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顱術中患者醒來唱歌!莫慌!醫生根據歌聲精準手術

開顱手術中,患者小王突然醒來吟唱張韶涵的歌《遺失的美好》,初聽是不是有點嚇人?別慌!這是神經外科專家與患者術前約定的一次“詩歌表演”。

近日,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樓林團隊實施了一例術中喚醒手術。術中,患者應“邀”醒來,唱歌、朗誦詩,配合手術順利進行。這樣不僅協助醫生完整切除了顱內腫瘤,還保護了他的語言功能。

記者11日從醫院獲悉,小王術後恢復良好,未出現語言障礙,已順利出院。

面對患者特殊“要求”

神經外科專家使出“看家本領”

患者小王今年25歲,從事設計工作,平時很喜歡朗誦、唱歌等。不久前的一天凌晨,他突發顏面部抽搐,繼而伴隨全身肢體抽搐,小王及家人以為是工作壓力和勞累所致。

輾轉多家醫院後,他來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樓林的門診。反覆追問病史,原來在發病前數月,小王一直有發作性“口齒不清”的症狀。一絲不祥之兆湧上樓林心頭,首先考慮為“癲癇發作”,但憑經驗,很可能有“繼發性”的因素(如顱內腫瘤、血管畸形等),於是安排小王做頭顱核磁共振檢查。

原來,在他大腦的“語言中樞”位置,長了個近3釐米的腫瘤。樓林仔細查看核磁共振片子後,考慮手術切除可取得良好效果。腫瘤長在小王大腦語言中樞區域,手術後極有可能影響他的語言功能,如果那樣,那小王喜歡詩詞朗誦及唱歌的特長,則可能就此終結。此外,還可能對他接下來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工作、婚姻等。

樓林團隊通過對小王病情的詳細評估,以及與他的交流,決定施行術中喚醒、聯合術中電生理功能監測的技術,來精準切除腫瘤病變。鑑於小王想要保留歌唱及朗誦詩歌能力的特殊“要求”,專家與小王相約:開顱後,來一次特殊的“詩歌表演”。

9月26日上午,手術開始:樓林團隊打開小王顱腦2個多小時,腫瘤暴露出來。麻醉師通過降低麻醉劑量,小王被慢慢喚醒,驚人的一幕出現了——

手術醫生:已在手術中,感覺還好嗎?

小王:好的。

手術醫生:現在聽我的口令做,可以嗎?

小王:可以。

手術醫生:現在可以歌唱了。

小王:(唱)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

樓林說:“當時我們根據小王的反應,快速判斷出切除的部位是否影響到了功能區。患者歌唱時,突然出現卡頓等變化,就說明這個點位是功能區,需要避開,就這樣,一邊是患者唱歌,一邊是我們抓緊做手術。在保持他意識完全清醒的狀態下,把緊貼功能區的腫瘤精準完整地切除了。”一個多小時後,腫瘤切除完畢,麻醉師逐漸增大麻醉鎮靜劑量,小王又昏昏然睡去。醫生給他關上顱腦,縫合傷口。

“一開始麻醉,沒有任何感覺,被喚醒之後,可以聽到醫生們在說話,知道手術在進行中,但沒有太多感覺。”小王回憶說,“在和醫生聊天互動時,醫生突然讓我唱首歌,我就脫口而出這首《遺失的美好》。”

為何在患者

清醒狀態下做手術?

樓林解釋,小王這個腦瘤位置非常“毒”,幾乎與管理大腦的語言功能中樞纏在一起,如手術刀稍微切多點,不慎切到語言功能區,就會引起語言障礙;切少了,腫瘤又切不乾淨,對患者將來後續的康復治療會有很大的危害。

“只有在患者清醒時候採用電刺激的方法,才能精確地找到運動功能區域,手術才能繞開這個區域,精確切除腫瘤。”

“進行皮層電刺激的設備是一個類似電針、但更像是探頭的專業電極。通過幾個毫安的電流刺激,能在患者神經功能未受損之前,及時發現潛在危險和預警,及時反映給醫生。”

這究竟是

一個怎樣的過程?

樓林打了一個比方:“大腦的中樞神經,就像是一條複雜的通信線路,我們此次的任務,是要找這條線路的源頭以及判斷線路是否通暢。我們用專業的設備,在線路上設置一個個新的信號,觀察信號接收的效果,來判斷線路的具體範圍。”

手術共做了4個多小時,在術中的1個多小時內,主刀醫生樓林做了皮層電刺激,麻醉醫生對小王做了語言、肢體功能測試。麻醉團隊對小王做了近10個腦功能的評定,包括語言交流、手指活動、下肢運動等。

為什麼特地要求讓患者唱首歌?樓林說,因為唱歌考驗患者發音、語言組織,以及對韻律的掌控,可以準確判斷患者語言功能的好壞。在這臺手術開始2個小時後,小王被喚醒。患者醒著做手術,難道不覺得痛嗎?

樓林說,麻醉藥是個大的概念,裡面包括鎮靜藥、鎮痛藥,還有的藥物兼有鎮靜、鎮痛功效。患者醒著候,只是少用了鎮靜藥,鎮痛藥持續在給,所以患者感覺不到痛的,能按事前計劃與醫生進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