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昔日「糧包袱」,今日「錢袋子」

「县域经济」昔日“粮包袱”,今日“钱袋子”

五棵樹鎮黃牛交易市場

一個秋日的清晨,記者在榆樹市五棵樹鎮黃牛交易市場見到了59歲的養牛大王馬凱。當日歷翻到1983年,正是因為他的靈機一動和偶然發現,才成就了他的傳奇之路,也由此拉開了五棵樹酒糟養牛的序幕。

談起往事,老馬難掩激動之情。他說,35年前的一天,發現老牛走到酒廠扔出的酒糟跟前就邁不動步,拼命使勁吃。這個意外發現讓他眼前一亮:鎮上小酒廠多,酒糟也多,如果用這個代替其他飼料養殖黃牛,沒準是個致富的好門道。於是,馬凱嘗試用酒糟餵養黃牛,牛吃了酒糟,整天暈乎乎的,不愛走動,所以他養的黃牛一般三個月就可以出欄,成本低、週期短、品質好、效益高。

就這樣,馬凱逐步擴大養殖規模,最多時年出欄量達到3200頭,成了全國聞名的“養牛狀元”。在他的帶動下,五棵樹鎮居民採用“糟牛育肥”的方法,使肉牛養殖成為支撐全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建成了佔地4.5萬平方米的牲畜交易市場,日交易黃牛達2000頭,年出欄量達20萬頭的東北最大的黃牛交易市場。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老馬坦言自己很慶幸當初的決定和偶然發現,更慶幸在黨的政策和領導下自己的生活和家鄉的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老馬體會到的變化,僅僅是榆樹市改革開放40年的小小縮影。榆樹市縣域經濟發展的累累碩果則來得更真實、更深刻。

「县域经济」昔日“粮包袱”,今日“钱袋子”

改革開放初期,“分田到戶”使榆樹農民有了經營自主權,他們從“資本主義尾巴”中解放出來,開始私用田邊地頭髮展多種經營,產品多用於自給自足。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榆樹市糧食生產年年有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已經不成問題。與此同時,農民“賣糧難”和增產不增收問題日益突出。

何去何從?榆樹市能給出怎樣答案?

過腹轉化,變糧食“包袱”為財富。擲地有聲。

上世紀80年代,榆樹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家禽家畜,但只能算是莊戶人家農閒時的副業,並沒有成為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糧食逐年增產,飼料充足,榆樹農民發展畜牧生產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一些人不再滿足於改善生活或貼補家用,而是通過養殖業脫貧致富,變成了農村第一批“專業戶”和“萬元戶”。

相對於農業發展的順風順水,榆樹市工業經濟的發展也是跌宕起伏。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榆樹以糧食加工為重點,對造酒廠、啤酒廠、製藥廠、食品廠、肉聯廠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並新建了澱粉廠、酒精廠、植物油廠等,年加工轉化糧食30萬噸。

「县域经济」昔日“粮包袱”,今日“钱袋子”

榆樹錢酒業生產車間

在釀酒版塊的眾多企業中,首屈一指的是“榆樹錢”,年轉化糧食28萬噸。五棵樹鎮的128家釀酒企業也貢獻良多。

榆樹市中糧生化能源有限公司是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年可加工轉化玉米72萬噸,生產食用澱粉、澱粉糖漿、玉米蛋白粉、玉米原油和檸檬酸等其他衍生品。

糧食的過腹轉化把昔日的“糧包袱”變為“錢袋子”。

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榆樹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到2017年已躍升至13504元,是1979年的110倍。GDP比1983年增長66.7倍。三產比例由1983年的64.2:14.3:21.5調整到2017年的18.9:27.6:53.5。其中一產比重降了45.3%,二產比重上升了13.3%,三產比重上升了32%。

一串串可喜的數字記錄著榆樹人民生活從短缺到殷實,以貧困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也鐫刻著每個榆樹人的汗水、勇毅和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