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浅探

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上唯一历数千年而未中断的古老文明,虽历经诸多磨难,却屡仆屡起,历久弥新,不断开出新局,个中原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地理等众多因素,其中具有强大适应能力、调整能力、融合能力的中华文化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近两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旋律是儒家文化的演进、发展,所以考察近两千年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对于当前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镜。

一、略述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世界、社会、人生的总认识,以及由这个总认识生发的调整政治、经济、人际关系的思想、政治、文化规范的体系总和。

中华文化滥觞于三皇五帝之原始社会,成长于夏商西周之奴隶社会,至五霸七雄之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周天子衰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奴隶分封制渐趋瓦解,出现了大并小、强凌弱、上下失序、礼崩乐坏的局面,官学流于野,原在宫廷的大量文献散失民间,士阶层特权消失,几与庶民等同,遂求食于民间,讲学于闾巷,使学术在民间兴起。周朝秩序崩解,临千年未有之变局,诸侯争霸,朝兴暮衰,富国强兵乃列国之急务,变法图强成时代之主题。社会秩序大变革大调整,需要理论上的指导,于是乎百家蜂起,争相提出应时之策,儒家倡仁义忠恕以克己复礼,法家恃法术势以治世止乱,墨家尚兼爱非攻以息争,道家贵自然无为以清静自化,兵家以征讨杀伐干诸侯,纵横家用连横合纵动人主。百家从不同角度提出济世安民主张,相互争鸣,相互问难,相互砥砺,相互切磋,相互激荡,促进中华文化大交融大发展。后经几百年的交流融合,至战国末年,儒家、法家成为显学。赢秦之时,以严刑峻法治其国,焚书坑儒,法家之学大行其道。秦朝暴亡,独倚法家之蔽显露无疑。至汉初,董仲舒集儒家之大成,融汇百家,熔铸成适应封建大一统需要的经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至此,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确立为封建社会的官方主导思想,也渐次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其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几经嬗变,几经扬弃,先后容纳佛、道发展为魏晋之玄学、李唐之儒道释三教合流、赵宋之理学、朱明之心学,满清之朴学。终封建社会之世,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始终作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凝聚作用、协调作用。

二、儒家文化的主要特点

1、具有高度的普世性。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建构之初就强调现实关怀,不谈怪力乱神,以教化生民为主旨,依人情制礼,据人性设教,以中人为教化对象,亦即以多数人为对象制定教化目标、标准、规范;而非如宗教因神设教,悖人情,戕人性,高高在上,常人难以企及。

2、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路走来,有坚守,有变通,有接纳,有扬弃,能与时俱进,采百家之学,汇释道两教,融夷狄之说,不论主动被动,终能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3、具有高度的包容性。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虽主张"华夷之辨,以夏变夷",但只是强调文化意义的教化,亦即用先进文化教化落后部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种族区隔,所以又有"夏行夷礼即夷狄,夷用夏礼即华夏"之说,只要认同中华文化,行华夏之教化,虽言夷语,着夷服,亦是华夏之邦,因此,四周夷狄常以炎黄苗裔自居,以华夏嫡传为荣。时至今日,原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地,全入中华之版图,原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人,全为中华之子民。中华教化,远被海外,日本曾自称为小中华,越南亦称为南天中华。

4、具有高度的和谐性。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产生于农耕文明,追求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内心的和谐协调;尊崇和而不同,文化取向多元,能纳多种文化并行,容不同种族共存。

三、儒家文化的主要作用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所构建的思想体系、道德体系、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和政治体系成为中华大地上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人们的共识,它所揭示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人格理想成为中华大地上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人们的共同追求。中华文明从黄河中下游发轫,不断融合不同文明、不同种族汇成滔滔巨流,最终空间上东到乌苏里江,西至帕米尔高原,南达曾母暗沙,北到黑龙江,时间上绵延数千年;中华文明屡遭外敌入侵,历经千般磨难,终能屹立不倒,历久弥新,究其原因不是依靠武力支撑,而是得益于优秀的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因之,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原政权虽屡被外族更替,但中华文明从未被真正中断,征服者却往往被被征服者同化,全部融入到中华文明。

四、儒家文化构建的基本措施

1、确定为国家统治的指导思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经历代儒家学者改造、完善,儒家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其思想观念、价值评判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成为道德评判和价值取向的标杆,在官方和民间备受尊崇,从儒家创始人孔子由师至至王,历代皇朝封赠不绝,长享奉祀,可窥全豹。

2、官方主导大力宣扬推广。官方大力表彰儒学,奖励向学之士。地方上建立乡学、州学,中央建立太学,组织校订经典,设立五经博士,在全社会推广儒学。

3、成为价值评判标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成为普遍的价值评判标准,君王的圣明昏庸,政治的清明污浊,施政的适宜悖时,当政的贤不肖,政绩的好坏,材能的优劣,品藻的高下,从政治评判、社会评判到道德评判皆权衡于斯。由此形成中华文明道统与法统并重,历代问鼎天下者,莫不一面削平群雄,一匡天下,承继中华法统;一面自居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守护者、捍卫者,以取得中华道统获取天下后世认可。譬如乱华之五胡诸国,唐后之五代十国,皆自诩得中华之法统,以卫中华之道统相号召。甚至落草造反者都以替天行道相标榜。

