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石門村的:「二鬼抱跌」

“二鬼抱跌”是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節目,光緒年間傳入井陘測魚鎮石門村,距今約140餘年。在測魚鎮和井陘礦區一帶,石門村的二鬼抱跌享有盛名。每年縣城春節花會,雪花山廟會,蒼巖山廟會,二鬼抱跌成為保留節目。今年,石門村正在申請井陘縣級非物質遺產項目。

井陘石門村的:“二鬼抱跌”

二鬼抱跌的故事來源

清光緒年間,石門村李瑞泰的父親,在山西平定縣城做工。過廟會時,有幾個人,隨身帶著行李不方不圓不高不低的,樣子很奇怪,他就好奇地詢問,這是嘛東西呢?那夥人回答:我們是走街穿巷表演的民間藝人,這是“二鬼抱跌”的道具。他看到這個表演神奇有趣,想到石門村是個偏僻山村,缺少紅火熱鬧,就仔細觀看人家的表演和道具。回到石門村,模仿製作出一套二鬼抱跌道具,讓年輕人揹著去表演,一直流傳至今,如此推算石門村的二鬼抱跌,距今已有140餘年。

井陘石門村的:“二鬼抱跌”

二鬼抱跌的表演形式

演員背二鬼摔跤道具,通過腿、背、臂等綜合協調動作,給觀眾表演兩“鬼”摔跤,又叫“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流傳於民間,是背馱二鬼摔跤道具的民間舞蹈,二鬼摔跤類似木偶。表演時,二鬼摔跤道具有兩個鬼頭,互相對視,有兩對搭肩假手,還有兩個假腿,道具“身子”上蓋著掩飾性的服飾。表演者在表演時,雙手各握一個假腿作為“a鬼”的腿,表演者的雙腿作為“b鬼”的腿,通過表演者腿、背、臂的動作表演,呈現出兩鬼打鬥摔跤的喜劇效果。

井陘石門村的:“二鬼抱跌”

二鬼抱跌的表演場地

第一段在地上摔跤,演員用推、踢、抱、壓等動作表現二鬼抱摔,你推我踢,互相壓倒對方的摔跤場面。第二段凳上摔跤,二鬼從地上摔至凳上,演員用蹦、跳、躥、探海等動作,表現二鬼爭凳、躥凳、上凳以及互不示弱的激烈摔跤。第三段在桌上摔跤,二鬼由凳上摔到桌上,層層上桌、下桌,演員用翻、滾、旋、掃等動作,表現二鬼桌上摔跤的進退攻守,推、摔到桌沿,壓倒翻滾,抱起旋轉等驚險場面。第四段二鬼由桌上摔到桌下。演員用快速推、踢、抱、翻、滾、旋等動作,把二鬼摔跤推向高潮。最後,演員掀開二鬼道具亮相,謎底揭開,許多觀眾驚訝地張大嘴巴,顯示出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

井陘石門村的:“二鬼抱跌”

二鬼抱跌的表演技巧

“走一步晃三晃,圍裙縫裡來定向,前俯後仰使猛勁,注意彎腰不露相”。“走一步晃三晃”是在摔跤動作之前,雙手雙腳著地,原地順拐動三次,使胯和肩晃動起來。“圍裙縫裡來定向”是說演員藏在圍裙內,圍裙要留條視見縫,表演時要透過視縫來確定行動線路,否則便會暈頭轉向,動作盲目性。“前俯後仰使猛勁”是說在達到表演高潮時,無論是腿絆住臂,還是臂絆住腿,一定要使猛勁來產生前俯的動態,進而表現兩人同時摔倒的情形。“注意彎腰不露相”是說一人表演兩鬼摔跤,要求觀眾看不出破綻。演員身背道具,非常耗費體力,是一項技巧性很強的技藝,演員連續表演時間在十分鐘之內。

井陘石門村的:“二鬼抱跌”

二鬼抱跌的道具改進

75歲的李萬倉,是石門村老藝人,是二鬼抱跌的策劃,導演,兼道具製作。他用一個雙人木凳子,上面捆上稻草,用葫蘆畫上鬼臉,製作二鬼摔跤道具,重量30多斤,一場下來,演員衣服溼透。2018年5月,井陘百花幼兒園園長範晟煒,發現他們的道具古老破舊,個人出資捐贈三套道具和六套樂隊人員服裝。傳承人李映軍,是李萬倉之子,他感覺原來的道具笨重,演員太累,無法表演高難度動作。就開動腦筋,大膽改用泡沫雕刻道具,減輕演員的體力,使表演更加精彩。2018年4月曾帶此道具,前往古城正定為遊客表演,把最好的效果和技能展示給觀眾。

井陘石門村的:“二鬼抱跌”

“二鬼抱跌”的獨特表演

石門村二鬼摔跤表演優默、風趣、驚險,此舞能在桌、凳上表演是獨一無二的。演出時間是農曆正月十五,三月十八廟會,演出地點在戲臺,街頭,廣場等。樂隊由4到8人組成,由鼓、鈸、大鑼、二鑼,鑼鼓有啞鑼、長鑼等,節奏根據演員動作而定。

目前,石門村的青年都外出打工了,因為演出不能養家餬口,對青年人沒有吸引力了,演員們正在面臨各種困難,這是李萬倉心中最大的憂慮。李萬倉告訴記者:不管付出多大代價,石門村的二鬼抱跌不能失傳,我們正在申報井陘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