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昔日“粮包袱”,今日“钱袋子”

「县域经济」昔日“粮包袱”,今日“钱袋子”

五棵树镇黄牛交易市场

一个秋日的清晨,记者在榆树市五棵树镇黄牛交易市场见到了59岁的养牛大王马凯。当日历翻到1983年,正是因为他的灵机一动和偶然发现,才成就了他的传奇之路,也由此拉开了五棵树酒糟养牛的序幕。

谈起往事,老马难掩激动之情。他说,35年前的一天,发现老牛走到酒厂扔出的酒糟跟前就迈不动步,拼命使劲吃。这个意外发现让他眼前一亮:镇上小酒厂多,酒糟也多,如果用这个代替其他饲料养殖黄牛,没准是个致富的好门道。于是,马凯尝试用酒糟喂养黄牛,牛吃了酒糟,整天晕乎乎的,不爱走动,所以他养的黄牛一般三个月就可以出栏,成本低、周期短、品质好、效益高。

就这样,马凯逐步扩大养殖规模,最多时年出栏量达到3200头,成了全国闻名的“养牛状元”。在他的带动下,五棵树镇居民采用“糟牛育肥”的方法,使肉牛养殖成为支撑全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成了占地4.5万平方米的牲畜交易市场,日交易黄牛达2000头,年出栏量达20万头的东北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老马坦言自己很庆幸当初的决定和偶然发现,更庆幸在党的政策和领导下自己的生活和家乡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马体会到的变化,仅仅是榆树市改革开放40年的小小缩影。榆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则来得更真实、更深刻。

「县域经济」昔日“粮包袱”,今日“钱袋子”

改革开放初期,“分田到户”使榆树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他们从“资本主义尾巴”中解放出来,开始私用田边地头发展多种经营,产品多用于自给自足。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榆树市粮食生产年年有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已经不成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卖粮难”和增产不增收问题日益突出。

何去何从?榆树市能给出怎样答案?

过腹转化,变粮食“包袱”为财富。掷地有声。

上世纪80年代,榆树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家禽家畜,但只能算是庄户人家农闲时的副业,并没有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粮食逐年增产,饲料充足,榆树农民发展畜牧生产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一些人不再满足于改善生活或贴补家用,而是通过养殖业脱贫致富,变成了农村第一批“专业户”和“万元户”。

相对于农业发展的顺风顺水,榆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也是跌宕起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榆树以粮食加工为重点,对造酒厂、啤酒厂、制药厂、食品厂、肉联厂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并新建了淀粉厂、酒精厂、植物油厂等,年加工转化粮食30万吨。

「县域经济」昔日“粮包袱”,今日“钱袋子”

榆树钱酒业生产车间

在酿酒版块的众多企业中,首屈一指的是“榆树钱”,年转化粮食28万吨。五棵树镇的128家酿酒企业也贡献良多。

榆树市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是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年可加工转化玉米72万吨,生产食用淀粉、淀粉糖浆、玉米蛋白粉、玉米原油和柠檬酸等其他衍生品。

粮食的过腹转化把昔日的“粮包袱”变为“钱袋子”。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榆树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到2017年已跃升至13504元,是1979年的110倍。GDP比1983年增长66.7倍。三产比例由1983年的64.2:14.3:21.5调整到2017年的18.9:27.6:53.5。其中一产比重降了45.3%,二产比重上升了13.3%,三产比重上升了32%。

一串串可喜的数字记录着榆树人民生活从短缺到殷实,以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也镌刻着每个榆树人的汗水、勇毅和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