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韶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時光《記憶中的湘西亭 》

湘潭韶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時光《記憶中的湘西亭 》

1989年母親在當年湘西亭商店門前

1985年初,我與弟妹隨母親離開湖南益陽洞庭湖畔,來到韶山投靠父親。最初我並不習慣,因為以前在湖鄉水裡嬉耍泡慣了,一到這丘陵地帶,沒有了水頗覺得好似魚兒被困淺灘。因生活艱辛,第二年,父母只好承包了一個相當偏僻的農村供銷社,店名倒有點詩意:湘西亭商店,其實叫黃土嶺更為合適。印象中就是裸露的泥石,飛揚的塵土,這土壤倒是適合種茶葉,附近有四個耕區。當時的韶山除了有些政治影響沒有什麼東西,農村也未開化,群眾生活水平很低。

家中我是老大,上有祖輩,下有弟妹,農村的爺爺奶奶尚在世,父親家庭負擔重,即使整天工作,收入仍然很低,好象也就54元工資。當時雖然我只有14歲,也要幫父母做不少事了,印象最深的就是擔水。以前在洞庭湖區,房前就是河流,非常方便,而到了這山區,夏季稍好,有一個池塘蓄了一點黃黃的水但也只有一兩個時間,其他季節就要擔著水桶走很遠的路,且坎坷不平,我個子矮小,壓著肩頭的擔子倍感沉重。

湘潭韶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時光《記憶中的湘西亭 》

父親40歲時的照片

父母也是相當辛勞,父親奔波在外,用一臺破舊的“鳳凰”自行車進貨拖貨。我14歲就學會了騎自行車,人矮腿短,騎一臺“松鶴”28寸的自行車很難掌握,但也能在父親的幫助下勉強載一些貨物回來。最恨就是雨天,那厚厚的黃泥巴粘在自行車胎上,別說騎,推都推不動。如果貨多,偶爾也叫拖拉車送一下,其實一車貨大概也就10元錢運費,可那時10元錢算很多了。母親則守在商店裡售貨,迎來送往,良好的服務態度讓那些因貧窮而挑剔的村民儘可能滿意。妹妹是個老實人,雖只有12歲,也跟著母親學售貨。只有我那弟弟,9歲,當時頑皮,沒事就將兩個褲袋撐滿餅乾之類,偶爾還在櫃檯裡拿錢跑出去,也不少捱打。

湘潭韶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時光《記憶中的湘西亭 》

年少的弟弟就在湘西亭邊上這口池塘學會游泳

我打心裡不喜歡那個地方,地方貧瘠乾旱,經濟落後。曾經是湘韶兩縣市交界步行必經之地,後縣市公路拉直改道,偏離了好幾百米,店裡也就少了許多人氣。父親老實,自然也無力競爭那些位置好的商店,只能靠自己的勤勞養家餬口。此時社會已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候了,農村裡開始出現一些代銷點,公路邊上也不時冒出一兩家商店,競爭逐漸大了。如果價錢貴了,人家就不上門了。好在我們這家店貨物較齊,百貨、五金、布匹、鞋類、南貨、日雜、文具甚至農藥、化肥都有出售,父親堅持進貨保證正規渠道,從不銷售假冒偽劣。我記得那時候還有許多村民打煤油照明,店裡也出售那種帶玻璃罩的煤油燈。母親熱情待人,生意還是勉強能夠做下去。

畢竟沒有開化,許多的村民生活簡單,又沒有什麼文娛活動。1986年的時候,我家花了600多元買了一臺17寸的“韶峰”黑白電視機擺在櫃檯上,晚上聚集一些村民觀看,雖只有一兩個頻道,但也能招徠一些生意賣些零食。但也些人,文化素質低,又沒有什麼錢,偏還要叫嚷似的。經常有些村民帶兩毛錢,吊二兩酒,圍攏在櫃檯前扯談就是半天,懶散拖沓,不務農活。有些還不講信任,比如購了貨,就說沒有帶錢,記個帳,但不知何年何月再講這個事了。銷貨賒帳的這種方式佔了很大部分,直到年底才能結清,爛掉一些帳也是正常現象。極少數貪小便宜的村民也會故意賴帳,父母也懶得去爭執。


湘潭韶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時光《記憶中的湘西亭 》

1975年在湘西亭附近的韶山茶場一耕區


我當時首先是埋怨父母把我帶到這個地方生活,後來感覺光埋怨也沒有用,還要靠自己來改變,從心裡發誓要離開這個地方。好在學習成績還不錯,父母也託關係送我在本地最好一所中學就讀,而就在附近農村學校裡混弟妹成績一般。儘管讀書要走很遠的路,我堅持早起,先跑幾里土路,再坐6分錢班車,再走路到學校。在班級裡,因為家境的影響,有時很自卑,但最喜歡考試,打了高分老師都會表揚,唯一靠考試能滿足一下虛榮心。

1987年,初中畢業了,我一心想離開湘西亭,雖不情願但也報考了中專類的師範學校,畢業分配了工作,雖然月工資只有104元,也足可以自食其力。1990年,父母感覺那裡生意實在難做,難以適應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劇變,便離開了那個艱辛勞作的地方。

湘潭韶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時光《記憶中的湘西亭 》

家人在韶山湘西亭商店外面合影留念


如今,時隔將近20年,趕上社會發展的大好機會,我也謀了個穩定的職業,已購買了新房、私車,成家立業,自己的事業小有成就。父母年老也不需要再工作了,我幫兩老安置了住房,打牌逗孫,怡養天年。妹妹嫁到湘潭,生活平穩。弟弟雖然學業無成,跟我學了攝影,有個謀生的手段。後又在社會上把關係混得熟透,賺得不少錢了,如今也駕著私車,儼然象模象樣一個小小老闆。

多少年了,那個曾經生活近5年的湘西亭幾乎沒有去過了,只是偶爾在新修的公路上遙望,那裡建了不少新房,道路也硬化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不少。想起湘西亭,我就感慨系之。也許沒有那個地方當時的困苦條件,我還沒有今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