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区域地图 焦江红绘

长沙书院路妙高峰巷街口有副对联:“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峰”。但如今这里的妙高峰,已经看不出高峰了。

从南门口出来,一路是车水马龙和夜宵摊,拐进青山祠社区,瞬间安静,仿佛隔绝了世界。再往南到第一师范,又热闹一些,十月的假日里,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但除了走近师范校园内那处于坡上的建筑,让人感到有点费力外,就再也没有高峰的感觉了。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妙高峰巷 牧野摄

第一师范北侧,妙高峰巷已成为“城南旧事”街。从南宋的朱张会讲、福王的传说,到太平军攻打长沙,再到民国时第一师范的恰同学少年、南村公寓里的文人才子……这条街,像一串胶卷,定格了诸多往事。而往事并不如烟。

张浚始建城南书院

朱熹张栻讲学论道


南宋时的妙高峰,是城外的一个高坡,周围多是荒地,登山可远眺湘江。1161年,一个叫张浚的四川人来长沙做官,这是他被贬多年后重新起用。可他并没有在长沙呆太久,随后又被调往建康府(就是今天的南京)。

但他在长沙留下一座府邸,不知是否是想让自己颠沛跌宕的一生有个归宿。他看中了妙高峰,寓居于此,并在此修建了宅院,后儿子张栻又将这座私家园林改成书院。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张浚(1097年-1164年) 图源网络

张浚亲自为书院题下“城南书院”匾额,字笔势豪劲,为平生得意之书也。此外,府邸内还有纳湖、月榭、卷云亭、听雨舫、采菱舟等景,号为“城南十景”。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南宋时妙高峰复原图草图(张惠明、萧山)

父子俩可能没想到,他们看中的这片地,会成为随后几百年诸多“云烟”的起点。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注:此城南书院图为《城南书院志》(卷二),光绪年间时的布局图。图标:①书楼;②听雨舫;③丽泽堂;④明道斋;⑤正谊斋;⑥讲堂;⑦居业斋;⑧主敬斋;⑨进德斋;⑩存诚斋;⑪兰芷升庭;⑫西斋;⑬东斋;⑭监院;⑮蒙轩;⑯湘清;⑰岳峻;⑱禁蛙池;⑲月榭;⑳卷云亭

起初,它并不知名,几年后,它因为另一个学者的到来而名声大噪。

张栻曾到衡山师从胡宏学程氏学。程氏学发源于北宋的程颐、程颢兄弟。张栻学出名了,这引起了远在福建的朱熹的注意,他要来论道。

1167年,朱熹不远数千里,来到长沙。两人在岳麓、城南两书院展开了多次会讲、辩论,那些关于涵养之序以及太极、仁等问题的争论,今人听起来似乎不明所以,但它是闽学和湖湘学派的第一次大碰撞,“朱张会讲”因此名扬天下。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朱张会讲 莫诗云绘

朱熹住在张栻家里,他们在此“坐而论道”,再去湘江河西的岳麓山。妙高峰下有老龙潭(亦名锡塘),再连接一条小河,直通湘江。老龙潭水面广阔,张家园林的小湖就与之相连,朱熹、张栻就从家里直接登舟,到湘江边的朱张渡,沿途还要经过两座小桥。

张拭曾为老龙潭写下一首小诗:

源源锡塘水,汇此南城阴。

岸花有开落,水盈无浅深。


在一个有岸花开落、桨声荡漾着水波的时代,它仿佛是一个耕读世家的田园牧歌。只是,这牧歌会随着世家的凋零而消逝。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朱张渡,渡口在湘江两岸各有一牌坊,东岸为“文津”,西岸为“道岸”。 张惠明摄

两年后,张栻也离开了长沙,城南书院和张家园林就逐渐荒废。

赵汝愚临变定大事

妙高峰有幸埋忠骨


十几年后,另一个与朱熹有关的人来到妙高峰北侧,只不过,他是以亡人的身份。

1196年,南宋宗室名臣赵汝愚被宰相韩侂胄所贬,去往永州的途中,在衡阳暴卒,传闻是被人毒死。他的遗体被运至长沙(另一说是衣冠冢),葬于妙高峰。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赵汝愚墓 许辰博摄

