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你的玩具呢?

交換背後的秘密和感覺

暢暢3歲半了,越來越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以前每晚睡覺時他會要求我講故事、讀書給他聽,現在,他要給我講他的朋友,講老師,講幼兒園。看著暢暢的笑臉,我感慨孩子的成長如此之快。

一天,暢暢興高采烈地從幼兒園回來,手裡拿著一張“王牌”:“媽媽,看!王牌。”我蹲下來接過那張王牌,顯然是玩了很久的王牌,不是暢暢的。“是誰的王牌?”“我的好朋友和我換的,就是用那個金箍棒換的嘛!”暢暢大聲回答,一副得意的模樣。這時我才發現昨天小姑給他買的那根金箍棒沒帶回來。

兒子,你的玩具呢?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開始遇到一些煩惱。每天早晨上幼兒園,暢暢都要帶上好幾個玩具。晚上回來時,有的玩具‘失蹤”了,有的變“陌生”了,不用問,要麼送人了,要麼和好朋友交換了。

一天清晨他決定把那套玩沙子的工具帶到幼兒園。下午接他時,我料定那套玩具拿不回來。果不其然,暢暢用它們換了一支破損的毛筆,還快樂地說:“媽媽,這是我好朋友換給我的,我好朋友說這個毛筆不但可以寫字、畫畫,還能玩沙子,看!”然後用那支毛筆極認真地刷刷腳趾縫裡的細沙:“媽媽看!它真好用 。”我只好點頭表示贊同,但心裡有些不安,擔心他在這個“交換"的過程中吃虧。

兒子,你的玩具呢?

一天下午去接暢暢,遠遠看見他正在和明明交談,神情非常認真。走近了,聽到明明問:“你同意了嗎?你說呀!”暢暢答:“同意,都說好了嘛!”看到我,暢暢說“媽媽,我把我的槍和明明的碟交換。”明明問:“阿姨,你同意了嗎?” “暢暢的玩具,他說了算呀 。 ”說完我就後悔了。那把玩具槍是一個朋友專門在上海給暢暢買的,價格昂貴。我知道不可以干涉孩子,但還是忍不住給他講了一些道理。聽了我的話,暢暢說他有個好主意,先互相交換兩天,然後再換回來,我很高興。第二天晚上我提醒暢暢,他說:“媽媽,我就想把槍換給明明。”我又講了些道理,最後說:“這些都是媽媽的意見,槍是你的,你自己作決定吧 。 ”暢暢沉默了-會兒,懊惱地說:‘媽媽,你煩人,你不給我自由”我愕然。

兒子,你的玩具呢?

第二天,暢暢把槍帶回來了。接下來的幾天,他總會問家裡的用品比如衣服架、電腦、杯子是不是他的,可不可以拿它們去交換。我認真地告訴兒子:“寶貝,這個家裡,你的玩具、書、衣服都是你自己的,電腦、電視等用品是屬於我們三個人共有的,你的東西由你支配,共有的東西我們共同支配。比如說你要把槍換給明明,媽媽應該尊重你的意見,由你來決定,以後媽媽會努力做到,好嗎?”我希望兒子能恢復他自由的心智 。

一個晚上,家人正在看武俠電視劇,暢暢突然說:“我的寶 劍送給好朋友了,我沒有了,我想要回來。”老公說:“兒子,說話要算數,送給別人的東西就不能再要回來了,你說呢?”“那我想個好辦法,明天我拿個玩具把寶劍換回來。”

我和老公相視一笑。

老師:

我們在學校有個規則:孩子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老師才可以出面。因為價值觀念的不同,也常有家長來學校講理。在成人看來交換的東西價額差距很大,常擔心自己孩子吃虧受騙。在成長的生命階段,兒童需要的是交換背後的秘密和感覺。這是最早兒童對物質世界物與物交換的發現,這個階段,兒童還不能夠判斷出此物與彼物之間的各種差別,那是利益的關係。

大人有大人的得失標準,孩子有孩子的取捨理由。孩子只是在發現物與物原來可以交換,發現交換過來的物原來可以有其他的使用功能,這是透過交換獲得的喜悅。家長要安撫好自己的情緒,在這個階段的敏感期順利度過之前,儘可能的保護孩子們之間的這種交易關係。

實際上,青春期到來之前,孩子已經創造和建構好了自己,開始用已經創建好的自己面向社會,這時候自然就會領悟社會系統的規則了

長|按|二|維|碼|關|注

兒子,你的玩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