵机会,助长了孩子贪婪、自私、自我的要求。养育孩子并不是简单的给予或付出,同时要建立规则,树立边界,给予训练。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才能对父母的付出有所反馈,

这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生活心理:为什么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一定对你好?

“好”本身的概念很模糊,你的“好”确实未必是你施与行为的当事人,觉得的好,或者她理解的好。反过来其实也一样,她反馈你的,也许是她理解的好,该做的反应,而不是你要的。以已度人的同时要留心对方的反应。

虽然在上面的各段中我阐述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也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时候人们的感情是互相的,在我们彼此衡量了自己的动机,与对方核对了需求之后,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互动时,是可以得到愉悦的收获的。

无论父母、家人、恋人、亲戚、邻居、友人、同学、师长、同事、合作伙伴,甚至是新朋友和陌生人等,我们总是活在人际关系中,受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求而驱动。

或许我们都习惯了自己的某种方式面对很多人,但要警惕人是复杂而不同的。

生活心理:为什么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一定对你好?

生活是个不断需要调整的动态过程,如果你觉得自己对很多人好,偶尔遇到一二个人,给你的反馈比较负向,那也不要太过在意,你可以具体回顾下和这一二个人的互动,尝试沟通和调整,如已尽力了就顺其自然了,总会有很多和自己观念、做法不同的人。

但如果你的好是给出去,很多人都对你不好,那你可能就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互动方式里是否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

保持你的善良,也对自己多一份观察。

如果你一个人感觉比较困惑,欢迎你来预约咨询,和咨询师一些探讨~

孙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精神动力学取向,热恳、温和、坚定、陪伴、探索 倾听你的烦恼和痛苦 陪伴走上一段心路旅程,发现每个生命本身具有的力量 提供另一个角度看见自己 协助移去阻挡你的障碍 活的自在。

咨询领域:

1. 各类身心症状、强迫、恐惧、失眠、焦虑、情绪抑郁等心理困扰

2. 儿童及青少年发展适应及亲子关系问题

3. 婚姻家庭、情感困扰、职场压力

生活心理:为什么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一定对你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