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皇思杨——天人合一的丰厚历史

皇思扬古围村距今已五百多年,先后有黄沙洋、皇思扬、黄狮三个村名,皇思扬村处于西枝畔。皇思扬村的建筑群按“设治防御”需求所建,施工技术巧妙绝伦,具有居家生态和世俗传统文化的东方气派。在这村庄生活的人们主要有萧、杨、许、郑四大姓氏。

「一村一史」·皇思杨——天人合一的丰厚历史

皇思扬村的祖先明末清初从福建漳州迁至这里围寨建屋,繁衍生息,谋划“天人合一”,图展未来的建筑布局,打造基业。奠基的几户人家起先是开垦荒地,男耕女织、和衷共济。直至乾隆嘉庆期间,才成为有几千人口的村庄。

名字由来

据记载:“明代肖氏自福建省漳州迁此,建居时取村名‘黄沙洋’,后因该村学校校门画有一黄色雄狮,久而久之,以‘黄狮’取代‘黄沙洋’。” 在清乾隆年间的《归善县志·平山司图》上已经有了“皇思洋”的标识,这可能是皇思扬古围村最早出现在官方地图的名字。至于为何有一字之别,则不能完全排除地方史官的编印错误。

还有一个可能是,古代地方名称大都是以地理位置、地貌、重要标识物等来起名的,同时“江”也称“洋”。位于西枝江南岸的皇思扬古围村附近有一片2000多亩金子般的由河水冲积而成的黄沙地,当地人称“下洋底”或“下景”。因此,西枝江边一片黄沙旁边的村落就叫“黄沙洋”了。

与此相互印证的是,同属多祝管辖的洋口村,其位于皇思扬村下游三公里处,是洋口河(溪)与西枝江交汇口旁边的村落,故叫“洋口”。由此可见,“黄沙洋”应是古围村最早的名称。相对于“黄沙洋”,“皇思扬”的由来就显而易见了。在皇思扬古围村的西城门之上,镶嵌着一块阳刻楷书“皇思扬”三字的青麻石。西城门在当地又称“城门顶”,始建于清朝初年,对照《平山司图》,可见“皇思扬”在乾隆年间已经在归善县小有名气。

「一村一史」·皇思杨——天人合一的丰厚历史

独特的建筑群

北门是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墙身下半部是青麻石,上部是青砖,布有枪眼,用于防御,屋脊有灰塑龙,西侧山墙开一石拱门,门上有阳刻楷书“大兴门”三个字,为忌北煞,“大兴门”上面装置五只灰塑蝙蝠,表示“五福临门”,化凶为吉。入拱门右转又有拱门,这是北门西开,一方面显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性强,别一方面还有“西丁北财”的意思。

小城堡

城堡内的祠堂建筑既精美又显得尊贵。雕梁画栋,就连门楹、窗棂都有表示吉祥的花草和动物的画样,生动玲珑,工艺精巧。因萧氏数代为官,祠堂就有“钦赐花翎”、“旨赏戴蓝翎”的御匾高悬。

西门上镶嵌一块青麻石刻楷书“皇思扬”。此门始建于何时无证查考。村人只懂得“皇思扬”三个字来历不凡。据说是皇帝寄望古村人要把萧凤来、萧宪章的风范发扬光大。萧凤来是乾隆年间的武进士,萧宪章是咸丰十年间为官,咸丰十一年,皇帝赐两道旨,是赞萧宪章的母亲和祖母的旨麻布上用毛笔写成:“奉旨承皇帝诏”字眼工整,引人注目。其中一道旨是赞颂萧宪章之母熊氏“赋质温恭,秉心柔顺,事夫洛慎,备四德以流徽育子,勤劬展六韬而树绩”。意思是赞熊氏教子有方,使其成才。给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海丰梅垅新屋黄姓,把萧宪章的灵牌做得比他们的祖先牌还大,放在他们祖牌的中间来敬奉朝拜。现在每年海丰的新屋黄氏都有狮队到黄狮来。

武魁楼

“武魁楼”又名“官厅”,是因萧凤来考取功名而得,建于乾隆五十五年,建筑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为七开三进深,四角为两层碉楼,青麻石大包门。第一进为山门,门楣原挂有“武魁楼”镏金匾额,在“文革”时被毁。进门为影壁(已拆),即屏风,使人无法窥视它院内部,又便于产生空间交换的感觉,两侧小屏门为下人及平时出入,中间的大屏门只有官宦豪商之类的贵宾才能有资格进出,后有宽阔的青石板天井,以通风采光之用,也有聚四方水之意。第一进是接见贫百姓之用。第二进是主厅,是办案议事之处,其上梁架结构为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高低俯仰,勾心斗角,欲争有让,具有力学原理;梁的两端雕有表示如意吉祥的花草纹,抱头梁上一对虎虎生威的木狮,上置斗拱,以承托上梁架的斗拱,这模式不仅设计精巧严密,而且也完全将它做成美轮美奂的艺术品,而上梁更是不遗余力,精雕镂刻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第三进是后厅,是接见官宦贵宾之用,村中有人考中举人、进士也在这里设宴庆典。山门、主厅和后厅两旁均置十多间厢房,各厢房的布局和装饰都有明显的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别,整个“武魁楼”建筑布局都渗透了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内涵。

