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财,果报是贫穷;吝法,果报是愚痴

吝财,果报是贫穷;吝法,果报是愚痴

如果“吝法”教学生,我所知道的东西我教他一半,不完全教给他,为什么?怕他将来超过我,这是莫大的悲哀他不知道,他要懂得因果他不敢做。为什么?这个因果是无间地狱。吝财,贫穷;吝法,愚痴,怎么可以这么做法?!真正的好老师、好的父母,希望子孙一代比一代强,家庭兴旺。

好的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一个一个都超过自己,自己的荣耀,不能不知道。

所以念老注解第二段里头。

【解】“吾哀汝等,苦心诲喻”。

“吾”,释迦牟尼佛。佛看到我们六道凡夫,可怜悯者,没有智慧,造作恶业,在三途受苦,他也没办法,也无可奈何;讲经教学天天给大家回向,希望大家有一天能回头、能接受大法,能遇到佛缘,佛菩萨保佑你,让你有机会接触真善知识,因为你能“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是对于经戒比宝还要贵重。“宝”只是财富,“经教”是给我们智慧、德能。我们有智慧、有德能,就能帮助苦难众生,这个功德多大,真的是“宝”。

注解第二段里:

【解】《会疏》曰:“‘吾哀’,如来大慈。‘汝等’,所哀之机。

这就是六道轮回里面的一切苦难众生。

【解】五时调机,半满垂教,

“调”,调教,就是教导;“机”就是六道众生。

佛讲经分五个阶层,看学生程度有浅深不同,有利钝差别,所以他教用“五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华严时”,最后“法华时”。也就像我们分等级,办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研究院。

“半满垂教。”半,凡是没有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都叫“半”,你学到佛的一半,没有圆满;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圆满”。这两句话都是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学。四十九年有五个阶段,叫“五时”。“五时”所讲的不一样,前面讲得浅,后面讲得深,“阿含”好比小学;“方等”好比中学;“般若”好比大学;“法华”、“涅槃”好比是研究所,这是佛的恩德。

【解】“故云‘苦心诲喻’等。”

佛用的这些方法,佛过世了,不在世间了,我们要把佛教兴旺起来,都要懂得这些道理、懂得这些方法,也要办学,要跟这个时代配合。我们要办小学、要办中学、要办大学、要办研究所帮助这些众生觉悟。觉悟就离苦了。

离苦不是发财,离苦不是升官,升官、发财那是两码事情。孔子没有做过大官,也没有财富,但是他最快乐。颜回连每天三餐饭都有问题,贫穷,没有地位,快乐不亚于孔子。所以历代相传,提起快乐都说“孔颜之乐”;用佛法来讲,“佛菩萨之乐”,成佛了。证得菩萨果位了,不必到法身菩萨,就能享受到快乐。快乐是心里头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处事待人接物没有对立,快乐!

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别人毁谤我,我赞叹他,不但没有报复,有感恩的心。他毁谤我的、指责我的,我要反省:我有没有做这些事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好!没有做,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不敢作恶;真有这个恶的时候,要改过自新,他是好人,他提醒我,我怎么能够跟他对立?!你这个念头一转,“孔颜之乐”、“佛菩萨之乐”你就得到了。

所以一个人成功、失败,成功是讲德行,道德学问,佛法里面讲“证果”,全在自己,不在外缘。外缘帮助你提升。无论是善缘、恶缘,统统帮助你提升,你得大自在,只有感恩,没有毁谤、没有报复,你多快乐!“苦心悔喻”,这前面说的。

底下念老说:

【解】盖谓如来大慈,哀悯群机,苦口婆心,开示教导。五时说法,以调应诸机。教分半(半字教)满(满字教),而随缘度脱。

你肯学,喜欢学,佛不离开你,“而随缘度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