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寒門再難出貴子?

在過去的2018年高考中,一個研究所隨機調查了30名狀元,來自城市的佔85%,只有15%來自農村。繼續調查近年來高考優秀家長的職業生涯。調查發現,最常見的職業是教師,佔40%。農民家庭最低,即農村地區高考比例為9%。這個數據反映當前農村教育形勢嚴峻,我們淺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情況。

為什麼寒門再難出貴子?

吉林高考狀元走紅毯過狀元橋拜孔子接受獎勵基金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遠遠超過城市人口,所以農村的教育問題是影響整個國家教育發展水平的關鍵所在。我們國家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村教育,並採取了很多切實措施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村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性的成績。但由於經濟社會的原因,特別是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的現實影響,再加上一些農村地區自然條件也比較差,總體上,農村教育落後的面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這也反映我們當代的教育環境。

首先,農村師資力量相對城市要匱乏,目前農村師資隊伍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上世紀70-80年代由民辦轉為公辦的,現在都已五十歲左右,許多學校四十五歲以上教師佔總數的70%以上;二是任語文、數學課目的教師佔到全校教師總數的80%,音體美、英語教師十分缺乏;三是近年來畢業的一批具有本、專科學歷的新教師,教學經驗尚有待積累,而由於編制限制,部分人進不了教師隊伍,少數即使進了農村學校,往往也難紮根,通常是幹了幾年,在教學上比較成熟了,就設法離開農村學校;四是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流失嚴重,有的學校已經沒有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造成這種狀況,一方面是因為城區學校待遇高,教師要求調往城區;另一方面,只要是在教學上有閃光點的教師,城區學校都會想方設法來“挖”走。究其原因,就是由於農村環境及生活條件較差,不能吸引、留住優秀人才。導致農村兒童的教育水平有限,在農村上學平時沒有補課,不能參加一些興趣班,除了學習幫助父母做家務、做農活。而且,許多孩子在九年義務教育之後不再繼續上大學,而是提早離開學校或學習一項技能,出去工作,補貼他們的家庭。

其次,農村部分家長教育觀念較為落後,部分家長,尤其是偏遠山區的家長關心的不是學生的成績,而是學生能不能儘早替家裡分擔經濟上的困難,特別是近些年,受到很多大學生就業不理想,畢業就失業,找工作困難,高校學費農村家庭承受負擔大等因素,很多農村家長對孩子考大學這一出路也就不是很感興趣了。在部分農村,孩子不上大學要受窮,孩子上了大學馬上就受窮。雖然也有個別的家長想盡辦法送自己的孩子去城裡接受教育,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農村教育不能讓他們滿意,所以才讓自己的孩子不在農村接受教育。

第三,學生素質問題。農村孩子現在基本上屬於“留守兒童”,大多數爺爺奶奶照看,而他們非常溺愛自己的孫子孫女。僅僅是照料他們的衣食生活。對於學習及道德品格上的教育可以說是一項空白。學生自身方面。這些兒童缺乏必要的社會及法律知識,他們拉幫結派,打群架,喜歡逞能。由於沒有家長的管束,不知道包容,不懂得謙讓,道德水平極低,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給中國農村的教育帶來許許多多的麻煩。

以上三個方面來看,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高考狀元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很少了,除了接受的教育環境問題還有諸多其他問題,考大學雖然不是農村孩子唯一的出路,但是沒有文化,不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就談不上更好的發展。寒門再難出貴子,不可不讓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