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个悲剧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丈夫或妻子的属性顿时就变弱了,而爸爸或妈妈的属性顿时就变强了。


我们的头像,变成了孩子的照片。

我们的朋友圈,晒的永远是孩子。


不知不觉,我们给孩子下了一道道指令:

“听妈妈的话,玩吉他会耽误学习”

“听妈妈的话,这个专业未来不好找工作。”

“听妈妈的话,赶紧考公务员。”


如果孩子胆敢违抗“圣旨”,我们就会甩出极具杀伤力的三句话:

“我们都是为你好。”

“我们不会害你的。”

“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了你。”


不行就生气、发怒、打骂、哭诉。

我们大多数人,就这样变成了“孩奴”。

在大多数人看来,亲子关系,远比夫妻关系重要得多。


《中国日报》做过一份调查,“您认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哪个更重要”?

超过7成的人认为,亲子关系更重要。

上海也做过一项调查,“父亲和丈夫,你更看重哪个角色?母亲和妻子,你更看重哪个角色?”

结果显示:50.7%的幼儿父亲最看重“父亲”的角色,只有29%的受访者最看重“丈夫”的角色;61.8%的幼儿母亲最看重“母亲”的角色,21.3%最看重“妻子”的角色。

也就是说,在大部分中国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凌驾于夫妻的亲密关系之上的

但是在家庭中,孩子是亲密关系的产物

。亲子关系,是亲密关系的附着者,而不应是整个家庭的核心。

家庭系统中,有一些隐藏着的、不易被人们意识或觉察到的动力操控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爱的序位”

如果我们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出现家庭纠纷、夫妻失和、心灵困境、感情受挫、身体患病、事业失败等状况,甚至让这些伤害重复发生,从上一代延续到下一代。

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一般会给家庭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当然是夫妻不和睦。因为对方把过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另外一方,导致双方沟通减少,抱怨增多,互相埋怨,相互不理解。

其次,严重影响婆媳关系。经常遇到“蛮不讲理”的婆婆,儿媳妇不管怎么做都是错的。

究其原因才发现,原来丈夫从小就是婆婆的心头肉,以前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现在感觉被另一个女人抢走了,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这样的婆婆很明显,是将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

对于孩子而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见证过好的亲密关系,才知道如何创造自己新的亲密关系;他们知道懂爱的人是怎样的,才能按图索骥找到自己爱的人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研究。通过分析大量家庭发现: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亲子关系是配角的,这样的家庭会稳如磐石。而如果亲子关系是家庭核心,而夫妻关系是配角的,这样的家庭就会麻烦不断。”

也就是说——好的婚姻,夫妻关系一定高于亲子关系。坏的婚姻,则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过度强调亲子关系的严重后果:孩子极易成为巨婴,失去自己的独立人格,在任何事情上都极度依赖他人。

2008北京奥运会童星林妙可,她乖巧可爱的形象深得大家的喜爱。

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个悲剧

然而,去年林妙可参加北电、中戏艺考,却连续落榜。

林妙可落榜后,老师这么评价:“18岁了,怎么还像一个小孩子。”“动作神态跟她八九岁时没什么差别。”


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个悲剧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看林妙可有怎样的一位妈妈。

林妈妈无比自豪地说:“起码到现在都是这样,妙可手机密码我有,她的微信我可以看,妙可所有事情都是经过我同意的。”这样“过于照顾和管控”的结果是,“妙可上初三时才学会过马路。”林妙可艺考为何连续落榜?

可以从她妈妈身上找到答案。

2016年,心理学者武志红提出了“巨婴”概念:很多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成年巨婴”主要有两大特征:

●共生心理——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生活极度依赖他人。

●全能自恋——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所有需求都应得到满足。

“巨婴心理,已成为职场不顺的根源!”“巨婴,已成为中国家庭幸福的最大杀手。”而每个巨婴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全能的爸爸或妈妈。

曾经轰动一时、被誉为“神童”的魏永康,四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十三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十七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被中科院劝退,原因是“高分低能”。

中科院的老师回忆说,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在生活自理方面还不如一个小孩子:天冷不知道加衣服,天热不知道脱衣;房间从不打扫,脏衣服脏袜子到处乱扔。

他极爱看书,经常窝在寝室埋头阅读,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写毕业论文。

一门功课被记零分、没提交毕业论文,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资格。

“劝退事件”之后,许多人开始关注其中原因,很快就发现,魏永康根本无法适应离开母亲独自生活。

从小洗衣做饭、洗脸洗澡甚至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由妈妈一手包办;高中时,妈妈为了让他吃饭时也能安心看书,给他喂饭;大学时,也陪读在儿子身边……

导致成年后的魏永康,看似已经脱离父母,却毫无生活独立的能力。

相反,夫妻关系如果是家庭核心关系,就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三大好处。

第一大好处:孩子会学到父母各自的优点。

我大学女同学,性格和品德都特别好,全班同学都很喜欢她。有一次,我问她好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她说:受我爸妈影响。在她家,父母的夫妻关系就是家庭第一关系。

“小时候,我做错事惹妈妈生气,老爸就会骂我:你怎么可以惹我老婆生气!

