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常态化是一家之见还是当今共识?

myworld99


A股IPO常态化肯定是当今共识;IPO也是当下最敏感的话题,相信大部分股民对于IPO常态化发行一肚子怨气,想扒皮它抽筋它,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近三年多由于IPO加速发行,而且还是常态化发行,把A股抽血抽成低能儿发育不良,三年多出现股灾,假慢牛,熊市这些行情之下股票就一字跌,而且是跌破历史最低价的低。三年后个股平均跌幅高达50%,意味着95%的股民都是亏损累累的;造成A股近三年多走出这熊样的就是IPO加速和常态化发行成为真凶!


企业做大做强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成功登上A股上市融资为最终目的;等成功上市融资之后业绩大幅翻脸,上市公司大股东把融资金额拿去保本理财,发展公司业务没有钱了,又想在股市大捞一笔,配合主力机构拉升公司股价,而大股东每次都能非常精准的在股票高位减持套现,套现后股价还是杀跌。

企业首次上市募资可以得到很大一笔钱;上市后股价大幅爆炒又可以吸引一批散户进场做接盘侠也可以套现一批钱;随后大股东随便找个理由上市后开始搞定增,大股东逢高减持自己股份套现;等等行为不得不让投资者怀疑企业上市是为融资还是套现,股市的存在是为企业融资还是为企业圈钱的工具。

咱们A股不改变圈钱市的性质怎么能好的起来呢?另外如果A股继续常态化和加速发行IPO的话,接下来的股市会走的更加可怕。IPO已经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


老金财经


截至今年9月6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以及存托凭证企业289家,其中过会29家,未过会260家。至于中止审查的企业为16家。由此可见,IPO排队企业不足300家,这也是近年来非常低的排队企业数字,但若完全把这289家排队企业消化,恐怕仍需要一定的消化时间。退一步来说,如果把A股市场存在多年的IPO堰塞湖问题解决了,实际上也意味着A股市场将会形成随报随上的发行模式,而届时新股市场化发行也将会成为现实。但是,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未必可以认为是熊市结束的标志。

IPO常态化只是A股市场加快新股市场化发行的理由,而全球市场范围内,还是通用注册制的模式,但A股市场是否适合IPO注册制,仍然警惕水土不服的问题。IPO堰塞湖问题存在多年,并非不加以重视。但,关键所在,还是需要有一个充分配套的准备。例如,需要充分考虑当下的股票市场是否满足IPO随报随上的需求,需要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回报预期是否已经受到了冲击以及需要充分考虑新股市场化发行后的股市供需矛盾问题等。很显然,这些问题也是需要得到正视与充分考虑的。


郭施亮


我们面对的股市,是一个很擅长于创造故事,但不创造为少数人制造财富神话故事的场所,而没有真正为投资者,特别是散户创造效益的场所。

我们注意到,从管理层的角度来看,一心通过股市让更多的企业入市,一心通过股市募集更多的资金。但是,却没有把重点放在改善股市环境上,没有对不规范、特别是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厉约束。所以,新股发行,也就成为了股市的灾难,新股发行越快,问题越多,股市下跌现象也越严重。

反过来,由于新股发行不正常,或者没有办法正常。所以,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小实体企业的融资问题难以解决,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经济对股市的基础作用又会受到影响。

我们不反对新股发行常态化,但是,常态化的条件在哪里?谁来保证问题的不发生?这些,既是问题的焦点,也是管理层没有解决好的难题。所以,新股发行常态化,更是管理层的一厢情愿,而无法成为投资者的共识。关键就看,如何改善股市生态。


谭浩俊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我觉得这个应是全社会的一种共识,不是监管部门的主观臆断功或一家之见。

任何一项制度的出台和实施都会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IPO常态化也是如此,一方面,它是所有欲上市企业之企盼,希望通过IPO解决融资之困,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也可让资本市场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而且IPO确实在解决IPO“堰塞湖”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任何人都毋庸质疑的。

另一方面,IPO速度如果过快确实对资本市场起到较大的抽血负面影响,因为一定时期资本市场的资金总量是一定的,通过IPO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多了,必然会摊薄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量,会对股价波动产生较大的影响。近期中国股市一直处于低迷态势,除了内外客观经济因素影响之外,与IPO发行速度过快、过会企业过多有很大的关系。



由此,当前需处理的问题是在维护股市稳定与IPO发行数量上找到一个均衡点,使IPO过会数量与股市实际波动相一致,建立动态的IPO审核机制,即当股市处于低迷或下滑的态势时自动关闭IPO审核或减少IPO审核,当股市价格处于高涨时可适当加大IPO过会数量,这样有利于保持股市稳定。



