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旅游报30年回眸见证国人旅游变迁

华东旅游报30年回眸见证国人旅游变迁

有这样一个时代,公元1988年……

有这样一个时代,公元1988年,那年出去旅行要有介绍信,吃饭需要粮票,住宿每天1块钱,3小时的长途汽车只要2元钱,景点门票居然只要1毛钱。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旅游对大众来说是奢侈享受的代名词。

而也就在那一年,华东旅游报诞生了,30年风雨兼程,用报纸独特的视角见证国人旅游变迁,从海鸥相机和黑白135胶卷记录旅行风景,到手机拍照比拼朋友圈摄影大赛,从上世纪80年代三口之家以天安门广场为背景留念北京到此一游,到出境、自驾、乡村旅游、网红景点深度休闲旅游……

30年,惊鸿一瞥,回眸展望,3184多期《华东旅游报》记录了国人旅游变迁的点点滴滴。随意抽出一份,翻开阅览,无论你是60后,还是70、80、90后,都能找到共鸣,读到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

01

“恋曲1980”到“恋曲1990”

旅游意识刚刚启蒙的中国人开始“看中国”

当耳畔响起罗大佑的经典老歌《恋曲1980》和《恋曲1990》时,思绪不由地飘到那些老照片上,心中燃起一股浓浓的怀旧风。说起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人旅游,记者的父母应该算得上那个年代意识前卫的佼佼者。现今父母卧室床头上仍挂着一张在上海外滩照相馆拍摄的婚纱照,折射了那个年代“旅拍”的特征:室内背景是一幅外滩的布画,父亲喇叭裤、母亲塑料花,浓浓的眉毛,红润的脸蛋,外加洁白的牙齿,拍照时还不忘眼神朝着一处张望,似乎在观赏前方的美景。

1987年春天,当年只有20多岁的父母,听着罗大佑的《恋曲1980》,手持单位介绍信,兜里揣着275元钱,他们就这样开始了旅行结婚,坐上从武昌到上海的绿皮火车,车票是21.5元,当年送他们出发的外公买了一张站台票是1角钱。

这场上世纪80年代的旅行结婚,他们第一站去了上海,对着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拿出海鸥相机和柯达胶卷拍照,那时外滩还没有东方明珠。下一站去了杭州,在三潭印月的石头旁,父亲梳着分头,母亲带着蛤蟆镜,又是一个年代场景的记录。然后他们又去了苏州狮子林,那时的苏州园林几乎没人,大多数人还认为南方的园林跟荒地没什么区别,人们更愿意去北京颐和园、长城和故宫。

父亲说他们旅行了10天,大多数时间是在坐火车和坐公共汽车,红旗牌汽车是在风景区供游人拍照留念使用的,拍一次2角钱;在上海住宿一晚是12.5元,已经是比较好的旅馆了,步行一会儿就可以到外滩。旅行结束,回到家兜里还剩下了30多元钱。

父母当年旅行结婚游玩了华东地区5个城市,花了200多元,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可以称之为旅游观念觉醒最早的一批中国人,他们已经开始花钱看风景。

诚然,80年代这个有点发黄的年代,很多中国人都没有“旅游”的概念,当时景点不多,北京、西安等名胜古迹多的地方成了少数几个热门的旅游城市。那时候,能去一次北京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儿,身边的人都会很羡慕你,而能在天安门和长城留个影,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

华东旅游报30年回眸见证国人旅游变迁

华东旅游报30年回眸见证国人旅游变迁

02

90年代末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

“黄金周”带动国人与世界“相看两不厌”

华东旅游报30年回眸见证国人旅游变迁

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3个连续7天的长假。黄金周就此诞生。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杨至今还清晰记得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全家人爬泰山的情景。那是她全家第一次外出旅游。尽管条件非常有限,但一家人出游的幸福感和第一次长假的新鲜感一直停留在记忆中。

“当时住宿非常难,排了好长的队才最终搞定。出发前,家里炖了一锅鸡肉当作‘干粮’。山顶的面条20元钱一碗,我们就只给孩子买了一碗。”老杨的讲述既有艰辛又透着甜蜜。

从那时起,“旅游”一词从字典跳入生活。后来,老杨每年都和全家一起出游。退休后,她迷上了摄影、徒步......从最初的泰山之旅到现在,老杨的足迹已遍布世界。

“第一个黄金周我是通过电话预订的酒店。19年后,我还是用电话订的。不过现在叫手机APP了。”谈起19年黄金周对旅游的改变,刚刚退休的无锡市民陶爱华说。

有这样一组数据值得纪念,当年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人始料不及。据统计,7天内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4年国庆节,记者随父母一同赴山东青岛探亲旅游。青岛是北京奥运会的分会场,清楚地记得那时旅游就像出一趟远门,目的地很单一,就是到陌生的城市找到自己的亲戚,然后被亲戚带着一起去这个城市最出名的景点观光。那年我们去了崂山,看了巨峰、看了海,还喝了啤酒,当天没有回去,住在附近的小旅馆,等待第二天看日出,这应该就是“景+酒”的雏形吧。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黄金周”已经接近10周岁,中国人看世界的脚步越来越快,距离也越来越远,同时世界也开始看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民旅游以景点参观为主,“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来一问啥都不知道”,是大多数旅游者走马观花的真实写照。到奥运会举办后,人们不再满足于这种观光旅游模式,转而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国人旅游即将进入新纪元。

03

刚刚过去的10年

旅游即生活

在媒体工作的小许去年6月与“驴友”们去了一趟湘西凤凰,在江边的吊脚楼住了10天,吃饭、喝茶、晒太阳、发呆、和当地人闲聊。整个行程只花了2000多元,但却让小许乐不思蜀。小许说,之所以爱上这种“懒散”的旅游方式,是因为它能让心情完全放松,达到真正休闲度假的目的,同时又能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别人交流感情,可以说这既是一种旅游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华东旅游报30年回眸见证国人旅游变迁

华东旅游报30年回眸见证国人旅游变迁

由于日常生活压力的增大,这种以旅游享受生活的方式受到了更多都市人的追捧,人们不在乎出去游了哪些景点,而更加强调休息和放松的质量。对很多人来说,旅游是用来调剂紧张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在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中,人们得到了真正的休息和享受。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6-2017年度旅游幸福指数为93.6,多元化的旅游选择,真正提高了国人的幸福感。

随着中国人的脚步越走越远,人们旅游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人们是为了旅游而旅游,每到一个景点,匆忙留下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如今,旅游对很多人来说是“享受世界”,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转变,就像日本旅游从“买马桶”到“买体验”,国人出境游从“买买买”到深度游,正是旅游观念的悄然转变。

刚刚过去的10年,无论是出行方式、交通,还是旅游目的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旅行社到线上APP,从跟团游到自由行、自驾游,从目的地旅游到全域旅游,从单纯旅游到旅游概念的颠覆,旅游已经升级到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再不是当年的奢侈品。

中国人旅游也正呈个性化发展:租车自驾、生态旅游、医疗旅游、养生度假、教育培训旅游、海外游学和户外探险等特色游越来越受欢迎,就连亚马逊丛林、喜马拉雅山和南北极地也成为了中国人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同时也带动了租车、生态农业、户外装备、房车营地等多个产业的发展。

今天的旅游已不再与观光或游玩划等号,比如有人爱爬山,立志征服世界名山;有人爱动漫,会在某个漫画开卖或上映时飞往日本;有人甚至购买房车或越野车欲行遍天下。

30年国人旅游变迁可谓一部巨著,岂是一文能概述,恰有30年《华东旅游报》陪伴国人看世界,记录国人看世界,改变国人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