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共享医疗卫生发展成果~

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共享医疗卫生发展成果~

随着托管协议合作办医,医保异地及时结算,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不断提速,三地正在进入医疗卫生的共享时代。

这种“共享”在降低北京就医人口密度的同时,也缩小了三地的差距。自2015年京津冀三地推进医疗融合以来,三地医疗协同发展现状如何?有什么难点?未来还将有什么合作?

今天,北京卫生计生委主任雷海潮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来到健康北京,为大家梳理京津冀医疗协同的现状和未来~

京津冀医疗资源共享,难点在哪?

突出的难点在于三地卫生资源的水平、总量有比较大的落差,京津冀协同要想使实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如何使优质资源真正有效顺利下沉是真正的难点。

冯文猛表示,京津冀医疗协同涉及的主体很多,不同区域、不同的医疗机构,如何使所有环节中的利益相关方积极性调动起来,达成长效机制,是关键。

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共享医疗卫生发展成果~

为疏解过密的就医人口,近年来,北京很多大医院都在探索“走出去”, 先后与河北廊坊、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开展合作,这些合作成效如何?

我们可以通过北京儿童医院和保定儿童医院托管的服务模式一探究竟。

看病不用到北京,北京专家在保定

田剑本来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助理,他现在还是保定市儿童医院执行院长,每周都要在北京和保定之间穿梭,这种双城生活,他已经度过了两年多。

2016年2月,当时还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助理的田剑,带着管理和技术团队来到保定市儿童医院做执行院长,“早晨6点20左右就离开家,8点40多就到保定儿童医院了,比较忙的时候一天能开6个会。” 田剑介绍,目前,保定市儿童医院2016年、2017年两年的门急诊总量都以35%左右的幅度增长,2017年实施的手术,同比增长了50%。通过托管,响应了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也实现了北京儿童医院的部分疏解功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共享医疗卫生发展成果~

其实早在2014年,保定儿童医院就向北京儿童医院提出过进行技术合作,但被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婉拒。他表示,“技术合作仅仅体现的是一两个专家,专家去,并没有把所有的技术沉下去,医院管理技术也没有沉下去,很难带动整个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

事实上,北京也想与保定合作,那时北京约60%的患儿来自京外,其中,河北患儿居首。合理分流一部分患儿,帮助建立河北当地的就诊、转诊通道,也是北京儿童医院努力的方向。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在两级政府与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双方经过商议,最终采取了托管的方式,这也是京津冀地区首家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的医院。

这种托管模式究竟为患者带来了什么实惠?

2016年3月24日,保定市儿童医院收治了一名4岁的腹痛患儿,进入病房时已经处于休克状态,经抢救确诊,病情为暴发性坏死性胰腺炎,这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病症,由于病情极其危重,转往北京医治已经来不及。据保定市儿童医院的医生介绍“当时这个病人需要深静脉置管,但医院不具备这项技术,而且没有相应的耗材,而且患儿需要血液净化,但是全保定没有合适的血液净化设备。

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外科刘晖主任听到这个消息后,下了手术马上坐火车来到保定,并随身携带了所有必须的耗材,来医院给孩子置管并迅速置管成功。

田剑介绍,大概经历了一年左右的磨合,尤其是通过一些危重病例的抢救,逐渐使保定市儿童医院的干部职工知道了北京儿童医院是提供帮助的,保定儿童医院不论是从医疗技术水平还是服务于当地百姓的整体需求方面而言,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在保定当地已经在形成了一种氛围,就是看病不用去北京了,在本地就能得到救治。

京津冀132家医疗机构27项检查结果实现互认,102家医疗结构17项检查资料共享。接诊医院原则上对互认项目的检查结果要予以认可,不再重复检查。

来自河北省保定曲阳县的李浩今年9岁,刚刚在保定市医院成功接受了胰腺肿瘤切除手术,他就是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后,转诊到保定儿童医院的一个重症病例。

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共享医疗卫生发展成果~

李浩父亲介绍,“当时检查完,要做手术,但是北京儿童医院的手术排到了2个月以后,我们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很发愁,” 这时,北京儿童医院肿瘤科主任王焕民劝他,北京儿童医院空间有限,当地病人可以到当地去做手术,仍由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操刀。 而且他们在北京看的所有检查结果,在保定儿童医院直接共享互认,无需接受检查直接住院手术。

于是,李浩回到了保定当地医院并及时接受了手术,现在恢复地很好。

雷海潮表示,京津冀三地公立医院有800家,检查结果互认现在只覆盖了不到40%,以后还会继续推动,给三地百姓带来更大实惠。

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节约8亿元

6月30日,三地卫生计生部门又推出了一项新举措,搭建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患者看病就医费用大大降低。平台上涉及179个厂家产品32000多种,经过测算,能够满足京津冀三地公立医疗机构的临床使用需求,整个采购流程接受社会的监督。经测算 执行采购后,每年可为三地公立医院节约耗材采购费用超过8亿元,整体降幅达到15%,降幅明显,实现联合采购让利于民。

倪鑫介绍:“有一种儿童疾病叫暴发性心肌炎,一旦发病,病情发展很快,到病程中期,孩子心脏跳动就没有力量了,就需要安装一个起搏器,经过联合采购后,这个起搏器的价格能降低1万1,减轻了一些患者很大的负担,这是我作为医疗机构管理者最直接的感受。”

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共享医疗卫生发展成果~

雷海潮介绍,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从2015年开始推进,经过3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在北京与河北的政府之间建立了医疗卫生协同的框架,在此机制之下,又描绘的各个领域的合作,其中,老百姓最熟悉的医疗卫生内容就是看病,但其实医疗卫生远远不止这一方面,还包括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卫生监督等,这些是综合一体的,最终受益的还是三地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