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聽見你的聲音

讓我們聽見你的聲音

我還在絞盡腦汁工作時,一位同事的一條語音信息一下子打開了我腦中的枷鎖。解決頭腦中的亂麻的關鍵並不是語音信息的內容,而是她甜美的聲音。身為半個主持人的我,就來和大家一起來探索聲音的“奧秘”呢?

讓我們聽見你的聲音

首先我們要明確幾個概念,聲音是什麼?聲音從哪裡來?什麼是共鳴?百度百科告訴我們,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產生聲音的物體叫做發音體,也可以說聲音來自發音體;共鳴是某發音體遇到振動頻率相同的共鳴器後,振幅加大的物理現象。

在生活中,共鳴現象到處可見,我們人耳能接收到的共鳴聲,大多數並不會非常刺耳,相反有的還很好聽,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能掌握和控制好身體的共鳴,就可以發出響亮悅耳的聲音。

讓我們聽見你的聲音

既然共鳴對音色的變化那麼重要,它的獲得和調節是改善聲音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那麼,在聲道里的一系列“共鳴器”中,各個“共鳴器”的作用又是怎樣的呢?來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1、 胸腔共鳴:又叫“低音共鳴”,很多人都說我說話的時候,感覺會低一個“八度”,這是因為我很多時候都會情不自禁的用到胸腔共鳴。胸腔雖然不直接參與到語言的製造中,但它可以使音量增加,音質增厚。也就是說,善於運用胸腔共鳴,可使聲音聽起來洪亮、有力、結實。給聽眾一種深沉、真實、可信的感覺。

當然啦,並不是所有的話語都要用胸腔共鳴,要視情況而定,因為如果太重視胸腔的共鳴,就會有一種“音包字”的感覺,聽起來會很壓迫,給人一種很做作的感覺。主持,報道可以用到胸前共鳴,而對於演講、辯論、或者聊天來說,效果並不是那麼的明顯。

讓我們聽見你的聲音

2、 口腔共鳴:口腔即是我們的咬字器官,也是我們的共鳴器官。口腔在發生過程中,可以說是最為重要和靈活的,同樣也間接的因為要充分利用口腔,而產生了很多表情包。

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沒有口腔的活動,就不可能產生人類的聲音;沒有口腔共鳴的作用,就不可能使聲音圓潤清晰。所以,對於聲音來說,口腔的運用和共鳴是最為重要的,所有其他的共鳴,都是建立在口腔取得良好共鳴的基礎上。

讓我們聽見你的聲音

3、 鼻腔共鳴:鼻腔共鳴在眾多共鳴之中,是藝術性、修飾性最強的一個。鼻腔共鳴可以使聲音集中,鼻腔共鳴是口腔上顎後1/3的軟顎來實現的:當軟顎下垂,口腔通道被阻斷,鼻腔通道被打開,聲音就集中在鼻腔中得到共鳴,當軟顎放鬆時,鼻腔和口腔同時打開,就會產生一定的“鼻化原音”。

少量的鼻化元音可以是聲音柔和而有光彩,發音也省力;而過量的鼻化元音則會變成我們所熟知的呼嚕聲,也就是豬叫聲。

讓我們聽見你的聲音

4、 頭腔共鳴:看到這個恐怕有些小夥伴會笑了,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也是來自於本山大叔的小品,一開始以為只是一個段子,後來才知道原來真的有頭腔共鳴。頭腔共鳴需要一定的音高,也需要一定的氣勢,從外表來看,會有一定的拔高。

我們在演講或者上課時的頭腔共鳴和高音演唱不太一樣,一般很少用到,不過,偶爾由於情感的流露,需要慷慨陳詞的時候,我們所發出的聲音就非常的高昂、明快,而且強而有力,而我們本人也會覺得此時的聲音不是從口腔發出,而是從雙眉之間發出。

讓我們聽見你的聲音

總之,根據你需要發出聲音的場合和情景,共鳴的特點必須是:以吐字清晰為前提,以胸腔共鳴為基礎,以口腔共鳴為主要方式,再加上少量的鼻腔共鳴為輔助。大家多多練習之後,就可以成為一名聲音好聽、臺風穩健、知識豐富的全能型舞臺選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