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發審會下周暫停 新股發行常態化又到十字路口?

自本輪新股發行重新啟動以來,證監會一直保持新股常態化審核、常態化發行,按期公佈發審會召開安排,並於每週五公佈當週核發IPO批文的情況。昨日晚間,證監會官方網站發佈關於“組織發審委委員調研企業融資”的簡短消息,稱下週將不召開IPO發審會。

該消息稱,為提高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按照既定的工作計劃,下週證監會擬集中組織發審委委員就積極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資相關事宜開展調研,因而沒有IPO發審會安排。

與此同時,證監會昨晚發佈了核發IPO批文的信息。證監會按法定程序核准了新疆交通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宇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兩家企業的首發申請,合計融資額不超過9億元。

新股發行常態化是否又走到了十字路口?資深專家分析表示,由於需要完成會後事項,發行人從上發審會通過審核到拿到IPO批文還有一定的週期,下週不召開IPO發審會並不意味著當週沒有IPO批文發放,也不意味著已取得IPO批文的發行人將暫停發行程序。因此,不能將發審會的“空窗”與IPO停發直接劃等號。

然而,“談IPO色變”確實是困擾A股多年的問題,每遇行情波動,市場上就會出現停發IPO的建議。歷史上,A股市場共經歷過9次IPO暫停與重啟,IPO暫停的原因多與市場下跌有關。但實際上,IPO對二級市場指數的影響並不都是負面的。中信證券相關研究表明,IPO暫停期間市場有過大漲也有過下跌,IPO重啟之後短期內呈現震盪走勢,但重啟一年內大概率是上漲的。

業內人士認為,監管層安排發審委委員調研再融資事宜,並暫停一週IPO發審會的安排,既與既定的工作安排有關,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呵護市場、穩定市場信心的用意。

2016年底以來,A股市場一直保持新股常態化發行。同時,監管部門調整發行監管思路,嚴把審核關、重點盯防“帶病申報”的項目,不斷強化信息披露要求、防止“病從口入”。在新的發行監管思路下,IPO過會率逐漸下降。而且,監管政策對再融資業務也作出了更為嚴格的規範,並在放開市場化併購重組的同時嚴厲打擊重組亂象。

經過近兩年的時間,A股IPO“堰塞湖”的問題得到紓解,常態化新股發行政策也向市場釋放了較為穩定的預期。

權威統計顯示,2017年初至2018年8月,共有493家企業完成A股發行,融資規模共計3199.72億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在IPO的佔比高達80%。同期,A股市場併購重組交易總金額達3.24萬億元,公司債及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規模達到4.6萬億元。

上證報記者根據證監會每週公佈的IPO批文發放情況統計,今年4月到9月的6個月裡,證監會共發放IPO批文45個,涉及27家滬市公司和18家深市公司。

證監會近期發佈了啟動發審委換屆工作的消息。目前履職的第十七屆發審委成立於2017年9月30日,是證監會改變發行監管思路後成立的一屆主板與創業板合併的大發審委。截至2018年9月27日,第十七屆發審委共審核IPO項目454個。根據證監會的工作安排,第十七屆發審委將工作到新一屆發審委成立為止。

這則發佈於9月28日的消息中還提到:“為進一步堅持依法全面從嚴監管理念,穩步推進新股發行常態化工作……決定啟動發審委換屆工作”。事實上,從近期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對發行監管工作的公開表態來看,截至9月底,新股發行常態化的提法也一直沒有變。

一個指標看透主力行為,關注公眾號 "牛股學堂" :niuguxuetang(長按可複製)回覆關鍵詞 "指標" 即可免費領取一套主力行為分析指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