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编者按:2018年10月11日上午7时,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阻断金沙江干流形成堰塞湖,危及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巴塘县、得荣县等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对多个水电站造成威胁。

险情发生后,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迅速对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抢险应急处置工作作出批示,要求我省有关地区和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加强监测预警,科学有序指挥,确保在疏散和抢险过程中不造成人员伤亡。

10月12日下午,彭清华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对抓好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抢险应急处置工作作出进一步安排部署。

受彭清华、尹力委派,副省长尧斯丹已于11日下午赶赴一线指挥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工作。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通知,启动IV级防汛应急响应,要求各成员单位和相关市(州)迅速行动起来,按照职能分工做好工作。目前,水文地质专家和各方面抢险救援力量已经到位,监测预警、排危除险、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正有力有序开展。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抢险牵动着大家的心,为便于了解金沙江的情况,“方志四川”今天特发布《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2018年10月11日凌晨,甘孜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金沙江断流并形成堰塞湖,我省启动IV级防汛应急响应(制图杨仕成,来源:2018年10月12日《华西都市报》第1版)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2018年10月11日凌晨,甘孜州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金沙江断流并形成堰塞湖,我省启动IV级防汛应急响应(王克 吴春摄,图据中国西藏网,来源:2018年10月12日《华西都市报》第1版)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金沙江,古称绳水、淹水、泸水、马湖江、纳夷江,此外还有丽水、神川等名称。宋代因为沿河盛产沙金,“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河中出现大量淘金人而改称金沙江。

金沙江,上源通天河出自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流出青海省境的巴塘河口(直门达)后,始称金沙江。

金沙江,是中国长江的上游,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其间有最大支流雅砻江汇入,至四川宜宾纳岷江始名长江。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金沙江干流全长2308公里,四川境内1584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17‰。流域内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就有53条,其中四川境内22条。大小支流沿途注入干流,构成羽状水系。

金沙江在四川境内(金沙江白玉段由德格县的白垭乡在丁都桥进入白玉县镜,由北向南,略成弓形,经河坡、金沙、绒盖、山岩、沙马等6乡镇进入巴塘县镜,白玉境内流长181公里)的流域面积约19.00万平方公里(含雅砻江),流域兼跨青藏高原东北部、横断山区北段、川西南山地和滇西北高原等地貌区。河流深切,岭谷高差1000米左右,除少数支流汇入河段形成较宽的河谷外,多为狭窄的“V”型谷,宽谷谷坡30°以上,狭谷谷坡40°以上,个别河谷可达60~70°。河谷常出现泥石流、滑坡、崩坍等现象。河谷广布冲积锥,洪积扇广布,部分河段洪积扇可达三级。沿江可见断续分布的一、二级堆积阶地,其上则为基座或侵蚀阶地,高出江面10米左右。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按河道特征,金沙江可分为4段(其中部分河道不在四川省内)。巴塘河口至邓柯长112公里,河谷较开阔,尤以马曲河口至邓柯段最宽,河道水流平缓,河中多心滩沙洲,河汊发育。河面海拔3300米左右。岭谷高差500~1000米,谷宽700~2000米,江面宽100~200米,最宽可达300米。邓柯至金江街长1174公里,在进入横断山区后,河流下切加剧,河面海拔由3200米降至1180米,岭谷高差1000~1500米,有的超过2500米,峡谷河段可连续长达100公里以上,江面宽仅100米左右,个别地段仅30米。著名的虎跳峡长17公里,落差210米,江面与山顶高差达3000余米,宽谷河段主要分布在卡松渡至赠曲河口,塔城至虎跳峡,梓里至金江街,总长度近100公里,谷宽常有1000米左右,最宽可达3000米,江面宽一般为100~200米,最宽可达400米。宽谷河床中堆积旺盛,多心滩、沙洲、凸岸冲积锥、洪积扇和松散堆积物发育,谷坡较缓,河道曲折。金江街至新市镇长890公里,河谷开阔,江面多在150米左右,甚至达300米。云南省永胜县黄荆坪(棺材口)、溜筒江滩等处,两岸悬崖绝壁,巨崖横梗江心,水流多分汊,局部水面宽仅5~6米,水深流急。云南省巧家县蚊子湾峭壁连绵数里,山间多溪流瀑布,全段险滩400余处。四川省屏山县新市镇至宜宾市长105公里,两岸为低山、丘陵,相对高差200~250米。绥江至屏山两岸基岩伸入江心,河道犬牙交错、险滩众多,屏山至安边,两岸陡崖绝壁,河谷狭窄;安边以下河岸坦缓,河谷开阔;谷宽多在1000米以上,水面宽200米左右。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流域内气候悬殊,北部石渠一带日照长,气候干冷,全年无夏,10~4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8.7℃,区内无暴雨;南部金江街、巧家、渡口市(今攀枝花市)等地冬暖、夏热、春早,全年无冬,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左右,春末夏初燥热。中部川西山地气候垂直变化大,山顶寒冷、谷底温暖。年平均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在1000毫米以上,南部谷地800毫米左右,北部高原为500毫米,西部得荣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仅324.4毫米。降雨多集中于5~10月,占全年总量90%左右。降雨强度较大。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降水是金沙江径流的主要补给,部分由湖泊、冰川融水及地下水补给,河流水量稳定,年内及年际变化较小。据屏山水文站42年(1985止)统计,多年平均流量4610米3/秒,年水量1454亿立方米,其中80%的水量集中于5~10月,最少月(2月)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2%;年流量变差系数(Cv)值0.15,最大年平均流量与最小年平均流量的比值为6140(1965年)÷3880(1942年)=1.80。流域径流的组成,以屏山站为100,则雅砻江占37%,石鼓至屏山区间占33%,其余地区虽占流域总面积的45%,但只占屏山径流总量的30%。据《四川省近五百年旱涝史料》统计,金沙江两岸有9座城镇曾被淹没。河流洪灾相对较小,但洪水量很大。据屏山水文站60天洪水总量统计,其洪水总量可占宜昌水文站60天洪水总量30~40%,是长江上游干流洪水重要组成部分。