他俩经常背着我出去旅游,我在微信群里抱怨他俩不讲义气,我妈来了一句:我老公带我出去玩,你谁啊?

晚上一家子看电视,我跟我爸说:我想吃苹果。他板着脸说:自己的事自己做。一会儿,我妈说:我想吃苹果。我爸立马屁颠屁颠洗苹果去了……”

在这样一种家庭关系下成长的她,就经常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老妈这么喜欢老爸?”“为什么老爸这么喜欢老妈?”

于是,她就细心观察,以老爸老妈为榜样,学习其各自优点,“我的性格和品性就是这么形成的。”

第二大好处:孩子会拥有强大的爱的能力。

有位网友曾这样说:

我爸妈吵了二十多年,每次吵架都摔东西,我家的餐具都是不锈钢的。那时我就想,以后一定不要结婚,一定不要过这样的日子。

我的一个朋友刚好相反:

她从小就非常相信爱情,经历过漫长的异地恋,也遇到过暂时分手,但始终对美好婚姻抱有期待,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将来的婚姻,一定会像我爸妈那样!”

如果父母关系和谐,十分恩爱,那孩子多半都是心态乐观,也拥有爱的能力。钱钟书和杨绛,绝对是一个优秀的模范。

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个悲剧

1962年,钱钟书和杨绛,带着女儿钱瑗去饭店吃饭。吃饭的时候,杨绛赫然发现:女儿一直在观察其他饭桌吃客的言谈举止。

杨绛觉得奇怪:“你老盯着别人干嘛?”

钱瑗说:

“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吵架。你看,那家孩子的父母在拌嘴。

我一直觉得父母恩爱的小孩很幸运,因为她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从而拥有了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然后就知道怎么往正确的方向跑。

所以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因为您们相亲相爱、琴瑟和鸣,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在父母恩爱中长大的钱瑗,便学会了怎么去爱一个人一个家庭。她虽然一生很是坎坷,但在两段婚姻中却都是夫妻恩爱。

特别是她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新家庭时,杨伟成的两个孩子都正值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本来最是叛逆,但钱瑗却用自己的爱“征服”了他们。

钱瑗去世后,继女继子还撰文怀念她:“和母亲钱瑗一起生活的20多年,是我们一生最幸福快乐的日子。”

心理学家诺费奥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弱夫妻关系强亲子关系的家庭,其子女婚姻失败率是强夫妻关系弱亲子关系家庭的三倍,其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是强夫妻关系弱亲子关系家庭的五倍。

“父母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孩子最开始接触和了解爱情与婚姻的入口。”诺费奥说。

在父母恩爱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坚定不移地相信爱情。就算单身,也不会丧失对爱情的期待。就算分手,也不会失去再爱的能力。

第三大好处:孩子会拥有强大的独立能力。

去年,众媒体采访高考状元时,发现了两个很有趣的现象。

第一个现象:本以为高考状元的父母都是“孩奴”,采访后才发现都不是。

记者问:“你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他们都回答:“好像也没怎么教育啊。”

第二个现象:“孩奴式父母”的孩子,不但成绩很难跻身顶级,而且性格也不太阳光。

记者问“孩奴式父母”同样的问题时,他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但自己的苦水一大堆,对孩子的不满也是一大堆。

他们始终不明白一件事情:“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就教不出优秀孩子呢?”

是啊,为什么呢?

东晋时代的谢安。东晋的达官贵人都无比羡慕谢安:“谢安家的子女儿孙们,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就像芝兰玉树生长于阶庭中一样。”

有一次,一个朋友实在忍不住了,便问谢安:“也没见你教导子女啊,他们一个个怎么就成了芝兰玉树?”

谢安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努力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也曾说过:

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个悲剧。

在他看来,夫妻关系是第一重要,正因为有了牢固的夫妻关系,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会有一个正常、良好的成长环境。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