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早期作品《文姬归汉》展现程派唱腔独有的细腻婉转幽怨绵长

时代在变化,剧目在调整,《文姬归汉》一出好戏,不同演法,却是同样精彩呈现。京剧《文姬归汉》故事讲的是:汉末,中原战乱,名儒蔡伯喈的女儿蔡文姬被迫逃难,在乱军中被南匈奴左贤王俘虏后,与之结为夫妻并育有二子。蔡文姬一直怀念故土与死去的父亲。十二年后,蔡伯喈故友、汉丞相曹操欲续修《汉书》。他知蔡伯喈有此志向,苦于蔡伯喈已去世,因而想起了颇有才华的蔡文姬,于是派周近为使者,前往南匈奴迎她回来,让她继承先父的遗志。文姬与二子诀别,归途中哭拜昭君墓,随周归汉。该剧于1926年由金仲荪编剧、程砚秋编演,是程砚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与《红拂传》《梅妃》并称为程砚秋早期三大剧目。

程砚秋早期作品《文姬归汉》展现程派唱腔独有的细腻婉转幽怨绵长

作为程派经典名剧,《文姬归汉》场面不算大,情节也不算曲折,看点主要集中在蔡文姬身上,表达情感、表现人物的大段唱腔是该戏的关键。同时,繁复优美的唱腔也是本剧最大的成功之处,集西皮、二黄、反二黄慢板之大成,实属罕见。《文姬归汉》可以说是程砚秋最喜爱的剧目之一,他常常用剧中三段唱腔来吊嗓,即:西皮导板慢板散板“整归鞭行不尽天山万里”、二黄导板回龙反二黄慢板反二黄散板“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二黄慢板“身归国兮莫知随”,这三大段慢板扣人心弦,别具神采,对程派演员的演唱技巧、能力要求很高。演唱者对其精髓的掌握与表达必得丝毫不爽方可。

程砚秋早期作品《文姬归汉》展现程派唱腔独有的细腻婉转幽怨绵长

蔡文姬首次亮相身着胡服,缓步出帐环视毡庐,不由得悲从中来,思归情起,一段西皮原版“荒原寒日嘶胡马”奠定了全剧的感情基调。弃子与归汉修书是横亘于文姬心中的一把利锯,牵引着人物的主要情感,家国情重,儿女情长,睹物伤情,感时落泪。现在舞台上大多演出的版本基本上采用的是李世济的改编本,由剧作家范钧宏、汪曾祺修改而成,压缩了少数松散的场子,删改了一些有损于民族感情的台词,经李世济的夫君唐在炘更加精细的音乐伴奏及过门设计,有力地烘托了气氛,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唱腔也由先前的哀怨压抑变得欢畅明快,喜气洋洋之感浓烈渲染开来。

程砚秋早期作品《文姬归汉》展现程派唱腔独有的细腻婉转幽怨绵长

程砚秋的《文姬归汉》以蔡文姬归国途中,哭祭昭君墓告终,文姬与孩子的相见只能通过梦境来实现。而改编本则是左贤王送来一双儿女,母子三人一同归国,立足于民族团结友好的主旨,强调了民族“大和”的意向,提高了整出戏的立意,政治意义突出。《文姬归汉》原版与改编版都有程派传人演出,演员们也都根据自身条件在演出过程中有所增删,以期达到最佳演出效果。国家京剧院于2007年对剧情做了重新梳理,于首尾增添了汉朝降旨、迎归的情节,重点突出了“思乡情母子情夫妻情”,从而为“送儿女”埋下伏笔。而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李佩泓在《文姬归汉》的演出中,则结合了她自身“刀马旦”出身的功夫优势,极力发挥武功底子,恢复了程砚秋演出版中行路“走边”的表演,同样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

程砚秋早期作品《文姬归汉》展现程派唱腔独有的细腻婉转幽怨绵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