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艾奇逊到彭斯:美国让我们想到什么

黎颉

艾奇逊是谁?1949~1953年美之国务卿者也。彭斯是谁?现今的美国副总统是也。按理说,这两个不同时代的美国人怎么也扯不到一块,要说有那么一些共同点,无非是“两人一说话,上帝就发笑”。何只上帝发笑呢,他们的话恐怕都要“滑天下之大稽”。

69年前的8月5日,在中国革命于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的时刻,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开头就是国务卿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的信函。艾奇逊说:

“从我们历史很早的时候起……一直在加深着美国对中国的友谊,许多年来种种善意措施便是证据,例如用庚子赔款来教育中国学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废除治外法权,以及战时和战后对中国的大规模援助等等。美国始终维持并现在依然维持对华外交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包括门户开放主义,尊重中国行政和领土的完整。”

从1840年帮助英国人进行鸦片战争、184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起,美国一度在中国苦心经营100多年,居然是在“加深着美国对中国的友谊”?艾奇逊这种手按圣经说谎话的“镇定”,上帝听见了自然要笑掉大牙。对艾奇逊的这番奇谈怪论,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美国老爷的逻辑”“将侵略写成了‘友谊’”。

没有想到的是,69年后的10月4日,带着一样的逻辑、一样的论调,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的讲话又来了,并以美国为中国的“救护者”自居:

“当中国经受‘百年耻辱’之际,美国拒绝加入,并主张‘门户开放’政策,我们能够与中国进行更自由的贸易,并维持他们的主权。……当美国传教士带着福音来到中国海岸……他们不仅传播了信仰,还创立了中国一些最早和最优秀的大学。……在战争之后,美国确保中国成为联合国的一部分,成为战后世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两相对比,彭斯与艾奇逊如同“一个鼻孔出气”,对历史、常识与逻辑的认知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如果说有不同的话,彭斯的话在展现“友谊”的同时,也流露出了“葡萄酸味”,宣称中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所推动的”,“在过去的25年里我们‘重建了中国’”。这种经不起推敲、逻辑混乱的“美国风”,除了再添了些笑料外,唯一能证明的是“美国还是那个美国”。

当年艾奇逊在大放厥词的时候,全中国人只当他是“不拿薪水上义务课的好教员”,只是没人愿意听而已。(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94页)今天彭斯在老调重弹时,已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中国人,只好搬条凳子看笑话了。

彭斯提到的“历史事实”,与艾奇逊如出一辙,充满着“无知无畏”的喜剧味道。最近,台湾女主持人黄智贤对此进行了很好的回应。说实话,彭斯提到的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毛主席早在为新华社写的《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等5篇文章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驳斥。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美国的“角色”绝非艾奇逊所说的“友谊”使者、更非彭斯所说的“救护者”。迫使晚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参加八国联军、二战初给日本输送战略物资、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擅自把钓鱼岛管辖权划归日本,等等,算是美国过去明刀明枪干过的不光彩事。至于艾奇逊、彭斯口口声声美化的“门户开放”政策,恰恰是其欲图“利益均沾”“分一杯羹”的遮羞布而已,绝非为了维护中国主权完整。这每一件、每一桩,实在谈不上“友谊”或“救护”。

在有案可稽的历史“案底”上,艾奇逊、彭斯们哪来强词夺理、自我标榜的底气呢?做都做了,还要摆出一副中国古语讲的“强盗收心做好人”的姿态乎?对此,过去毛主席早就看穿了,美国这些不光彩事“尽管每天都在做,但是在嘴上,在官方的文书上,却总是满篇的仁义道德,或者多少带一点仁义道德”。

其实,艾奇逊、彭斯们自我感觉良好,无非认为美国过去做了大量诸如退还庚子赔款、办慈善、办教育等之类的“仁义道德”善事。这倒提醒了今天的国人,必须好好审视美国过去对华政策的独特性、隐蔽性。

且拿退还庚子赔款来说。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资助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以及开办作为留美预科学校的清华学堂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美国的这项“善举”,果真是为了“教育中国学生”?如果我们天真地“当真”,那就又要上当受骗了。在这件事上,彼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给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中,明目张胆地道出了美国背后的用意:

“把中国学生的留学潮流引向美国……美国一定能够使用最有效和最巧妙的方法,亦即通过对中国精英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控制,将中国的发展掌握在我们手中”。

连美国人自己都承认,美国“庚款兴学”的目的是为了向中国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培养中国各个领域的亲美精英人物。对此,彭斯何以视而不见呢?不得不说,相比其他西方国家,美国过去对中国的侵略政策更加注重从文化、教育等精神层面入手。这就是毛主席指出的,美国“在很长的时间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毛泽东文选》第4卷)

而恰恰在这一点上,美国还是那个美国。在对中国上,过去是“精神侵略”,今天叫“精神渗透”。如何渗透?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说的很直白:“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

随便举一个例子。现今让不少国人有好感的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可能更熟知他是中美建交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之一,但此人更可怕的地方在于提出了针对中国的“奶头战略”。面对全球化造成的“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的贫富悬殊现象,布热津斯基认为改变“二八现象”的办法只有一个,便是推出一个全新的战略“tittytainment”(奶头乐),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奶嘴”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换言之,就是以娱乐至死这个“奶嘴”消解人的精神信仰。不得不说,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在世界各地的流行,折射的正是无孔不入的美式价值观渗透。

显而易见,美国还是那个美国。艾奇逊说的“友谊”、彭斯说的“救护者”,不是白送的,要有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毛主席当年指出的“跟我走”。从这角度来看现在的中美贸易摩擦,就有了一条很好的观察思路。明明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美国硬认为中国在搞“经济侵略”、实施“地缘政治扩张”;明明是美国严格限制对华出口商品种类导致存在巨额逆差,偏指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与自由和公平贸易相悖的政策”。事实上,据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报告分析,美国若对华出口管制放松至对巴西的水平,其对华贸易逆差可缩减24%;如果放松至对法国的水平,则可缩减35%。此中谁是谁非,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可见,中美贸易战的背后隐藏是美国强词夺理的“美式逻辑”、是使中国甘愿让美国“剪羊毛”的霸道逻辑。问题是,中国的现代化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西化”,更不可能跟着“美国走”。

从艾奇逊到彭斯,我们看完笑话之余,更加明确的是美国还是那个美国。当然,中国早已不是当年“挨打”的中国了。不过,我们能做的,还是毛主席当年说的“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3亿中国人拧成一股绳,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我们就不怕任何外部挑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