赵汝愚是一个临变能定大事的人。1194年,作为太上皇的宋孝宗病逝,其子宋光宗向来与父皇不合,所以连丧礼都不去。而光宗此时也已患病,不能临朝,一时间人心浮动。

此时任知枢密院事的赵汝愚请宪圣太后垂帘听政,并逼光宗退位,宁宗即位,才稳定了局势。赵汝愚也因此任右丞相,他举荐朱熹为待制。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赵汝愚(1140年-1196年) 莫诗云绘

但赵汝愚也是一个大意的人。朱熹认为韩侂胄觊觎相位,劝赵汝愚防备,赵不以为然。最终韩侂胄弹劾赵汝愚“同姓居相位,不利于社稷”,将其贬往永州。此时赵汝愚终于看清了形势,对送行者说:“看侂胄用意,必欲杀我。我死,君等方可无事。”

赵汝愚的福王爵位,还是在四十年后,宋理宗追封的。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青山祠戏剧一条街文化墙效果图 湖南城市记忆绘

福王墓藏在青山祠社区的民房小巷内。墓旁曾建有青山祠,后来又设土地庙,供奉“青山大王”,说的就是福王。今天的我们不知道,福王为何被称为“青山大王”?“青山有幸埋忠骨”?如今土地庙亦毁,遗留的只有一方刻有“青山大王”四字、被用于路基的香炉。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刻有“青山大王”的香炉 金和平摄

长沙城南却也多是埋骨的地方,妙高峰北侧就有楚汉墓,南侧也有汉墓,荒茔处处。

皇帝御赐丽泽风长

湖湘英才经世致用


张栻“点亮”的城南书院,此后历经了几百年的寂寞,元明两代,除了明正德、嘉靖两次短暂兴复讲学之外,城南只有高峰寺的佛家香火,而无儒家书生踪影。

直至1714年,清代首修城南书院。1745年又迁于天心阁下。1822年,湖南巡抚左辅再次将其回迁妙高峰原址,增建了山长居、监院署、文星楼、南轩祠等。相比于南宋的张家园林,“规模视昔十倍”。道光皇帝还御赐“丽泽风长”匾。书院在全省招生138名,与岳麓书院相等。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光绪年间城南书院模型图 陈平绘

曾经规模宏大的书院,如今还保留有一栋小房子,在妙高峰巷与书院路交叉口。大门常年紧锁,门口一株梧桐,中秋已过,洒了一地的落叶。

明清时的湖湘文化及士人,以经世致用为己任,不是其他那些受传统桎梏的腐儒可比的。来此担任山长或主讲的,都是一方大家,如何绍基、郭嵩焘、王先谦。

从城南书院走出来的学子,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曾国荃、李元度、瞿鸿機等,几乎都是在晚清搅动风云的人物。他们这些学长、学弟们,同窗一室时,可曾料到自己以后所经历的惊涛骇浪?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左宗棠(1812年-1885年) 莫诗云绘

经世致用的湖湘学人,仿佛一个个隐居东山的谢安,待时而动。

太平军攻打长沙城

萧朝贵命丧红夷炮


时机在1852年到来。这年八月,太平军北上长沙,西王萧朝贵、翼王石达开率五千先锋队,先后突破清军在城南石马铺、金盆岭、黄土岭的几处阵地,乘胜进驻妙高峰,控制坚固民房和制高点,炮轰长沙城。

此时的湖南巡抚张亮基,刚卸下云贵总督任,奔赴长沙。行前,他在贵州的下属胡林翼写信告诉他,极力推荐一个叫左宗棠的人。这是作为城南书院老同学的胡林翼,对当时尚无一官半职的左宗棠一次至关重要的提携。