同时与IPO配套,应建立上市企业退市或强制退市常态化,打破IPO过会之后的企业上市“终身制”,消除上市一劳永逸现象,形成中国资本市场的生态化。


财经深思


要知道过去2年,为了支持实体经济,A股扩容670家新股,虽然融资了6000亿,但面对市场却跌跌不休,a股总市值损失了10万亿,为了发出去IPO,这代价也太大了,最终的结果也导致市场沦为少数人圈钱,暴富的场所,而绝大多数散户投资者被割韭菜。


从内心深度,二级市场的参与者对IPO是排斥的,不过在企业融资和投资者之间,一家之见的监管还是选择了前者,而且更可气的是,面对如此疲软的市场,新股发行的节奏从始至终没有任何程度的放缓,就拿上周来说,市场下跌明显,但是上周五依旧核发了三家新股的批文,融资69亿,比药明康德、宁德时代等独角兽上市期间的融资规模还要大,巨大的抽血效应下,这几天大盘创新低也就不奇怪了。

而且就在昨天新股过会率也提高了,4家新股过了3家,75%的过会率逼近了历史新高,所谓IPO“堰塞湖”现象刚有所好转,结果就把过会率提高了,你能想象在这种背景之下,市场反弹还值得去期待吗?也难怪巴菲特都直言:a股市场的成长,竟然不是来自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成长,而是靠不断的新股扩容。

最后还是那句话,新股不停,下跌的趋势不止,如今大家都在说底部特征,但A股见底最大信号,是IPO的暂停,这是被验证过的;但现在一直坚持常态化,到底谁会先屈服?


对此大家怎么看?


侯贤平


救救A股,救救中国,不用国家一角钱,A股必定翻身胜美股!举重若轻做三条:1,不退市 不上市,先退市 后上市,退市多少 上市多少。2,不分红 不解禁,先分红 先解禁,分红多少 解禁多少。3,退市补偿 从持仓最少的股东开始 补足买入价。


郝沪生


IPO常态化是一家之见还是当今共识?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答案,那就是IPO常态化,已经是当今的共识。

关于“IPO”新股发行,这里面存在较多的误区,很多人觉得股市大盘行情不好,就是和IPO有关系,所以就嚷嚷着停止发行新股,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导致市场下跌的原因有很多,IPO新股发行影响实在是有限,特别是在新的新股发行制度下,新股申购当日,不需要占用资金,而是在中签之后,缴款日那天才会占用一部分资金,这已经大大减少了新股申购对市场的冲击成本和压力。

在原来的新股IPO发行制度下,打新股,进行新股申购,申购日当天是需要缴款的,所以很多人为了“打新股”,不得已卖出自己的股票,腾出资金来打新股,结果新股还没打中,却把自己原来的股票卖掉了,且不说卖的对不对,反正原来的那种新股申购制度,对市场的冲击成本很大。

新股发行IPO常态化,是早已经达成的共识,不能像以前,每逢市场大跌,就赶紧停发新股,结果发行,市场该跌还得跌,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抑制股市下跌,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客观冷静看待新股IPO发行制度。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IPO新股的暂停”历史:A股历史上,总共经历了9次IPO暂停风波。

(1)第一次IPO暂停:1994年7月21日至12月7日

背景:股市低迷行情持续一年半,市场信心极度涣散,1994年7月底,上证指数回落到325点,仅18个月时间,股市跌幅高达79.09%。暂停之后影响:A股期间涨幅+65.75%。

(2)第二次IPO暂停:1995年1月19日至6月9日

背景:1995年年初,市场资金多集中在国债期货上,股市因为缺乏资金,延续了1994年末尾的消沉,每天成交仅几十万元,股指长时间在较小的区间内波动。暂停之后的影响:A股期间涨幅+18.36%。

(3)第三次IPO暂停:1995年7月5日至1996年1月3日

背景:1995年到1996年初,大盘再度陷入低迷,经过连续的下跌,1996年1月终于开始走稳,最低点已经探明512点。影响后市:A股期间涨幅-12.60%。

(4)第四次IPO暂停:2001年7月31日至11月2日

背景:2001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实施,股市开始下跌,一直跌到2002年1月29日,股指跌回1339点。影响:A股期间涨幅-13.57%。

(5)第五次IPO暂停:2004年8月26日至2005年1月23日

背景:2004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而在方案正式出台前,IPO被暂停。影响:A股期间涨幅-7.86%。

(6)第六次IPO暂停:2005年5月25日至2006年6月2日

背景:因为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新股发行暂停了一年。影响:A股期间涨幅+49.53%。

(7)七次IPO暂停:2008年9月16日至2009年7月10日

背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A股也于2008年9月18日最低见1802.33点。在此背景下,IPO暂停。影响:A股期间涨幅+43.09%。

