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南飛:經歷的價值

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成功及其依據的前提。成功這是任何人都追求的事,升學的成功,工作的成功,商業的成功,晉升的成功,就連寺廟裡的善男信女,燒香磕頭唸叨的,也無非是某種成功,而不是其他。但是,成功需要什麼前提,關注的人卻不多,我認為,成功需要一定的經歷。成功與經歷,這是人人都會面對且必須同時認識的事情。任何成功都必須經過一定的經歷,任何經歷也可能孕育著成功。成功是結果,經歷是過程也是原因,不存在不經歷就成功這樣的事情。好比養育後代,不經過十月懷胎,孩子就出來了,繼而就長大了,在現在看來,這是不可能的。其他的成功也是如此,天上沒有餡餅掉下來。為了講好這個主題,今天我想改革一下以往的講課模式,即一個人從頭到尾講到底,我想結合現場“案例”教學,課堂互動,請兩位同志講他們的經歷與成功。第一位,請中院法警支隊支隊長葉明建同志講一講他的有關經歷;第二位,請中院法警支隊副支隊長戴利民同志講一講他的業餘愛好是如何成功的。

葉明建:參軍入伍之後,為了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在別人休息的時候都堅持訓練,練到指關節脫臼,練到小便拉血。憑著能吃苦,不講價錢,很快當上了班長,之後又擔任教官,獲得全省武警系統大比武冠軍,提幹擔任排長、連長,急難險重衝鋒在前。轉業到法院後,仍然保持本色,吃苦在前,工作盡職盡責,不辱使命。現在我當上了支隊長,成了當年同批新兵中的幸運者成功者。

戴利民:我工作之餘喜歡拍照。自從拿起相機,就不停地拜師學藝,努力鑽研。為了拍出好的作品,抓住日出前半小時和日落後半小時這兩個拍攝的黃金時間,早出晚歸,跋山涉水,忍飢受凍,歷經酷暑暴曬,飽受蚊蟲叮咬。為了愛好,將業餘時間都交給了攝影。付出終有回報。《駱馬湖畔》、《阡陌伊人》、《在水一方》、《年味》、《揚我警威》等作品在全國、全省攝影賽中獲獎,在中國法院網、光明網發表了作品300多篇。

剛才大家也聽到了,葉明建同志默默忍受委屈、確定目標、堅持不懈,不斷地磨鍊自己,不是去訓練別人,就是讓別人訓練自己,這個過程非常痛苦,能堅持下來的人不多。戴利民同志能夠把一個業餘的愛好做到現在這個水平,他所付出的努力、遭受的困難也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他們的成功,就在於他們的堅持。

