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 他酒过三巡承包荒沙地 治沙10余载沙漠地里筑起“世外桃源”

在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陕西省神木市,栽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启动的号角,神木市生态协会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应运而生。全国劳动模范张应龙在这里用15年的时间让42.8万亩的荒沙变成了森林、牧场和农田,用一颗“将绿色奉献给沙漠”的赤子之心,在黄沙扑面、白日惨淡的沙漠里筑起了“世外桃源”。

榆林 他酒过三巡承包荒沙地 治沙10余载沙漠地里筑起“世外桃源”

现年56岁的张应龙,当过教师,做过打字员,还编纂过神木县志。1995年,受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张应龙辞去神木市稳定的工作,辗转北京、天津,最后在一家外企从基层的员工做起,一步一步升至公司副总的职位,这也为他今后治沙积累起了一笔不小的资金。“当时我一年收入22万,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非常高的。”

“当初决定选择在这里种树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要是在这里种满树,一定会成为神木的世外桃源。”谈起自己防沙造林的原因,张应龙表示既有自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也深受国外先进治沙模式的影响。“在外企工作的时候,有机会去德国考察,当时就对德国的防沙造林工程感到非常震撼。也是因为自己骨子里就有那种亲近自然、向往自然的基因,所以非常想把德国先进的防沙造林模式运用到改变家乡生态环境上去。

2003年农历新年,张应龙来到目前治沙造林基地所在的村子——神木市锦界镇沟掌村,与村支书喝酒。酒过三巡后,张应龙向村支书承诺,要出资承包村里的荒沙地。第二天村支书就当真打来电话,询问他承包沙地的事宜。“我当时想给他们几万块钱,全当扶贫。没想到,过了几天村支书就带人来签合同,非常正式。于是,自己就投了100万元承包了19万亩沙地。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说起最初治沙的情形,张应龙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最开始治沙时,这里没有路,汽车进不来,运砖、运树苗、运沙全靠电动三轮车,条件特别艰苦。”张应龙说,“其实这些还都能想办法克服。唯有风沙很难治理,那时候风沙大的要命,风一吹呼呼的,上百万修条路,一阵大风就能吹没了。如果治不住风沙,自己投再多钱都没用。”

榆林 他酒过三巡承包荒沙地 治沙10余载沙漠地里筑起“世外桃源”

为了更好地治沙造林,张应龙毅然辞去了外企高管工作,返乡创业。2005年治沙资金越来越紧张,他又变卖家产,再投入390万元,先后共承包了43万亩的荒沙地。“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一天天长大,周围的黄沙一点点变绿。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事做成功。” “其实不是我改变了沙漠,是沙漠教育了我。”15年间,张应龙失败过、孤独过、绝望过,但看着自己承包的沙地逐年变绿,他感慨道,“我从树身上看到了,一棵树都能在沙漠里顽强生长,积极向上地生存,难道我自己就不如一棵树,就不能在困境中坚持下去?”

15年的治沙造林也让张应龙认识到,治沙绝不是简单的事,要改变43万亩沙区的面貌,仅靠他一个人很难完成。“树木载得多了,就能互相照应、互相鼓励,就变成森林了。我意识到,树木要成林,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还要靠集体的力量。因此,在2006年专门成立了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依靠团体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治沙文化。”

张应龙借助协会平台,积极开展文化公益交流活动,连续11年组织开展保护秃尾河公益植树活动,接待国内外公益组织、科研学者等调研、参观、考察1100多人次,先后与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合作拍摄毛乌素沙漠寻宝记、勇者无畏——穿越秦直道等专题节目,举办世界小姐大赛西安赛区选手环保决赛和残疾儿童慈善募捐活动。“沙漠里不但要长出绿树,还要长出‘文化’,用文化的形式感染他人,让每个人都重视、关注生态保护。”

15年的治沙造林经历,张应龙从林业外行逐步成长为治沙专家,从最开始的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再到现在的生态循环利用发展阶段,他自己也逐渐琢磨出一些治沙的门道。“名为治沙,其实我们是在跟风打交道。要根据风向,合理治沙。只要把风治好了,沙子也就能治住了。”据张应龙介绍,传统固沙手段是用柴草、粘土、树枝、卵石等物料铺在沙面上,做成障蔽物,保护表面的沙土不被风吹跑。他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良,网格的中间是凹下去的,慢慢沙子就堵住了风的通路。“我搭障蔽时,讲究不堵要疏,降低地表风速后,就能让沙丘逐渐变缓。”

目前,张应龙根据区域春雨少、秋雨多的特点,实行一年三季造林:春季搭障蔽、栽紫穗槐铺底,雨季栽植樟子松,秋季栽植长柄扁桃等主打树种,形成一套用水省、成活率高的造林新模式,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野生动植物种群逐年增加,水源涵养能力逐渐提高。

在张应龙治沙造林基地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副书画作品,内容是三个字:“明两作”。其中“明”字中的“日”字被改写成了“目”字。问及缘由,张应龙解释到,“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即称为明。但我认为,一个人心明眼亮才是真正的明。不仅白天要努力工作,夜晚要勤于思考,还要学会用眼睛观察,将知识经验变成自己的智慧。”

革开放四十年来,神木市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349.8万亩,保存面积247万亩,保存率为70.1%。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推动下,其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前的11.1%上升到34.9%,净增23.8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张应龙正是这一切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书写者。望着曾经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被自己一点一点地改变成满目绿色的海洋,张应龙欣慰地表示,“也正是因为自己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国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林业建设,我才能在防沙造林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