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斩首死犯人,往往选择在午时三刻?

看过古装剧的朋友们,都看到过某某大人在对谋反、大逆、谋叛、杀人等重型罪人判刑时,都会说“几日后午时三刻斩头示众”,然后行刑官就在当天坐在那里等到午时三刻,然后刽子手行刑。

为什么古代斩首死犯人,往往选择在午时三刻?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斩首都要在午时三刻,而不是午时两刻,一刻?或者其他时间呢?午时三刻对应现在的几点呢?

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如宋苏舜钦《紫阁寺联句诗》:"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午马)。

为什么古代斩首死犯人,往往选择在午时三刻?

古代计时,一天分12时辰,在日晷上是十二个大区,指针的影子处于哪个区,

就表明当时是那个时辰,每个时辰分【时初】【时正】两部分,各分四个部分,分别叫做【初刻】【正刻】,所以一个时辰工分四刻,相对较为精确。午时三刻是指午时的正时正刻,也就是【时正】段里的第三个【正刻】,即12点45分。

"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主要原因如下:

一、连鬼都不让做

午时三刻,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二、替行刑官减去晦气

因为在古代,人们的非常迷信的,他们认为杀人属于“阴事”,不管这些罪犯是不是真的罪有应得,都会给判官,刽子手,监斩官....带来晦气或者担心鬼魂来索命。

为什么古代斩首死犯人,往往选择在午时三刻?

而如果选择是午时三刻动手,就不同了,这时的阳气最盛,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以此抑制鬼魂!所以这应该是古代选择是午时三刻最主要的原因!

三、减轻犯人的痛苦和恐惧

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在被砍头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

如此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也有一些体谅犯人的考虑,体现了古代严酷法治下尚存的一丝人道主义。

为什么古代斩首死犯人,往往选择在午时三刻?

另外午时还有许多规矩,比如午时不能垂钓、午时不能下决定、午时谨慎行房事、午时生人名字不能没火、午时不能杀生,甚至古代和尚还有过午不食,如果你有更多见解,欢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