一、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剛才兩位同志的事例也證明了怎樣才會成功。成功如同一顆希望的種子,必須用汗水、淚水培育才會發芽,希望的種子能夠發芽的百不及一,發芽的小苗能夠長成參天大樹的又微乎其微。因此,要做成事做好事,有可能失敗遠遠多於成功,付出遠遠多於收穫。大名鼎鼎的瑞典發明家、諾貝爾獎的設立人諾貝爾,為了研製炸藥,九死一生,其弟死於爆炸,最終發明影響後世的硝化甘油炸藥;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他的一生同樣充滿坎坷,成功之路同樣荊棘叢生,但他堅持到了二千多項發明一千多項專利的出現。沒有堅持、忍受、犧牲,哪來的千古流芳?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戰爭,誕生過很多名將,人們對將軍很羨慕,也很崇拜,至今邵陽人對邵陽籍將軍如數家珍,但很少有人想過將軍的背後。因此,唐朝詩人曹松寫過一首有名的詩《己亥歲》,“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傳誦千古,他告誡人們不要只看將星榮耀,將帥的成功是千千萬萬人的生命換來的,要看到成功背後的代價,有這個經歷,才有他這個將軍。這是當兵。我們再看一看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現在杭州還有他的故居,遊人去參觀的時候,可能只想到了他當年的榮耀和奢華,妻妾成群,富可敵國。這只是他精彩人生的一面,還是表象。榮耀背後是他艱辛的付出。胡的童年是安徽績溪的放牛娃,12歲父親去世之後孤身一人輾轉來到浙江,先後寄身杭州等地的糧行、商行、錢莊,打雜、燒水、倒茶、倒尿、倒屎、端茶遞水,伺候老闆,憑著勤奮和踏實,換得一個“夥計”身份。一般人不願意乾的他幹,就是因為這些在一般人看來很低賤的點點滴滴孕育了這麼一個商界奇才的成功。今天之所以新疆還在我們國家的版圖之中,領兵打仗的是湘軍首領左宗棠,但是支持這場戰爭的是胡雪巖,沒有胡雪巖的支持仗很難說打得贏。不論胡後來沉浮怎樣,但他被後人稱為“商聖”受到敬仰學習。政治家的成功也是如此。有世界總統之稱的曼德拉,黑人領袖,南非總統,他是一個部落酋長的兒子,法定的繼承人,受了黑人當時所能夠受的最好的教育,但是他志不在此,他想改變黑人被歧視被奴役的現狀,下決心推翻種族隔離制度。60年代參加了非洲人國民大會,後來組建了軍事組織“民族之矛”,因此被南非當局以叛國罪終身監禁,關在羅本島,關押在島上的犯人不死也要脫層皮。曼德拉在這個生不如死的地方被關了27年,但他沒有消沉,相反地,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抗爭,在等待著,在準備著,終於等到了結束黑暗的那一天。上個世紀90年代,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純潔崇高的人格感召力,影響了南非千千萬萬的人,在人民的支持下贏得了選舉,當上了總統,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獲得了全世界的欽佩。因此被稱為世界總統。總統是一國之尊,千萬人夢寐以求,但天上不會掉下來皇冠,曼德拉用他偉大的信仰、堅定的意志、不懈的奮鬥,高尚的人格,實現了人生的鳳凰涅槃。

二、在成功人士的眼裡三種人不會成功。馬雲,地球人都知道,阿里巴巴的掌門人,成功的代名詞。他的成功也不是天生的,曾經高考失敗,曾經做過搬運工,坎坷和失敗一度伴隨他,當然後來他成功了。我們聽聽成功者怎麼說,也許對人生會有所啟迪,或者能幫人開開竅。有文章稱馬雲雲三種人不會成功。第一種人,乞丐思維的人不會成功。什麼叫乞丐思維?就是說給我多少錢我就幹多少活,給的錢不值我就不付出,這樣的事情估計在座的各位都會見到,幹什麼事情都講價錢,一點虧都吃不得,不僅如此,有些人還只能夠佔便宜,不願做奉獻,否則鬧得天下不太平。第二種人,脆弱的人也就是玻璃人不會成功,忍受不了壓力,吃不了虧,受不了委屈,這樣的人不會成功。在單位工作,只要是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裡面,這樣的人很難走遠。相反地,做得很成功的是那些平時犧牲了很多自我的人。我想葉明建同志不是在部隊咬著牙努力,他可能提不了幹,部隊也不會把他送到軍校去深造;轉業到中院後如果表現平平,能不幹就不幹,能縮頭就縮頭,他也當不了支隊長。所以,吃不了虧、受不了苦、承受不了壓力、很脆弱的人,不會成功。第三種人,是沒有責任心,沒有責任感,沒有是非,傳播負能量,所謂的垃圾人不會成功。有的人偷奸耍滑,搬弄是非,爭功諉過、遲到早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什麼時候都是一個消極的態度。這種人也能經常見到,很多單位裡面都有,把好好的團隊搞得烏煙瘴氣。馬雲是一個商界鉅子,也是人中奇才,之所以能成功,有其獨到之處。這些話不管是不是他講的,我們都可以從中悟出一些道理。