河流泥沙较多,屏山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66公斤/立方米,仅次于嘉陵江,居全省第二。多年平均输沙量约2.4亿吨,居全省之冠。长江上游干流45%以上的泥沙均来自金沙江,水质较好,1985年基本上无有毒物质污染,和1984年相比超标项目也大量减少。

河流水力资源丰富。已查明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为3010万千瓦(不包括雅砻江和省外河流),可开发装机容量约2307万千瓦。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红军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至9日,7天7夜时间里,7条破船载运着3万红军,在四川省会理县皎平渡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以来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毛主席写下“金沙水拍云崖暖”,抒发出愉悦的心情。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皎平渡,南岸是云南,北岸是四川,两岸悬崖峭壁,使得金沙江水惊涛拍岸。红军急于走出云南渡江北进战略目标,于1935年4月29日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明确“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起苏区根据地”。渡江命令下达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红军主力,从寻甸、嵩明之间穿过,以日行军一百几十里的速度向北疾进。

金沙江穿行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中,由于峡深河窄,加之落差甚大,故滩陡水急。所谓渡口,也只是勉强能渡人往来的水流相对平缓之处,若江水暴涨则不然。渡口过江的唯一工具就是人工摆渡的小木船。红军选择的渡江一带(龙街渡、皎平渡、洪门渡),可谓天险。不曾亲身到过此地者,不知其山水的险恶与高温闷热的难熬。如果红军过不去,很可能会全军覆灭。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他急忙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赶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

5月3日,神速的红军先头部队赶到皎平渡,在当地群众帮助下找到小木船,乘黑夜悄悄渡过江,巧妙地将北岸守敌缴械俘虏,抢夺控制了渡口,至此,南北两岸均被红军占领,最终为红军大部队从此过江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干部团夺取皎平渡后,立即派人到上下游寻找船只,经多方努力,先后凑得敌人尚来不及破坏和藏匿的大小木船7只,在川滇两地找得船工37人。红军先遣队立即成立了渡江指挥部,并制定了《渡江守则》,规定了严格的渡江纪律。这使得陆续到达的队伍在整个渡江过程中,一切都井然有序。5月9日,3万红军主力全部渡过金沙江。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过江之后,黄镇等人编写了题为《破草鞋》的活报剧,热情地歌颂了红军巧渡金沙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光辉胜利,辛辣地讽刺了敌人追击千里,只捡到红军几只破草鞋的可悲结局。

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经过近四个月转战,终于完全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包围圈,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

毛泽东的作战指挥天人合一,出神入化,书写出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令人叹服。连一向高傲自得、看不起毛泽东“游击主义”的李德也心悦诚服,在他晚年所写的回忆录《中国纪事》中写道:“渡过金沙江以后,在战略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比较有利的局势。”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