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老師溝通要注意什麼?這5個細節,可以減少很多誤會

近日,一張家長與老師的聊天截圖熱傳。

家長希望老師關照。

估計會成為微博熱搜。

而另一則,深夜爸爸問老師睡了嗎?

已經排在了微博熱搜第5位,也估計還會上升。

而這樣幾句話,就永遠上不了熱搜,只是天天都有可能發生的:

賴老師,雁雁是早產兒,今天又感冒了,麻煩您多照顧一下!

陳老師,菁菁早飯沒有吃飽,中午麻煩您多照顧一下!

……

作為一名老師,被要求關照很多。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每天都有可能會有家長特意叮囑,希望對自己家孩子多照顧一點,作為父母,這是人之常情。

有時,父母一些不恰當的溝通會妨礙家園交流,給老師增添不小的負擔的。

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父母在與老師溝通時,要注意五大細節。

家長和老師溝通要注意什麼?這5個細節,可以減少很多誤會

細節一:體諒老師,不要求老師額外的照顧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寶貝,但是全班三十多個孩子都是老師眼裡的寶貝。作為幼兒園老師,自然要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孩子,我們會用最大的努力照顧好每一個孩子,而不是額外的照顧一個孩子。

我想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每年幼兒園在排練六一節目的時候都會有很多家長找到老師說,可不可以讓自己家的孩子當主角,能不能讓自己家的孩子拍照時站在最前面。可是,一個班級的孩子在一起,必然會有先後的順序,我們可以用公平的方法排序,卻不能用“特例”擾亂集體的秩序。

所以,我想呼籲各位家長可以在工作中體諒老師,相信她們會用最大的熱情對待每一個孩子。

家長和老師溝通要注意什麼?這5個細節,可以減少很多誤會

細節二:尊重老師,不把老師當保姆,不給老師找額外負擔

幼兒園老師有時候很像一個消防隊員......現在有了微信群,家長和老師的溝通更加簡便,與此同時卻也在變的瑣碎而逐漸失去價值。比如我們常常可以在班級群裡看見這樣的對話:

“老師,麻煩多給孩子喝點水...”

“老師,明明今天沒大便,記得讓他大便...”

“老師,朵朵的油畫棒忘帶了,麻煩先給她藉藉用吧...”。

老師既要忙著照顧孩子,又要忙著組織教育活動,有時會導致來不及回覆信息,希望家長在和老師聯繫時要多一點耐心。

孩子慢慢長大,有基本的自理能力,知道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覺,冷了要穿衣。老師是孩子的引導者,不是保姆,我們可以嘗試著讓孩子自己成長啦!

細節三:信任老師,正確對待老師的“投訴”

剛放學的菁菁和媽媽走出幼兒園的大門,就癟著嘴說:“媽媽,我不想上學了。”媽媽感到十分意外,因為剛剛從幼兒園出來的時候菁菁還挺開心的,於是就問到“在幼兒園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了嗎?”

這時候,菁菁的眼淚一下就出來了,委屈的和媽媽說:“今天老師批評我了。”菁菁媽耐心地像菁菁解釋:“被老師批評很正常呀,有時候老師幫你糾正錯誤你才可以長大。”

“可是她剛剛把你留下來了......”

面對老師的“投訴”,有的家長表示很生氣。

誰會閒的沒事找事?尤其幼師這個總是“招黑”的職業。老師肯主動找我們交流,說明老師把我們的孩子放在心上,期望我們可以配合學校,改掉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要信任老師,配合老師的教育,而不是對老師的“投訴”心懷質疑和抱怨。如果老師都不值得信任,我們還可以信任誰

家長和老師溝通要注意什麼?這5個細節,可以減少很多誤會

細節四:爭議之事不入“群”

每個父母或多或少都加了幾個班級QQ、微信群。可班級交流群變“討伐群”,讓老師倍感無奈。

小班家長微信群裡,一張浩宇受傷的圖片引起了軒然大波。原來浩宇媽媽認為孩子在園受傷是老師沒有照顧好孩子,應該負主要責任。也有家長為老師叫屈,認為老師照顧那麼多孩子,難免有照顧不周的地方,最後兩方陣營在群裡爭論不休,讓老師有種下不來臺的感覺,很是尷尬。

班級群是大家交流溝通的橋樑,並不是解決矛盾評理的地方。說話交流方式不對,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讓彼此很尷尬,所以爭議之事不入“群”。

家長和老師溝通要注意什麼?這5個細節,可以減少很多誤會

細節五:主動配合老師,支持老師的工作

幼兒園裡時不時讓孩子帶點小物品,小到牙膏包裝盒、飲料瓶,大到紙箱,玩具汽車,很多父母表示很無奈,搞得家裡都快成廢品站了,可說不定明天老師又讓帶什麼東西。

取之於孩子,用於孩子,老師讓我們帶的物品最後不都用在孩子身上了嗎?最好的教育來源於生活,我們身邊的生活物品是孩子學習的寶貴材料。

在自己力所能及下,配合老師的工作就是支持自己孩子的成長!

家長和老師溝通要注意什麼?這5個細節,可以減少很多誤會

我是萌主在家,想要獲取更多實用資訊,請點擊屏幕右上方的【關注】按鈕,我們會持續為您推送更多實用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