三、成功需要經歷。成功需要經歷,任何經歷都可能孕育著成功,二者就是這麼一個辯證關係。什麼是經歷呢?就是我們見過的、做過的、經受過的事情,還有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求學,從軍,打工,經商,當公務員都是。讀書學習是一種經歷,從軍打仗是一種經歷,爬格子寫文章是一種經歷,苦口婆心做當事人的工作是一種經歷,打工經商也是種經歷。任何一種經歷都有其內在的價值,譬如讀書長了知識,從軍打仗練就了體魄和膽魄,爬格子成了任何單位、任何地方都很搶手的人才,辦案成了經驗豐富的法官。法院主業是審判,審判主要是由法官完成的,不經歷許多稀奇古怪的案件,能夠煉就法官嗎?但見多了就好辦了,任何案子拿到手上,只要是以前經歷過的類案,一看就知道焦點在哪裡,是什麼糾紛,猶如醫生診病一樣。如果你不辦案,怎麼會知道呢?這就是通過過程當中積累的本領。任何經歷都鍛鍊才幹,要想成功,必須多多經歷。

(一)經歷是錘鍊品質的路徑。任何內在的品質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錘鍊出來的。人也好物也好,把好的品質顯現出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只有經歷才能做到這一點。比如說鋼,尤其是好鋼,它的上游是什麼東西?就是石頭,怎麼才能夠成為好鋼呢?就是烈火鍛燒,千錘百煉。還有粉牆壁的石灰,我們現在坐的屋子窗明几淨,潔白無暇,感覺舒舒服服是因為刷了石灰,石灰的源頭是什麼東西?含碳酸鈣的石頭,這種石頭並不白,不能直接用來刷牆,只有燒成灰才能發揮好作用,明朝于謙概括了這一過程,“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品質就是這麼得來的,人也是如此,好法官不是一天就能煉成的,經過多道關口層層選拔進入法院後,先從書記員做起,然後法官助理,一步一個腳印,經歷無數錘鍊後才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講人的意志、毅力、品格養成的。所以說經歷是錘鍊品質的路徑,沒其他路可走,就這一條路——錘鍊。

(二)經歷是人生本領積累的過程。人的本領是靠經歷來積累的。歷史上著名的典故“頭懸樑”,講有人為了學習,把頭髮用繩子拴住,再把繩子的另一頭吊到屋樑上,一打瞌睡,頭往下栽,繩子揪得頭皮疼,人也就不困了。故事的主人公叫孫敬,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同時有個“錐刺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蘇秦就更有名了,時逢七雄並立,秦國最為強大,其他六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但是如果把他們聯合起來,就能夠對付強秦。蘇秦開始做這個工作的時候沒有成功,因為學術不精。春秋戰國非常有意思,儘管國家很亂,國中有國,群雄並立,但是思想文化燦爛,群星閃耀。蘇秦經歷了失敗的挫折後發憤再學,隨身攜帶一把錐子,每當想鬆懈的時候就用錐子刺大腿。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是中國歷史上真實的故事,這兩個人最後都成就了大業,尤其是蘇秦成了縱橫家,聯合六國對抗強秦,身掌六國相印,也就是說六個國家的總理都是他。頭懸梁錐刺股成了知識積累本領增長的手段。雖然這二個人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並不是現在所要求的學好本領為人民服務,但精神仍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人生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時代。學習分很多種,讀書是學習,學其他的技能也是學習。學習是一個不斷的過程,再厲害的人都是從零開始,到一定階段以後又歸零,歸零以後又重新積累,以致一步一步,踏上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人如果不學習、不觀察、不思考,不琢磨,不堅持修煉,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給大家念一段文章,從中可以看出修煉的境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這段文章包含了多少哲理和道理啊!沒有幾十年的寒窗苦讀和對萬事萬物的體察入微,哪裡會有這樣的積累呢!

