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9月的传媒业|政策篇:行业进入寒冬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与之前主要针对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有所不同,近日的“综艺限薪令”以及迅速启动的“收视率问题调查”等一系列监管措施,主要集中在影视及传统电视行业。

多个行业“顽疾”被爆出,使得本来已经日渐式微的传统电视雪上加霜,火热的影视行业开始感觉到了“寒冷”。但这些是行业近年来“野蛮生长”的代价,只有通过有效监管,剥离行业“毒瘤”,才能有一个更健康的行业未来。尽管这个“剥离”的过程可能会“血淋淋”。

如何评价9月的传媒业|政策篇:行业进入寒冬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行业毒瘤1:收视率等数据造假,混淆行业评价标准

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官网以“总局就收视率问题开展调查”为题发布一则消息:

“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與情和反映,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至此,“郭靖宇导演抨击收视率造假”事件真正开启了影视和传统电视行业对“收视率造假”这一行业毒瘤的“剥离”行动,同时引发了业内诸多的思考,比如: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抽样收视调查方式是否已经过时,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如何评价9月的传媒业|政策篇:行业进入寒冬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收视率数据造假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危害在于混淆了整个行业的评价标准。这样的“数”,已经不能作为决策参考的“据”。

▲造成整个传统电视传播效果的“虚假繁荣”。

随着视频网站、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新兴文娱方式的崛起,分流传统电视的受众人数和收视时长是必然产生的结果,也是业内人士能够亲身体验到的趋势。但这种分流的程度到底有多少,对电视的冲击到底有多大,造假之后的收视率还能准确体现吗?

所谓“收视率造假”,所谓“买收视率”,肯定是要把自己的节目或电视剧收视率做高。这种情况下,难免造成整个收视市场“虚假繁荣”的现象。表面上,收视率都还不错,但实际上,可能电视的传播效果已经下滑到谁也不愿意相信的“冰点”。这一点,从传统电视台大幅下滑的广告创收中有更加明显的体现。

▲混淆节目和剧集优劣的评价标准,为行业树立错误的榜样。

高收视率的节目和剧集通常都会被当成是行业的榜样,被研讨,被解析,被学习,甚至被解读成为行业审美的未来发展趋势,引得模仿者蜂拥而至。

高收视的节目和剧集,尽管口碑极差,但也会有无数业内外人士解读出无数个优点,低收视率的节目和剧集,尽管有的可能口碑很好,品质不错,但难逃被解读出无数个缺点。

建立在“虚假收视率”基础上的这个榜样本身是站不住脚的。之后所有的“模仿”和“学习”,就更像是“空中楼阁”了。

而且,这种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开始显现,那些不做收视率、品质不错的节目类型和剧集题材,就会越来越少的有人去“碰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节目和剧集市场同质化严重,但一些优质的题材和类型却无人关心的局面。

如何评价9月的传媒业|政策篇:行业进入寒冬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虚高的传播效果与广告价值不符合,进一步伤害“金主爸爸”对传统电视广告营销效果的信心。

“收视率造假”夸大了节目和剧集的传播效果,广告客户根据这样的数据进行广告投放之后如果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必然会沉重的打击广告客户对传统电视广告营销效果的信心。广告客户大量流失,对于传统电视而言,将会是“釜底抽薪”式的冲击。

其实,除了收视率数据涉嫌造假之外,视频点击量等更是造假的“重灾区”,直接导致了“爱奇艺关闭前台显示播放量数据”的事件。搜狐娱乐的相关调查还显示,当下市场上可以被用来衡量口碑、热度的平台——豆瓣、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视频平台、百度指数等等,水军公司都有报价。

而且,有媒体曝出消息,数据公司艾瑞咨询多名高管,自9月13日晚开始失联。艾瑞咨询官博发布声明称,“公司个别管理人员”应相关部门要求协助调查,因此暂时无法取得联系,“目前公司运营一切正常”。

由此可见,传媒影视行业的数据评价标准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整个数据行业需要进行一次大的“洗牌和换血”,产生出新的监管和调查方式,并构建出更加完善的防造假机制。

人民日报的评论认为,观众的口味,不是靠“注水数据”培养出来的;好的内容,才是视频产品话语权的真正底气。期待能够肃清“数据造假”的那一天,还给行业一片“蓝天”。

行业毒瘤2:明星片酬畸高,搅乱行业投资分配结构

近日,在被各路娱乐明星和社会新闻占领的微博热搜上,“综艺限薪令”却牢牢的占据了一整天的热搜位,可见受关注程度之高。

如何评价9月的传媒业|政策篇:行业进入寒冬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继网站平台与制片方共同发起演员“限薪声明”之后,对明星天价片酬进行限制的做法终于蔓延到了综艺节目领域。新浪娱乐报道中称“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接下来将严控综艺节目艺人的片酬,每期节目艺人总片酬不能超过80万,常驻嘉宾一季节目下来的片酬不能超过1000万。”

从剧集到综艺,为了热度,为了播出数据好看,为了招商顺利,都在一定程度上围绕着明星嘉宾进行整体设计。没有明星参与,基本上就不知道怎么做节目,怎么做剧集了。这种情况下,明星片酬畸高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明星片酬过高,导致整个节目或剧组在投资分配上出现问题,用于制作和剧本创作等方面的投资明显减少,大量的资本押注的一两个主演的身上,导致整体品质不过关。而且,这背后还牵扯出了“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等违法违纪行为。明星片酬问题治理势在必行。

但也有观点认为,只要内容产业的发展理念一直是围绕“明星”进行生产,以“明星”带动播出效果和广告招商的规律不变,则明星片酬可能会转变成更为隐秘的形式而存在。

因此,“综艺限薪令”能起到多大作用,还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是,这一监管政策必然会推动整个行业关注“明星依赖程度过高”问题,有助于影视行业以及播出平台从内容评价标准、内容制作规则、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革新,逐渐调整到一切以“受众为王”的方向上。

如何评价9月的传媒业|政策篇:行业进入寒冬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1号结语

严厉的监管政策,有助于肃清行业“毒瘤”的同时,也会让行业内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秘密”曝光在大众面前,对现阶段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是行业走向正轨的必经之路。

如何评价9月的传媒业|政策篇:行业进入寒冬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对于收视造假问题,一方面在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的同时,需要组织起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学术力量,构建更为科学的“替代品”,让相对科学、准确、专业的数据,成为行业发展的“量尺”。

对于明星片酬畸高的问题,一方面进行严格限制的同时,还要通过评价标准等配套措施的改革和完善,让内容制作产业真正的开始关注受众的需求。

如何评价9月的传媒业|政策篇:行业进入寒冬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