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收视率造假的未解之谜

后台|收视率造假的未解之谜

(视觉中国/图)

查收视率买卖,跟踪钱的去向是一个重要线索。如果一部剧每集买收视率的价格都到了90万人民币,这么大额的资金在影视圈流动,不至于找不到源头。现在大家都知道有人付钱,但不知道收钱者是谁,如果较真起来,相信这不会是不解之谜。

2018年9月,因为郭靖宇导演在微博炮轰收视率造假问题,这个话题又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对此,业内人士似乎都愤慨得愤慨不起来了,因为这些年爆料了太多次,最后都是无疾而终,买收视率的情况反而愈演愈烈,大家都没了脾气,只能低头继续买。

这个生意链条是这样的:广告公司要求电视台保证收视率,电视台要求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保证收视率,否则广告费打折。这个收视率要怎么“保证”呢?与其靠节目质量,还不如靠买来得方便。

采访中一位编剧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2年以前行业还不是这样。创作者对收视率的依赖没有这么重,有些剧明摆着就是冲着口碑去的,比如石康导演的戏、赵宝刚导演的戏,那些年里,《奋斗》《将爱情进行到底》《士兵突击》这些戏收视率并不算高,但不影响导演和编剧的创作自信。

另一边,冲着收视率去的作品,也能根据收视率的曲线判断出哪些戏观众爱看,比如一场大战的戏、男女主表白的戏,收视率肯定高。

但是2013年前后,收视率的波动看不懂了,后来才发现是被操纵了。

这起源于一批新资本进入,他们肯砸重金找演员,再买收视率,形成受欢迎的假象,再完成自己在影视以外的目的。

这个新玩法很快就搅乱了圈子。上述编剧说,从一小拨人买到全行业买,速度很快,大概两年时间。然后又形成了新的平衡,大家都买,买了以后再竞争,如果不买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怎么买呢?要追溯到收视率的统计方法。

在中国,收视率是由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后文称索福瑞)一家提供的。它主要的调查方法是确定样本,从样本的观看习惯来推测全盘。索福瑞的官网介绍说,就像是吃宫保鸡丁,不一定全盘吃完才知道味道,尝几口就行了。

至于样本数量,比如在上海这个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样本户8月以前是500个,之后是1000个——也就是说,这些人看了你的节目,才算在统计口径上看了。

买卖收视率,主要是改样本户的收视习惯。想办法找到样本户名单,然后上门“公关”,贿赂样本户,告诉他们在什么时间看什么剧或者节目。

根据腾讯新闻10月11日的信息,目前能操纵样本户的,主要是“三大派系”和两家制作公司。分别是“郭总”“贾总”和“刘总”,还有两家总是制造爆款的制作公司。

买卖收视率的操作在黑箱中进行的,买数据的人不知道是谁在操作,整个链条至少要转手两次,你只能看到结果,或者交了钱看不到结果就自认倒霉。

以前,索福瑞作为原告,曾抓到过买卖收视率的小公司。但是,当一个作假市场有了派系、有了全行业的潜规则,就很难让人相信这只是一两个不法分子的恶行。

在郭靖宇导演爆料后,监管部门要求严查。其实查收视率买卖,跟踪钱的去向就好了,如果一部剧每集买收视率的价格都到了90万人民币,这么大额的资金在影视圈流动,会找不到源头吗?现在大家都知道有谁付钱,但不知道收钱者是谁,如果较真起来,相信这不会是不解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