翰林第

“翰林第”府是光绪十二年间萧敬开封武功将军,戴二品花翎的府宅。府宅的建筑装饰别具的风采。不仅门楣、屋檐装饰讲究,而且隔扇、门棂、窗,均以木雕、石刻和棂条,喻各种象征吉祥寄托希祈的鸟兽花草图案文字,穿凿雕琢。美观雅致,府宅布局匠心独具,透门穿内,使你感到屋中有屋,门中有门,最后为一个“中”字。此宅还有前后花园,使你有感舒适无余。

牌坊

清朝的科举制度,给皇思扬古围村人施展才能带来了好的机遇,繁星璀璨,人才辈出。其中最令村人自豪的就是萧风来武进士,官嘉庆十五年,适逢萧凤来母亲八十大寿,且五代同堂,皇帝钦赐恩准,建石牌坊,以表彰其功德。牌坊是四柱三开门,分三层,正门上层有皇帝钦赐的“圣旨”、“恩荣”和皇帝钦颂“介寿怡谋”的楷书,据说是当时上书皇帝亲手谕书,字迹端庄秀丽,笔划刚健有力。牌坊高约十米,中间大门宽四米,石柱上有蝙蝠、八仙过海、双龙吐珠、文武百官、九龙海谆等精美浮雕;中间层有数百个石刻文字,每个约五平方厘米;下层前后有石狮二对,石鼓一对,石狮形态雄威,含珠带笑,显得栩栩如生。整座牌坊的结构模式美丽壮观,气势雄伟,施工技术巧妙绝伦,二百多年来都耸立在村前。它是皇思扬古村在清朝鼎盛一时的里程碑。文革破“四旧”时已被炸毁。

卵石路

皇思扬村是惠州通往海陆丰,潮汕的水陆运输的中转站,又是南北来往商客的落脚点,在这得天独厚的地利环境中,也有土地局限的因素,古村人十有八、九从事集市买卖,舟车辐辏,络绎不绝。此时村中也出现了不少的豪商大贾,为交通方便,从商获取更大利润,村人便从大岭头到多祝下西门以卵石砌路,从此此路便成了重要的交通古道。

蒋介石、周恩来东征时,还路过此古道,还在古村马寮演说过。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友人山田良政任起义军军师,在与驻黄沙洋的清兵激战时,中弹牺牲在皇思扬古道上。

古村巷道经纬有序,以卵石铺成。其中设计布局似乎是绝处逢生。多数巷道一眼望去好象一道“死胡同”,但当你走到巷道的尽头时,就可找到出口处,从出口处走到“死胡同”,到了尽头又有出口处,条条巷道通大路,真令你流连忘返。若要走尽全村的巷道,一天也走不完。

书室

在朝廷为官的萧凤来十分重视对村中子女的教育,与同窗又同寮的吕龙光是挚友,情同手足,共勉发展两人村中文化,萧凤来在村中建一座书室,题名“龙光书室”,而吕龙光亦在其家乡建一座书室,题名“凤来书室”(现增光镇凤光村,旧址仍存)。两人又互赠楹联。“龙光书室”的楹联是:“毓成虎奇才,虎质斑斓,虎气上腾登虎榜;就雕龙妙技,龙文璀灿,龙光高射到龙楼”。字是木板阳刻,字迹青绿色,意思是:精英奇才辈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进书室后要通过龟背路才到孔子堂,村中若有人违反乡规民约的或破坏文明人,都是在龟背路受杖股的刑罚。在孔子堂的左侧竖一根长约5米的石柱,左看是一杆毛笔,右看是一枝长矛,激励后人勤奋习武文,做到文武双全,彪炳青史。

三眼井

皇思扬郑屋古宅前面两侧各有一口三眼井,清朝时挖建,井深20米,水质清甜,井水从未干涸过,即使是大旱之时,井的水位只是下降一点,不会断水,得以满足村人用水。井与水田咫尺之距,但平时井的水位高于水田的水,不用担心脏水渗透,这是该井的最大特色。据郑屋族谱记载:这两口井除可村民取水引用外,可谓其仍有两大特色,其一是起到点缀地形的作用,两井之间相距约一百米,一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使整个郑屋围村形象“蟹”,两井为“蟹眼”,装点江山,美丽极也;其二是预防小孩在井边嬉戏掉进井里,起着安全保护的作用。

「一村一史」·皇思杨——天人合一的丰厚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