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bushinv
雷車不國產真的是“不忘初心”嗎?雷車是好車,但不是神車!它在國內被捧得太高了
大家都知道進口車是需要交關稅的,這會大幅提高進口車的車價,為此大多數國際車企都在華設廠生產汽車。
首先完成國產化的是一些平價汽車品牌,像是豐田、本田、大眾、日產、馬自達、福特等等。
之後隨著中國消費水平的提升,各大豪華品牌也相繼開啟了國產之路,像是奧迪、寶馬、奔馳、英菲尼迪、路虎捷豹都紛紛完成了國產化。
但萬綠叢中一點紅,偏偏有一個豪華品牌就是死活不肯國產,而且它“拒絕國產”之舉還得到國內的一片崇敬,這個品牌就是雷克薩斯。
很多“雷迷”認為雷克薩斯拒不國產是要捍衛雷克薩斯的生產品質,是要堅守九州製造的純正工藝。什麼是工匠精神?這就是工匠精神!
說的我自己都感動了。
(日本九州雷車工廠)
但話又說回來,日本工藝盡善盡美,難道中國工人就做不到嗎?
我在這裡不是妄自尊大,中國的廣豐工廠已經是豐田多年的全球模範工廠了。想要延續雷車的高品質,中國工人經過培訓一樣可以做出九州福岡工廠的“味道”來。
再說了雷克薩斯對工藝的追求還能高過勞斯萊斯?這不是扯淡嘛!
(談工藝,在勞斯萊斯面前奔馳都不敢說話)
雷車的所謂為了保證品質而不國產完全就是自己的對外說詞罷了,給自己臉上貼個金而已。
雷車真正不國產的原因是因為——不值當!
雷車心裡明白,自己國不國產銷量都不會有太大變化。雷車的日本兄弟英菲尼迪國產了,但銷量也沒有突飛猛進啊!而且國產還會拉低雷車檔次,畢竟目前雷車都是進口的,有逼格,上等次。
雷車國產不僅要在前期支出大量的資金投入,並且還得找一箇中國車企合資,因為中國法律不允許外企單獨在華設廠。這樣一來雷車的利潤就必須和中國合資車企平分,這對高度追求單車利潤的雷克薩斯來說是無論如何都不可接受的。
如今雷克薩斯這個品牌在國內被人炒的實在是太虛高了,這個品牌很牛逼,但絕沒有雷粉口中那麼牛逼。即便是在美國,雷克薩斯的品牌也是幹不過奔馳、寶馬的,甚至幹不過奧迪。
而在歐洲,奔馳、寶馬、奧迪的地位和在中國一樣,你在歐洲大街上見不到雷車,歐洲人根本不認這個牌子。
目前雷車最大的市場就是美國和中國。美國對汽車沒有進口關稅,即便是純進口對雷車也完全沒壓力。而中國雖然有關稅,但距離日本畢竟很近,雷車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也沒有國產的動力。
雷車是源於豐田而高於豐田的一個豪華品牌,它的絕大多數車型都是跟豐田同平臺的。特別是SUV,全部都是換殼豐田。雷車的頂級SUV雷克薩斯LX就是陸巡的換殼換內飾版本,其他的無非就是這一代變速箱換成了8AT,底盤都是一樣的,陸巡也有5.7L的排量,平行進口可以買到。
(LX570)
當然這話雷粉不愛聽,在雷粉心中雷車就是有逼格,就是一種工匠精神,雷克薩斯的車就是開不壞。
的確,雷車質量確實好。BBA的車子上了年紀哪個不燒機油、漏機油,渾身上下都是病。但雷車就是賣不過BBA,雷粉不介意換殼豐田,有的是人介意。
我在這裡承認雷克薩斯是好車,但不是神車。
牛逼的品牌是不用吹的,更不用談什麼情懷。我從沒聽奔馳整天將“工匠精神”掛在嘴上,但奔馳的地位,無人可撼。
千佛山車神
雷克薩斯計劃在2018年推出ES、RX的換代車型,不僅升級了內飾,更主要的是在RX350L車型上加長了尺寸,並且增加了第三排座椅,由5座變7座。這些改變讓很多人產生了疑惑,以雷克薩斯堅持不國產的傲嬌性格,卻又對市場做出了妥協,雷克薩斯到底想幹嘛?