张亮基到长沙后,聘左宗棠为幕僚。

太平军在城外挖地道,在城墙下埋炸药,炸开一个缺口,太平军蜂拥而入。情急之下,左宗棠下令,向缺口抛石一块,赏钱一千文。一时间,石块纷纷向太平军砸过去,才挡住了攻势。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如今的天心阁前城墙上有红夷大炮,下有太平军雕像 图源网络

而太平军主帅萧朝贵在南门口身先士卒,执旗督战,清军把红夷大炮搬上天心阁轰击。一声炮响,炮石如雨飞来,正中萧朝贵前额,把他从马背上打了下来,后因伤重不治阵亡。

太平军经此打击,在主力赶来仍屡次受挫后,放弃攻打长沙,北上武汉。长沙,也成为他们入湘以来唯一没有被攻占的城市。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萧朝贵阵亡处 焦江红摄

他们在长沙,留下一段战事,留下很多传说。今天的劳动广场西南角,还有萧朝贵阵亡处纪念碑。天心阁下,则矗立着太平军的雕塑。

从蒙养班到师范学堂

妙高峰下启新学


以湖南人为主体的湘军剿灭了太平军,成就了清政府所谓的“同光中兴”,但这中兴只是昙花一现。步入20世纪,大清尚未覆亡,但新风已经开启。本已是长沙城南“文化中心”的妙高峰,也率先赶上了这个“新学”的时代。

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改城南书院为湖南师范馆,次年再改为中路师范学堂。三年后,另一所私立师范在咫尺之外成立,号简易师范,招收学生84人,也是湖南私立师范之始。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如今的幼幼幼儿园 牧野摄

当革命最终席卷到湖南时,一切又迅速变化。中路师范学堂改为湖南第一师范,简易师范成为私立妙高峰中学。1922年,湖南教育界名宿宾步程、曹典球等人创办明宪女子中学,时为长沙实力最强的女子中学。女中与书院路第一师范毗邻。

第一师范延续至今,女中于解放后改名为长沙市十五中学,妙高峰中学则成了今天的长沙市第十一中学,1955年才从妙高峰迁走。

1930年,虚岁15的浏阳中学学生胡耀邦,因中学停课而转来长沙妙高峰中学读书。但他没能在这里呆多久,那一年他的家乡浏阳已建立了公开的乡苏维埃政府,他的哥哥胡耀福已是乡团支部书记。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胡耀邦(1915年-1989年) 图源网络

5月,红军攻克浏阳,随后短暂占领长沙。当胡耀邦听说红军主力已经转移时,便回到家乡,加入了共青团,到乡苏维埃政府做秘书工作,7月兼任团支部书记。告别的那天,母亲拖着小脚为儿子送行。这时,胡耀邦距自己的15岁生日还差一个月。

创设师范、女中是那时的新潮,幼儿园却似乎少之又少。不过,在这少之又少中,曙光仍然初照长沙。

1910年,留学日本的回族人蒋葆仁女士,与妹妹蒋素泰捐出积蓄,抵押首饰,并献出冯家湾私宅,建幼幼小学堂。随后在礼贤街(现沙河街东段)附设蒙养班,后改称“幼幼幼稚园”,这是长沙最早的三所幼儿园之一。

“幼幼”,取《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幼幼学校儿童在上世纪20年代开展课余活动 陈先枢供图

今天,历经百年沧桑、几经易名的幼幼幼儿园,依然在青山祠社区内办学。

彼时,由第一师范、妙高峰中学、幼幼幼儿园占据的妙高峰,就像今天许多新区高校周围一样,在郊外的空地、稻田与山坡上,兴起了学校、街市与教职工宿舍。

青年毛泽东进入一师范

百龄古井当年还可取水


1911年,掐着清王朝的尾巴,青年毛泽东步行140里来到长沙。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有许许多多居民,许多学校和一个巡抚的衙门”的城市,它“简直是一个伟大的地方!”