(8)第八次IPO暂停:2012年11月16日至2013年12月30日

背景:从2009年8月开始,A股一路下跌,连续3年成为主要经济体表现最差市场,而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欧美国家股市反而率先走出低迷,股指连创新高。

(9)第九次IPO暂停:2015年7月4日—2015年11月6日

背景:从2015年6月中旬开始,A股出现不稳定性暴跌,短短20天的时间内,由5100多点跌至3800点附近。监管层出台多种振市措施,IPO为其中之一。

目前新股IPO已经恢复常态化,因为新股的新股申购制度下,对于A股市场的冲击已经没有那么大,而且新股IPO发行,本来就是股市的一种主要的功能“融资功能”。所以新股发行进入常态化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新股发行的速度。

(2)新股发行的质量。

(3)新股发行的金额。

(4)新股发行和退市制度是否相匹配。

其中新股发行的速度和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只是一味发行新股,不管新股发行质量,对于一些层次不齐,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也让其蒙混过关。还有就是新股发行制度必须和退市制度相互匹配,相互影响,不能只发新股,不退市,这是不合理的。

当然从今年来看,新股IPO的堰塞湖已经得到有效遏制,发行速度明显减少,而且退市的公司也是越来越多,该退市绝不手软。比如“长生生物”疫苗门事件,证监会专门讨论关于涉及五大类重大违法情形,需要强制退市,我觉得这一点做的非常好。

IPO常态化是一家之见还是当今共识?是的,目前新股发行已经进入常态化,大家需要客观理性去看待。

最近问答点赞好少啊,虽然行情不好,但还是希望多多帮忙点赞哦,谢谢!看完点赞,腰缠万贯,感谢关注。

牛哥说投资


过去几年,IPO“堰塞湖”高峰时约900家,排队上市融资,精准扶贫,无疑成为接下来几年的重大任务,

与此同时,面对市场却跌跌不休,疯狂的IPO,2017年达到全球巅峰创历史,也制约着国内资本市场(A股)的健康发展,给当前及未来带来沉重的压力

自IPO发行逐渐实现常态化以来,IPO发行节奏骤然提速,而自16年下半年以后,A股市场逐渐形成了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速度,为了支持实体企业,两年A股扩容670家新股

而目前,截至今年9月6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以及存托凭证企业289家,按照每周3只,则仍需93周,近2年的时间,还不排除插队的,CDR、独角兽等等、

A股市场的成长,10年来又回到3000点以下,不是来自大多数上市公司成长,总市值却是靠不断的新股扩容,确实耐人寻味,难怪巴菲特也直言指出其弊端。

很明显,IPO的常态化,对于市场来说,对于短中期都是不利的,特别是有些甚至沦为少数人圈钱,暴富的场所,而绝大多数散户投资者被割韭菜的结局,暂停IPO的呼声也是越来越强烈,如果说是共识就过分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


股海猎人


IPO常态化是当今共识。但如何理解IPO常态化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IPO常态化是新股发行不能停停发发。而是要循序渐进。保持一定的节奏和融资规模。不能固执己见。也不能一层不变。认为IPO常态化就是新股发行发发发。完全不考虑市场走势。不考虑投资者感受。投资者大声疾呼质疑了。IPO常态化依然是快马加鞭。维持每周十家左右。这不叫常态化。是竭泽而渔融资。

IPO常态化是取得投融资双赢。上市公司获得资金做大自己。投资者获得股市上涨红利。虽然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投资者都能赢利。但是要稳定股市稳中有升。而不是连续数年下跌。与世界主要股市走势脱节。与宏观经济数据背离。

IPO常态化只是说不能无缘无故暂停IPO。而不是大跃进式扩容。吓跑投资者。这是两码事。可惜我们很多专家想歪了。认为IPO常态化就是不加控制的发行新股。结果搞的投资者普遍亏损满肚子怨气。


杜坤维


这个问题比较敏感!

IPO常态化与规模化,肯定是少数人的意见。这少数人中的有些人,也许确实是想着好的公司来上市融资再将企业发展更好来回报投资者。但现实中却是,大部分上市企业打着融资为企业谋发展的口号,走得却是圈钱-高价卖股-撤离企业。

作为投资者当然也希望新陈代谢,已经上市的企业遇上行业夕阳化或公司经营不善,就得让出上市资源让新的有活力有发展的企业来代替。而实际上却是太多的新上市企业,在上市之前的路演宣传公司如何了不起,上市后业绩却立马变脸的闹剧,这让广大投资者相当厌恶,而广大投资者更反感就是明知这种游戏大面积出现,监管方面却有些不太理会民意的姿态。

当然制定IPO常态化和规模化非常人可为,也非监会可为,所以投资者在股市操作过程中有时还得自己多看多分析,以免踩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