(三)經歷是養成個性的自然過程。人有相同的一面,但任何人又是不相同的,這些不同就是個性。個性作為一種內在的品格,是怎麼來的?就是你的經歷和別人的經歷不一樣。同樣是當兵,一起進軍營的戰友,有的人並沒有達到一定的目標,而有的人經過大浪淘沙成了浪底真金,留下來的有什麼不同,就是因為有沉甸甸的份量。經歷是一個人獨有的名片。魯迅成了文豪,這與魯迅的經歷分不開,他在日本求學最初是想學醫,但是,他目睹當時的中國社會非常黑暗,半封建半殖民地,國民精神麻木,他想醫人的病還不如醫社會的病,於是拿起筆來,揭露黑暗,鞭笞邪惡,敲醒夢中人,成了一代文豪。他的個性與他的經歷是不是有關係呢?研究一下魯迅,就能充分的認識這一點。楊振寧之所以成為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也是因為他特殊的學習經歷,沒有在科學的道路上的孜孜以求,就不會有驚人的物理學發現,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學家隊伍中就不會有楊振寧的一席之地。毛澤東,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但他也不是天生的,他年輕的時候在共產黨裡的資歷並不深,脾氣也不太好,在黨內發言權時有時無,井岡山時期其紅軍書記之職就曾被人接替。但是,最後共產黨最成功的領袖就是毛澤東,他的付出,他的經歷,他的那種堅強的意志,敏銳的洞察力,高遠的政治眼光和歷史自覺,都是他與別人不相同的地方。四渡赤水,那些帶兵打仗的將領,都難以忍受捷徑不走走弓背,行軍打仗不就是走捷徑嗎?但是毛澤東偏不,他神就神在這裡,在別人都看不出端倪的情況下,他看到了先機,只有這樣才能甩掉敵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紅軍轉危為安,紅軍四渡赤水簡直是戰爭史上的神來之筆天合之作!毛澤東的經歷造就了獨具個性的人民領袖毛澤東。

(四)失敗和苦難的經歷,也是一個人奮勇向前的動力。愛迪生成功的發明很多,可他失敗的經歷更多;諾貝爾很有成就,但他的成就脫胎於與死亡相搏的實驗;法院參加過司考的同志多,一次成功的有,但是多次以後才成功的更多,甚至多次之後還有沒成功的。失敗並不可怕,關鍵是對失敗持什麼態度。如果灰心喪氣,那麼經歷將毫無價值,成功也就無從談起;如果從頭再來永不言棄,失敗乃成功之母,此路不通,還有其他路可走,可以從失敗的教訓中提煉積極的因素。如果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那麼苦難就是成功之父,歷史上著名的臥薪嚐膽,講的是苦難的故事。越國被吳國滅了,越王勾踐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帶著一家老小到吳國當奴隸,由於他表現得很忠誠,取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來之後他沒有忘記亡國的恥辱,在床鋪上鋪上柴火,然後睡在上面,稱為臥薪;再在餐桌的上方放一個苦膽,在吃飯的時候用舌頭去舔一舔,稱為嘗膽,而且每當這時叫手下人高喊“勾踐,你忘了亡國的恥辱嗎?”,警醒他要時時保持上進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勾踐滅掉了吳國。苦難、失敗,雖說結果是消極的,但可以化消極為積極。泰戈爾說過,你的付出將變成禮物,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貧窮也是一種苦難,有人在貧窮中奮起,有人在貧窮中沉淪,古人云:“無限朱門生餓殍,幾多白屋初公卿”。最近網上一篇《感謝貧窮》的文章,也就是講貧窮等苦難的經歷成就了響亮的人生!我們都在國家機關工作,這既是一段經歷,又是人生的一個過程,為國家做事,成就自我。這個過程有逆境有順境,不可能全部是逆境,也不可能全部是順境,幾十年的過程很漫長,要想自己過得更有意義,讓大家都認可,需要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地磨練自己。

我剛才利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與現場兩名同志互動,結合自己的體會,給大家講成功與經歷,講在什麼情況下能成功,什麼情況下不會成功,再進而上升到成功的價值,像哲學更像家長裡短。講的過程是不是一個成功的過程,不敢結論,但我真誠地希望大家在人生經歷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多取得成功。任何經歷都有價值,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人的勤奮,人的良善,人的赤誠,人的信義,人的精緻,都能讓人得到報償。勤奮、良善、赤誠大家很明瞭。信義是說人講誠信講道義,精緻是做事情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切按規程、按規矩操作。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商道酬信,業道酬精。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