在读了半年中学并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动荡后,1914年,他进入第一师范。毕业后,还曾在小学当老师。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第一师范 图源网络

原第一师范教工宿舍所在的青山祠社区,正在提质改造,临街立面粉刷一新,一些小巷里,依稀还能见旧时的模样。老住户们,互相都认识外来者,一步入小巷,就会被认出来,嗲嗲和娭毑们,会多打量你一眼。

这是毛泽东曾住过的地方。他来一师,是因为这里“不收学费且膳宿费也很便宜”。毛泽东爱读书是出了名的,他在一师读了大量的《民报》,至于斯密的《国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卢梭、斯宾塞、孟德斯鸠等等,则在进一师前就已经读过了。他还专门喜欢到闹市区读书,锻炼自己专心致志的能力。据说,这“闹市区”就是离一师不远、当时已经十分繁华的南门口。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1918年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图源网络

那时的长沙,并没有自来水,饮水都靠井水或河水。离毛泽东住的地方不远,有一口水井,井口很大,约30平方米,但四周都是泥土,井面又很浅,每逢下雨,浑浊不清。也许这口井只有在晴天清澈时才能使用,不知毛泽东会不会常到这里提水?至于雨天,一师人和附近的居民,要翻过妙高峰到南沙井取水,那是有点辛苦的。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妙高峰下百龄古井 萧山绘

但青年毛泽东是不怕辛苦的,他取水的身影可能还带着奔放与欢快,他那时是个“热心的体育家”:

在寒假中,我们在田野里,山上山下,沿着城墙,跨越溪流地行走。天雨时我们就脱去衣服,名之为‘雨淋浴’。阳光灼烁时,我也剥去衣服,名之为‘日光浴’。春风和暖时,我们又算是一种新运动,叫‘浴风’。在已经结霜的天气,我们还露宿田陌间,或是十一月,我们还在寒溪中游泳。


当年那口“新井”,现已是百龄古井。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正在改造中的百龄古井 牧野摄

它在毛泽东以后的时代经整修,清澈而长年不竭,每当清晨,周围居民在此取水,一片热闹。直到1950年代,这里的居民开始用上自来水,这古井才逐渐沉寂下来。青年毛泽东时代那城墙、溪流、结霜的田陌,也早已消逝。

南村公寓名人多

作家记者比邻居


与一师一墙之隔的妙高峰中学,虽然今天的名气略低,其实并不比前者逊色。

1914年,平江人方克刚任校长,在职长达30年。他是一代平民教育家,将父亲经商积蓄捐出办学,创立的南轩图书馆,藏书7000余种三万余册,在今天看来可能只是一个图书室大小,在当时却使妙高峰中学颇具名气。图书馆对校外开放,一师人也会来这里“蹭”书。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方克刚(1885年-1946年) 莫诗云绘

方克刚脚有点跛,一根广藤杖不离手,但却是湖南体育运动的先驱,1920年代发起成立湖南体育会,任主任。曾担任湖南体育代表团总领队,参加过华中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

除了办学、办体育,方克刚做的另一件小事,又使妙高峰在后来的岁月中平添了许多魅力,这恐怕是他想不到的。

1926年,他与同事、史地老师罗元鲲合建了两栋连体的二层小楼,名为“南村公寓”。除了他们两家自住外,主要租住给来长沙求学或旅行、生活的外地人。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南村名人公寓 牧野摄

1936年,女作家、湖南新化人谢冰莹来到这里。她是黄埔军校唯一的一期女学员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批女兵,最早的女兵作家。“大革命”后去日本留学,因拒绝出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日,而被日本特务逮捕。被遣送回国后,又更名改姓赴早稻田大学留学。

在长沙,她享受着一生中少有的安宁时光。黄叶铺满小道,阳光穿透瓦楞从木栏杆处照进屋里。她闭着眼睛享受着这份惬意,轻叹,“很久没这般安宁了。”

每当心情好的时候,她喜欢叫上维特迎着黄昏的霞光往外走。有时去妙高峰上的青山祠,有时候沿着铁路走,偶尔去大椿桥,兴致好的时候还去湘江边看百舸争流。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谢冰莹(1906年-2000年) 莫诗云绘