小編在對比了雷克薩斯的銷量、質量反饋與車主口碑信息後,就與大家淺談一下小編對雷克薩斯新車型的看法。
雷克薩斯在2017年取得了不俗的銷量成績,累計銷量超過10萬輛大關,在日系三傑中,英菲尼迪與謳歌兩者累計銷量之和都要遠遠落後雷克薩斯。在中國市場取得如此成績,除了雷克薩斯品質過硬以外,離不開準確的市場地位。
雷克薩斯是豐田集團下的豪華品牌,是直接與德系三強BBA對位的。說來也巧,日系三傑與德系三強在品牌特點上也是比較相似的,尤其是主打豪華品質的雷克薩斯與奔馳。雷克薩斯的市場策略與奔馳相似,都是採用了發展品牌特色,營造品牌文化的優質優價策略,避免陷入價格戰的局面。奔馳銷量持續增長,超過寶馬,而雷克薩斯則是佔據了日系銷量的半壁江山。這個策略無疑是很正確,而且很成功的。
在德系的BBA及日系的英菲尼迪、謳歌紛紛開啟國產之路後,雷克薩斯依然堅持整車進口。這個政策想必也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制定。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由於市場策略,雷克薩斯並不想打價格戰,所以無需盡最大限度的降低售價;其次,如果選擇國產,需要一個漫長週期的等待,才能正式出產,這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是有些冒失的;最後,雷克薩斯目前的銷量並不像BBA那麼大,國產化的收益並沒有大到馬上進行國產化的需要。所以雷克薩斯依然堅持著整車進口。
最後再說說新款車型。中國市場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只要有著符合國人需求並且品質夠高的車型,國人會很樂於接受的。SUV車型在國內的火熱,讓雷克薩斯吃到了甜頭,為了更加滿足國人的用車需求,推出了改款,加長車身,增加第三排座椅。提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車型,這並不是妥協,而是正確的市場的行為,汽車廠商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供越來越好的車型,這是理所應當的。雷克薩斯為滿足市場的需要進行改款,這是正確且及時的。
雷克薩斯的市場定位與對品質的堅持,讓很多人覺得是傲嬌,其實在經過仔細分析之後,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什麼傲嬌,而是在當下環境下進行及時有效的戰略調整而已,其目的還是為了取得更好的市場表現。
汽車觀察家
您身邊的汽車專家,請關注小拉車
豪華品牌國產化,已經變得十分普遍,早期的德系三強BBA早已國產多年,隨後捷豹路虎落戶奇瑞,謳歌落戶廣汽集團,英菲尼迪由東風國產,長安福特也將接盤林肯國產,而雷克薩斯卻是例外,根據雷克薩斯官方的消息,由於擔心品質會受到影響,雷克薩斯車系未來將不會進行國產,仍將採用進口的方式銷售。
現在中國已經是繼美國之後雷克薩斯的第二大市場,雖說雷克薩斯沒有國產計劃,但是雷克薩斯還是非常重視中國市場的。2018年,雷克薩斯王牌車型RX、ES將更新換代,值得關注的是,雷克薩斯以現行RX車系為基礎所衍生出的RXL車型,這款車在軸距設定上並無變動,但在車身長度上有所增加,這也似乎在迎合中國人“以長唯美”的審美。
得益於車身長度的增加,RXL透過後排變長增加了11公分,使車身自RX的C柱往後方延伸,其車內的空間將會變得更加寬敞。新車將提供7座的座椅佈局,這也充分迎合了國內市場對7座版車型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當車主無需使用第三排座椅時,可以通過按調節,收納第三排座椅,非常方便。
