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嗎?

在變革到來之前,人類從未意識到。


我們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職位,而失業和人工智能的又會促成社會的重組,如同蝴蝶效應一般,社會結構的改變將會導致人類開始重新懷疑自己的身份和未來,最終,所有的不確定激發出人類社會的變革和演化。

我們所有人,將會有一個機會重新鞏固人類在地球上的地位。


我們真的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嗎?


花旗銀行和牛津大學發表的一份預測表明,在未來10到20年,具有弱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會取代人類的大部分工作,印度和中國面臨被取代“高風險”的工作崗位比例分別為69%和77%,美國為47%,發達國家雲集的經合組織(OECD)為57%。

雖然數據看上去很可怕,但大家暫時不必心慌。

早在2016年,就有媒體報道,IBM的人工智能“沃森”僅用10分鐘就能確診罕見白血病。這說明,人工智能已經可以運用於醫學診斷;AI寫稿也逐漸在世界各大新聞機構普及,差錯率比資深記者還低;2017年5月份,德勤與人工智能企業Kira Systems合作聯盟,推出了財務機器人,將人工智能引入會計、稅務、財會等工作中,代替人類閱讀合同和文件,瞬間引爆財務圈。

而藝術、攝影、寫書、理論認證等暫時都還是高山,代表人工智能尚難駕馭的領域。因為就目前來說,精神創造、藝術文化等方面還是人類更為擅長。

人工智能達到某個我們所想象的高度時,其實已經是通用人工智能(AGI)。通用人工智能大概是能和人類一樣思考和學習,能夠舉一反三,甚至產生獨立意識,再進化出更高級的人工智能——超級人工智能。


我們真的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嗎?



回顧這個過程,其實在人工智能成為風口之前,我們的製造業為了節省成本,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來替代人類進行簡單、乏味、重複的勞動了。我們把工作的特性分為兩個部分:情商和智商,創造性歸於廣義上的情商。人工智能先從低智商、低情商的工作開始取代,比如流水線工作,然後逐漸取代高智商、低情商的工作,如醫生、會計、記者等。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逐漸開始具有創作性,能夠編程、寫書、作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工智能的“情商”正在逐漸被開發出來。

情商除了具有創造性之外,還有關愛的能力。關愛是一種動物的本能,目前,人工智能尚無法達到如此之高的情商。就像李開復在最近的一次TED演講中提到的,富有同情心的護理人員、關護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師園丁等職業,是人工智能長時間內無法替代的。但我自己沒有那麼肯定。

人工智能在30年內能達到什麼程度呢?我們暫且難以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海平面正迅速上升,淹沒50%以上的土地是大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