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深圳-高嶺古村——遺忘在都市角落中的客家記憶

高嶺古村位於深圳龍崗區南澳七娘山北側東風嶺的嶺背山上,海拔200米。為大鵬半島歷史價值村落中初始風貌保存最為完好的客家村落。因村莊建在七娘山的半山腰上,故名高嶺村。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村民因交通不便陸續遷出,在山下新建村落,命名為“高嶺新村”,而原來的村落,則被稱為“高嶺古村”。逢年過節,部分村民還是會回到古村,祭奠先祖,追憶往昔的記憶。

「一村一史」·深圳-高嶺古村——遺忘在都市角落中的客家記憶

追憶歷史 探索起源

據說:400年前,一對來自福建客家祖地的周姓夫婦為躲避戰亂,從福建一路走到南澳,最後選中了在七娘山北側山腰上這處面海的平地,開荒建屋,種田捕魚,繁衍子孫。

據周氏族人回憶,這段歷史原來村裡的周氏族譜裡是有著記載的,但這本族譜已遺失。現在保存的族譜是後來一位去了美國的華僑,憑著記憶重寫後從美國寄回來的,其中沒有記錄建村的歷史。

「一村一史」·深圳-高嶺古村——遺忘在都市角落中的客家記憶

高嶺古村除了周姓,還有張姓、何姓等村民,多族村民共同推崇儒家思想和反清復明的漢族文化,並分別為古村帶來了宗祠文化、客家文化、漁農文化。400年來,許多先民遷徙到南洋、歐美等地,引進先進的西洋文化和思想,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高嶺古村。

據老村民介紹,人丁最旺時,村中有上千人,後來陸續到海外謀生,現在只剩下160多人。上世紀末,由於生活不便和教育環境差等原因,搬離古村成為了必然。

古屋祠堂依稀 記憶猶在

村中老屋大多建於清末民初,保留著原始客家民屋的古樸之風。屋簷灰雕,牆上壁畫仍未褪色,昔日老屋主人風花雪月詩情畫意的日子,古村崇德尚文的風氣依稀可見。深圳知名出版人、專欄作家南兆旭曾在村中老牆上發現意為“風月無邊”的 “蟲二”兩字,為此撰文感嘆:刻在民居上寓意“風月無邊”的“蟲二”,現在他所知的只有這個中國南海邊小村莊獨有。原住民早年生活之情調,風氣之開放,可見一斑。

「一村一史」·深圳-高嶺古村——遺忘在都市角落中的客家記憶

周氏祠堂在高嶺舊村靠近後山的那一排房子中間,樸素如民居。周氏尊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為祖先,供著愛蓮堂的神位,兩邊寫著:宗傅姬妲家聲遠,學紹濂溪道脈長。周福山說,每到年節祭祖,不少人會回來,祠堂是他們維繫宗族情感的一種方式。

碉樓修建於上世紀40年代,當時日本人入侵,海盜山賊橫行,為保護家園,高嶺村在村口建起碉樓,四周圍起了鐵絲網。這裡緊臨海面,當年常有海盜出沒。當年日本侵華時,曾經放火燒掉了附近一個叫做沙林棚的小村莊,火光沖天中,近鄰高嶺古村卻逃過一場浩劫,料和其地理位置有關。碉樓上原來有三門炮,後來不知去向了。

「一村一史」·深圳-高嶺古村——遺忘在都市角落中的客家記憶

被舊屋圍在中間的建築是高嶺學校,希臘多立克柱式風格,它是村中唯一的西式建築,也是唯一的兩層建築。學校有近100年曆史,由香港和美國的華僑捐資建立。按照村裡老規矩,學生讀到小學三年級,就要到山下的東山小學讀書。建築內部分為四個教室,上下各兩個,高年級在樓下,低年級在樓上,一層木板將它們隔開。

「一村一史」·深圳-高嶺古村——遺忘在都市角落中的客家記憶

引以為傲的蓄水系統

於1936年的修建山泉取水系統。高嶺可能是深圳最早用上自來水的村落。

關於飲水,這裡還流傳著一個版本的故事。修建自來水管道前,村民們生活用水,需要到村後山腰處的一個積水灘去挑水喝。一次,一位少婦去挑水時,不料叢林中突然冒出一隻老虎來,兇猛地撲向柔弱的女子。親人的突然離去,讓村民們感覺到了巨大的悲痛,但是,那隻潛伏在身邊隨時都可竄出的猛虎,更讓全村人膽戰心驚。怎麼才能安全地取到水,成為村民急需解決的第一難題。為了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大家商量後決定,需要修建自來水管道,將山泉水直接引到村裡。

傳統習俗 割不掉的記憶

出嫁

高嶺古村曾經有著新娘出嫁時需要將染成紅色的米粒在花轎前高高揚起的儀式,斗轉星移,現在的高嶺年輕人雖然換作了更為便利的小車作為婚嫁交通工具,但同樣沿襲了灑大米、跨火堆、拋雞等先人們在山上古村內保留下來的舊風俗。

現在的高嶺新村,有女子出嫁時,家人會提前預備好一幅長長的紅色布匹,將一定數量的錢幣縫入布中,然後將布匹纏在新娘腰間,此為“攔腰”,寓意讓她將財運帶到夫家。

野生雲霧茶及甜菜

高嶺的野生雲霧茶和甜菜鮮有人知,因稀貴,成為村民的珍藏。

而更為極品的要算甜茶,村裡的屋前屋後,偶會長出一二棵野生甜茶,從枝上摘下葉子放進嘴裡,嚼一下先是一絲青澀,之後卻是滿嘴的甘甜,葉子炒成茶後可是治咽喉疾病的妙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