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深圳-高岭古村——遗忘在都市角落中的客家记忆

高岭古村位于深圳龙岗区南澳七娘山北侧东风岭的岭背山上,海拔200米。为大鹏半岛历史价值村落中初始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客家村落。因村庄建在七娘山的半山腰上,故名高岭村。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因交通不便陆续迁出,在山下新建村落,命名为“高岭新村”,而原来的村落,则被称为“高岭古村”。逢年过节,部分村民还是会回到古村,祭奠先祖,追忆往昔的记忆。

「一村一史」·深圳-高岭古村——遗忘在都市角落中的客家记忆

追忆历史 探索起源

据说:400年前,一对来自福建客家祖地的周姓夫妇为躲避战乱,从福建一路走到南澳,最后选中了在七娘山北侧山腰上这处面海的平地,开荒建屋,种田捕鱼,繁衍子孙。

据周氏族人回忆,这段历史原来村里的周氏族谱里是有着记载的,但这本族谱已遗失。现在保存的族谱是后来一位去了美国的华侨,凭着记忆重写后从美国寄回来的,其中没有记录建村的历史。

「一村一史」·深圳-高岭古村——遗忘在都市角落中的客家记忆

高岭古村除了周姓,还有张姓、何姓等村民,多族村民共同推崇儒家思想和反清复明的汉族文化,并分别为古村带来了宗祠文化、客家文化、渔农文化。400年来,许多先民迁徙到南洋、欧美等地,引进先进的西洋文化和思想,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高岭古村。

据老村民介绍,人丁最旺时,村中有上千人,后来陆续到海外谋生,现在只剩下160多人。上世纪末,由于生活不便和教育环境差等原因,搬离古村成为了必然。

古屋祠堂依稀 记忆犹在

村中老屋大多建于清末民初,保留着原始客家民屋的古朴之风。屋檐灰雕,墙上壁画仍未褪色,昔日老屋主人风花雪月诗情画意的日子,古村崇德尚文的风气依稀可见。深圳知名出版人、专栏作家南兆旭曾在村中老墙上发现意为“风月无边”的 “虫二”两字,为此撰文感叹:刻在民居上寓意“风月无边”的“虫二”,现在他所知的只有这个中国南海边小村庄独有。原住民早年生活之情调,风气之开放,可见一斑。

「一村一史」·深圳-高岭古村——遗忘在都市角落中的客家记忆

周氏祠堂在高岭旧村靠近后山的那一排房子中间,朴素如民居。周氏尊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为祖先,供着爱莲堂的神位,两边写着:宗傅姬妲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周福山说,每到年节祭祖,不少人会回来,祠堂是他们维系宗族情感的一种方式。

碉楼修建于上世纪40年代,当时日本人入侵,海盗山贼横行,为保护家园,高岭村在村口建起碉楼,四周围起了铁丝网。这里紧临海面,当年常有海盗出没。当年日本侵华时,曾经放火烧掉了附近一个叫做沙林棚的小村庄,火光冲天中,近邻高岭古村却逃过一场浩劫,料和其地理位置有关。碉楼上原来有三门炮,后来不知去向了。

「一村一史」·深圳-高岭古村——遗忘在都市角落中的客家记忆

被旧屋围在中间的建筑是高岭学校,希腊多立克柱式风格,它是村中唯一的西式建筑,也是唯一的两层建筑。学校有近100年历史,由香港和美国的华侨捐资建立。按照村里老规矩,学生读到小学三年级,就要到山下的东山小学读书。建筑内部分为四个教室,上下各两个,高年级在楼下,低年级在楼上,一层木板将它们隔开。

「一村一史」·深圳-高岭古村——遗忘在都市角落中的客家记忆

引以为傲的蓄水系统

于1936年的修建山泉取水系统。高岭可能是深圳最早用上自来水的村落。

关于饮水,这里还流传着一个版本的故事。修建自来水管道前,村民们生活用水,需要到村后山腰处的一个积水滩去挑水喝。一次,一位少妇去挑水时,不料丛林中突然冒出一只老虎来,凶猛地扑向柔弱的女子。亲人的突然离去,让村民们感觉到了巨大的悲痛,但是,那只潜伏在身边随时都可窜出的猛虎,更让全村人胆战心惊。怎么才能安全地取到水,成为村民急需解决的第一难题。为了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大家商量后决定,需要修建自来水管道,将山泉水直接引到村里。

传统习俗 割不掉的记忆

出嫁

高岭古村曾经有着新娘出嫁时需要将染成红色的米粒在花轿前高高扬起的仪式,斗转星移,现在的高岭年轻人虽然换作了更为便利的小车作为婚嫁交通工具,但同样沿袭了洒大米、跨火堆、抛鸡等先人们在山上古村内保留下来的旧风俗。

现在的高岭新村,有女子出嫁时,家人会提前预备好一幅长长的红色布匹,将一定数量的钱币缝入布中,然后将布匹缠在新娘腰间,此为“拦腰”,寓意让她将财运带到夫家。

野生云雾茶及甜菜

高岭的野生云雾茶和甜菜鲜有人知,因稀贵,成为村民的珍藏。

而更为极品的要算甜茶,村里的屋前屋后,偶会长出一二棵野生甜茶,从枝上摘下叶子放进嘴里,嚼一下先是一丝青涩,之后却是满嘴的甘甜,叶子炒成茶后可是治咽喉疾病的妙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