抗战爆发后,谢冰莹组织“战地妇女服务团”,自任团长开往前线。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1971年,因右腿跌断退休,居美国旧金山,2000年去世。

谢冰莹与同时代的女作家冰心(谢婉莹)很容易被人混淆,甚至误认为姐妹,她俩也乐得弄假成真,干脆认作了“姐妹”。冰心的《致小读者》因为收入语文教科书而闻名,谢冰莹的《小桥流水人家》也被收入了教材。

与谢冰莹做邻居的,是《力报》记者严怪愚。他因文风犀利、性格刚正耿直,成为与范长江齐名的全国八大名记者之一。25岁的严怪愚此时新婚不久,他的妻子怀孕总在床上躺卧,而谢冰莹总是来强迫严怪愚妻子起床,并强拉着她去散步。《力报》创刊,严怪愚第一个索稿的人就是谢冰莹。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严怪愚(1911年-1984年) 莫诗云绘

严怪愚也于抗战后不久离开长沙,1939年,在还没有官方消息前,他第一个发文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丑闻,胆魄盖世。1950年代,他先后受“胡风”案影响并被划为“右派”,1984年病逝。

在严怪愚被划为“右派”的年代,南村公寓又走进一个当时已经不太起眼的人,虽然,他曾经在文化界“大红大紫”过。他叫向恺然,民国时代以“平江不肖生”的笔名蜚声中国。

平江人向恺然是近代著名武侠小说家,为1920年代侠坛首座,领导南方武侠潮流,被称为民国武侠小说奠基人。他14岁考入长沙高等实业学堂,因纪念蹈海的陈天华,被开除学籍。东渡留学日本,返国后曾任倒袁运动的北伐军第一军法官。讨袁失利,再次赴日,与日本柔术家、剑术家颇有交往,功夫大进。

留日时写成谴责清末留日学生恶现状的《留东外史》,署名“平江不肖生”,取自老子《道德经》“天下皆谓我道大;夫惟其大,故似不肖。”1922年,他开始专心从事武侠创作,武侠处女作《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名震大江南北,奠定了他在现代武侠中的地位。《江湖奇侠传》并被拍成电影《火烧红莲寺》,亦是中国影史之经典。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向恺然(1889年-1957年) 莫诗云绘

1949年,被程潜派专机从安徽接来长沙的向恺然,与程潜一起举行起义,迎解放军进城。只是1950年代向恺然并没有显官要职,为维持生计,在夜校代课。他和夫人就住在南村公寓里。

但因为代课时说了一句“你们工人阶级”,被人反问:“那他是什么阶级?”就不准他讲课了。他写《革命野史》也被禁止印行。

1957年患心脏病的向恺然对儿子说:“我一身无党派利禄之争,也无愧于国于人民,庸庸碌碌,孑然一生,对于佛家的六根清净殊未做到,而五蕴皆空,其或庶几近之欤。”第二天他去世了。

他的遗孀成仪则一直活到当代,十多年前仍住在这里,公寓里的人们叫她“向娭毑”。她很热情,经常在大家上下班的时候打招呼。天气好时,“向娭毑”常从屋里搬出凳子到门口晒太阳。“后来,她搬走了,不知道现在是否健在。”

长沙妙高峰下的城南旧事

南村名人公寓 牧野摄

如今,这两栋小楼经过百年的沧桑,局促在一师北侧的民房内。它砖木结构,木质楼梯已颤巍巍的了,不过很多屋内的木地板换成瓷砖或水泥。这里住了十几户人家,基本都是老年人。登二楼,可见一师校园,也可见社区内的小巷与寻常人家。午后阳台下,有老人在打盹。

看不出“高峰”的妙高峰,就像这老人一般,他的诸多往事,藏在心里,你不走近他,就不曾了解。

END

  •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原创,作者 | 牧野,编辑 | 城小忆。转载授权请联系城小忆(微信号:chengshijiyiw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