4、确定为国家取材标准。自汉初以儒术治国,历代遂以儒学取士,开博学鸿儒、明经、策论、诗赋诸科选拔人才,引导读书人研读儒家经书,于是内圣外王乃理想之人生,儒家经典为修身储才之中道,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成晋身用世之正途。

五、儒家文化构建的关键举措

儒家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获得不同种族、不同人们的认同,能历数千年而风华不减,关键之处在于以儒家文化为准衡的抡才之典的建立。

自儒家之学大行于世,取士成当务之急。汉兴,实行察举制,州郡举荐贤良方正,天子试于朝堂,其弊在于无一定之式,全赖举荐之人;曹魏实行中正九品制,品评人物,选取人才,尚能收效,至两晋,门阀世族兴起,中正九品制流于僵化,以出身定品级,以品级拔才俊,其弊至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流弊无穷;隋朝时,文帝建科举制,不论出身、种族、年龄皆能参加科举考试,至唐,科举制发展成熟。自此至清末,科举制成为历朝抡才之大典。其作用在于:

1、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相对于察举制的人为随意性和中正九品制的僵化,科举制考试内容明确,考试形式公正公平,考试制度完善,防范措施严密,责任追究严厉,最大限度排除既得利益阶层干扰,以考取人,改变魏晋以来世族门阀把持上品官位的局面,打碎取人桎梏,得以在更大范围选拔人才,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前人诗云:挣开金锁逸蛟龙,撞碎牢笼走虎豹。

2、有利于保持官僚阶层的活力。官僚阶层囿于既得利益,易于僵化,失去奋发竞进之心。科举制以考简拔贤能,授官赐爵,破除官爵世袭,定期开科取士,为官僚阶层输入新鲜血液,使官僚阶层保持必要的活力。

3、有利于社会融合。科举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取士不设身份、种族、年龄限制,不同出身、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人皆能参加,且晋身必由科举,科举必习儒学,一个人埋首儒学潜心涵咏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潜移默化中自然认同、接受儒家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因之儒家文化的同化功能极强,不同文明、不同种族进入后,很难保持独立性,就连民族性极强的犹太人进入中国后也被消融。科举制的建立,消融了魏晋已降世族寒门之间的鸿沟,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不同社会阶层的交融。

4、有利于社会稳定。科举制突破世族门阀,面向全社会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垄断社会管理权,为下层才智之士提供晋升之阶,解决下层才智之士自我发展、自我实现需求,可以有效纾解下层不满情绪,消除不稳定因素,缓和紧张矛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提高各阶层的积极性、进取性。

六、对当前构建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启示

1、构建完善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 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识别认知系统、执行操作系统、精神理念系统,涵盖企业发展理念、价值取向、使命愿景、目标任务、规章制度、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部分互相支撑、不可分割,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开放的 企业核心价值体系。

2、确立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严肃性必须得到保障,正常情况下,企业的一切举措施设决不能与 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相悖,更不能践踏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如果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就会崩盘,起不到凝聚人心、激励员工、指导工作的作用。这方面,管理层尤其高级管理层负有主要责任。

3、强化 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贯彻。

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宣贯,一方面强化一般性的普及宣传,另一方面强化研究性的说明阐释,组建研究机构,配置研究人员,对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部分特别是支撑落实部分深入研究,探讨更好的落实方法,务使 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员工的内在价值认知。

4、建立客观的绩效评价机制。

人员的等级评定、升迁奖惩必须依据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必须公正客观。 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考核评价就要表彰什么、惩处什么,这就需要依据 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一套客观的绩效评价机制,能够及时、准确的评定各部门或人员的工作绩效。如没有客观的考核结果可供依据,则先进模范选的再多,奖励再丰厚,也因"赏不当赏,罚不当罚",达不到应有的激励导向目的。

5、建立体现 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才选拔机制。

首先,要高度重视人才选拔工作。历史一再昭示,"选拔时施设得当,则得贤才,得贤才则国兴,国兴则主安;选拔时施设失宜,则失贤才,失贤才则国乱,国乱则主危"。重视人才选拔就要保障选拔的公正,就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让人才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竞争。

其次,要制定严密的选拔办法。应根据招聘职位分析所需人员的智能构成,依据智能分析制定选拔方案,确定选拔标准、方式、程序,选定主考官、考核评委,设计科学的考核细目、考核方式,进行周密的考务安排,做到选拔方案科学,选拔方式适当、选拔程序严谨、选拔组织严密,选拔结果公正。

再次,要严格责任追究。人才选拔,关于根本。历代都视抡才之选为国之大典,对舞弊者处以重刑。要建立配套的监督监察系统进行全程监督,初始阶段主要审查方案是否完备,考核项目是否科学,评委选定是否恰当,考核方式是否合理,组织程序是否严谨、防范措施是否严密;实施阶段主要审查落实是否到位,执行是否得力,监管是否有效;结束阶段主要审查考核结果是否真实、客观,外力是否介入,判定是否有效。要实施严厉的责任追究,加大违纪舞弊成本,使有心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净化人才选拔环境,保障人才选拔顺利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