在中大型豪華SUV市場,同級別的謳歌RDX、寶馬X3都即將迎來國產,而奧迪Q5的長軸版車型Q5L也將今年上市,至於為了迎合中國市場對車身尺寸加長的雷克薩斯RX,能否討得國人的歡心,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文|文鳳汽車/小拉車 Fans)
小拉車
無論是豪華品牌還是非豪華品牌,合資國產之後有成功的,但也有不太盡如人意的。比如BBA這三個豪華品牌,在將旗下部分車型國產化後,確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關稅和運輸等一系列成本降低之後,對於消費者來說,最大的實惠莫過於購買門檻的降低,當然還有加長軸距。銷量的穩固增長跟這三個品牌進入國內較早也有著直接的關係,人家是奔馳、寶馬、奧迪,不管是北汽、華晨、還是一汽製造,衝這個品牌,國人就原因掏錢買單。但是其它豪華品牌國產後,日子就沒這麼好過了。比如奇瑞捷豹路虎,捷豹路虎將路虎極光、發現神行、捷豹XFL、以及捷豹XEL國產後,銷量依然不太樂觀。XFL作為一款中大型豪華轎車,一直將奔馳E級和寶馬5系作為競爭對手。可是如今的入門版車型價格已經跌進了40萬元,但是在同級別車型中依然是個“吃剩飯”角色。只能看著對手大大口大口的吃蛋糕,自己默默地坐地下喝湯。
廣汽謳歌就更別說了,之前賣不動的車,國產化之後也好不到哪去,也就CDX還能有一些銷量,TLX-L上市之後到現在,很少在路上見到,就看RDX國產化後沒有沒轉機了。東風英菲尼迪還算不錯的,至少Q50L還是有一些銷量的,而QX50一直都屬於拿不上臺面的狀態。所以,雷克薩斯不國產是對的,買雷克薩斯的消費者,大多都比較看重原汁原味的做工和品質。一旦國產化之後,品質還能像之前一樣嗎?這個不太好說!本來在國內就屬小眾豪華品牌,就靠品質、做工、以及可靠性來吸引消費者,一旦國產後失去這些特質,也會和奇瑞捷豹路虎一樣,處境十分尷尬。 巖哥的觀點:自從這兩年雷克薩斯採用紡錘體造型之後,銷量明顯處於一個上揚的趨勢。再加上不斷推出新車型來豐富產品線,目前的情況確實要比英菲尼迪和謳歌,以及捷豹路虎好很多。我是巖哥侃車的 巖哥,如果您有和汽車相關的問題,可以隨時向我提問,記得關注我!
巖哥侃車
雷克薩斯是豐田旗下的高端品牌,現階段以豐田的圈錢手段來說,雷克薩斯全系除了美國本土以外第二大市場。銷量不錯,豐田雖然自己車能省就省,但是雷克薩斯這個牌子豐田應該不會為了節省成本而胡亂減配去毀掉它,畢竟也是搖錢樹之一。所以迎合市場就成了雷克薩斯第一要素,“你們中國消費者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這種方針應該已經貫徹雷克薩斯公司本身了
老6迴歸
請大家百度下雷克薩斯九州工廠的紀錄片 整個生產線出來的汙水能養魚
放國內做的到麼?
所有裝配人員都是豐田10年經驗以上的老司機 放國內人員配得上?
看看已經國產的 BBA 但凡國產的車型全部質量都有問題
William68105677
我不知道你說的做出妥協指什麼,對於雷克薩斯堅持不國產,我認為很正常。一句話,就是為了品質,為了和豐田的大眾化車型區分開。簡單說,豐田負責走量,而雷克薩斯負責扛起品牌的大旗,走品質化高端路線。事實證明,雷克薩斯的堅持結果也不錯,日系三劍客裡,雷克薩斯銷量最好,並且也贏得了不錯的口碑。所以,不存在為中國市場妥協。
阿川說車
趕快國產吧!1促進中國就業2促進中國汽車業發展3降低車輛售價4促進中國相關產業,配套產業周邊產業發展5吸引外資吸收技術6增加貿易戰中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