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斬首死犯人,往往選擇在午時三刻?

看過古裝劇的朋友們,都看到過某某大人在對謀反、大逆、謀叛、殺人等重型罪人判刑時,都會說“幾日後午時三刻斬頭示眾”,然後行刑官就在當天坐在那裡等到午時三刻,然後劊子手行刑。

為什麼古代斬首死犯人,往往選擇在午時三刻?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代斬首都要在午時三刻,而不是午時兩刻,一刻?或者其他時間呢?午時三刻對應現在的幾點呢?

午時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而正午十二時又有平午、平晝、亭午等別稱。如宋蘇舜欽《紫閣寺聯句詩》:"日光平午見,霧氣半天蒸。"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午馬)。

為什麼古代斬首死犯人,往往選擇在午時三刻?

古代計時,一天分12時辰,在日晷上是十二個大區,指針的影子處於哪個區,

就表明當時是那個時辰,每個時辰分【時初】【時正】兩部分,各分四個部分,分別叫做【初刻】【正刻】,所以一個時辰工分四刻,相對較為精確。午時三刻是指午時的正時正刻,也就是【時正】段裡的第三個【正刻】,即12點45分。

"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時開刀問斬,主要原因如下:

一、連鬼都不讓做

午時三刻,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

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二、替行刑官減去晦氣

因為在古代,人們的非常迷信的,他們認為殺人屬於“陰事”,不管這些罪犯是不是真的罪有應得,都會給判官,劊子手,監斬官....帶來晦氣或者擔心鬼魂來索命。

為什麼古代斬首死犯人,往往選擇在午時三刻?

而如果選擇是午時三刻動手,就不同了,這時的陽氣最盛,可以用旺盛的陽氣來沖淡殺人的陰氣,以此抑制鬼魂!所以這應該是古代選擇是午時三刻最主要的原因!

三、減輕犯人的痛苦和恐懼

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在被砍頭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

如此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也有一些體諒犯人的考慮,體現了古代嚴酷法治下尚存的一絲人道主義。

為什麼古代斬首死犯人,往往選擇在午時三刻?

另外午時還有許多規矩,比如午時不能垂釣、午時不能下決定、午時謹慎行房事、午時生人名字不能沒火、午時不能殺生,甚至古代和尚還有過午不食,如果你有更多見解,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