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永恆的市場法則

□金學偉

今年筆者對美股做過兩次判斷。一次是年初道指26600點時,當時判斷這個點位不是這輪牛市的最高點也是次高點。一次是前兩個月時,“2018年是美股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可能是本輪牛市的頭部年份”。

在年初的那次判斷中,筆者也同時指出了美股牛市頭部與A股牛市頭部的差別。根據以往經驗,A股牛市頭部往往是一種尖峰型,而美股牛市頭部則多“折騰”,有時上下震盪反覆會很長時間。

其實對美股的這兩次判斷,前者就是依據價值中樞理論。作為一個定價驅動型市場,美股的每一輪大牛市頂部都和價值中樞的對稱性波動有很大關係。後者則是時間結構分析,時間與空間結構,是價格運動的大趨勢、大框架分析兩個最好的要素。

至於A股頭部和美股頭部的區別,往往是由於資金驅動和定價驅動兩種不同驅動模式的結果。

資金的驅動,一般能“風使盡帆”,“多快好省”,“力爭上游”,不過一旦能力耗盡,自然就會掉頭向下。

定價的驅動,一般則是且看且做且評估,即漲起來有一定的節制,它的頭部形成也往往需要更多的基本面因素來累積,其頭部也通常是在多空分歧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也就較多反覆,多折騰。

有一點是清楚的:我們往往很容易被眼前走勢吸住、拴住、困住。如果持倉部位和趨勢相順,那麼它的持續時間越長,磁吸效應越強。如果持倉部位和它相逆,那麼它的持續時間越長,產生的壓力就越大。這就是很多投資人始而謹慎,終而迷亂,常常在最後關頭放棄原則或放棄立場出大錯的原因。

這不是一種對問題的分析和判斷,而是一種心理因素。擺脫這種“鐘擺困境”,也不能靠單純的分析判斷——過度的分析判斷是有害的,而要從認知心理層面去解決。比如,我們的日常認知是建立在刺激→反應機制上的。這是一切生物對環境做出反應的最重要機制,也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礎能力。但是,人之有別於其他生物,就在他不僅具有低等的刺激→反應機制,還在於有思想,能思考,能跳開眼前的具象侷限,從一個更廣大、更抽象的層面上去做更高級的判斷。

在這中間,知識重組、記憶關聯、注意別移、思辨、推理、創造思維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沒有這些能力,人就會和低等生物一樣,由不斷重複的刺激→反應機制,而形成條件反射和單向認知的固化。

筆者認為,與節前美股將永遠上漲相反的是,當前A股正進入了一個熊市的最後強化階段,一種新的思維定勢開始形成,並越來越被大家廣泛接受,那就是跌無盡頭,看不到能形成底的希望。尤其是本週美股回調,更給這個本已疲弱不堪的市場重重一擊。

其實,美股的這次回調對A股來說,恰恰是一個由長痛而轉變為短痛的催化劑。今年以來,中美股市如何互動、其走勢如何協調起來也是筆者反覆考慮的問題。

首先,根據“弱市逆強不逆弱”原理,美股上漲,A股走弱,一旦美股頭部形成下跌,A股可能並不會逆美股而漲。因此,只要美股還是牛市路上,其越漲,對A股構成的無形壓力越大。這一問題,一般投資者也許不會考慮,但大資金一定會考慮。

其次,2638點從時間和空間結構以及波浪形態上判斷,它的跌破已是遲早的事。死守固然從指數上好看了,但代價則是更多個股的長痛。下跌動量不釋放完畢,市場就不可能完成能量轉換。

因此,美股形成頭部並出現下跌,有望驅動A股完成最後一波下跌。從這個角度說,美股的回調未必是件壞事。一是它觸發了A股下跌動量的宣洩,二是解除了上文所說的無形壓力。

還有一個固化的定勢是關於類股的。前兩天和一位基金經理吃飯,他頗有感慨地說,很多人都知道有相當一批的成長型小股票其實已經很夠意思了。反之,很多價值型的大股票已不再具備投資誘惑力。但市場就是不買賬,幸好投資組合中,兩類股票一半對一半,所以業績還可以。要買就買價值類股票,哪怕它們的估值已不便宜,哪怕它們的業績增長已難以為繼,這就是近兩年市場形成的一種新定勢。

這種定勢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因為宏觀經濟前景越不明朗,未來該企業能否生存下去的問題越重要,而那些股票,能夠生存下去是毫無疑問的。

但有兩個因素可以考慮一下:一是富時羅素指數納入的A股品種有可能要大大超過明晟指數;二是輪迴乃是永恆的法則,每一次趨勢的轉變總是會伴隨著一次風格的轉換。換句話說,風格的轉換也是趨勢轉換的一個重要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