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⑤|從海事大學回望大連:因海而興,再「轉身向海」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澎湃新聞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聯合推出的“記錄中國”特別報道項目第三期,走進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

這些城市有的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有的則是經濟發展的標誌性城市,有的還在探尋進一步大發展的新路徑。

澎湃新聞記者與高校學子們共同記錄它們的歷程,也是記錄中國40年的發展。

今天刊發的是大連故事。

“這是我到過的最漂亮的城市,有很多日式和西式風格的建築。”

劉正江對大連的第一印象非常好。

1978年3月8日,劉正江從江蘇南通老家趕到大連,到大連海運學院(現在的大連海事大學)報到。三個月前,他通過高考被這所學校的航海遠洋船舶駕駛專業(現為“航海技術專業”)錄取。

今年59歲的劉正江是大連海事大學副校長,主管本科教學工作。他在這所高校學習、工作了40餘年。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不光見證了這所有著“航海家搖籃”之稱的高等航海學府的重要發展歷程,也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大連這座沿海開放城市40年來歷經的波瀾壯闊的發展變化。

在劉正江看來,說起大連,無論如何都不能繞開它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強大的工程實力。如果近些年提起大連,兩艘航母先後在大連下水也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張重要名片。

大連地處遼東半島最南端,三面環海,西北臨渤海,東南面向黃海,在黃海和渤海的相擁之下,有著著名的特殊景觀——“黃渤海分界線”。可以說,大連整座城都是依山沿海而建,擁有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

而作為與這座城市區位優勢相關,以及為這座城市發展提供最直接技術和人才動力的專業類高等院校,大連海事大學的學科佈局、人才培養規劃,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連優勢產業造船和航運業的發展歷程,以及大連在新一輪東北振興背景下的定位和使命。

日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聯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組成的記錄中國採訪團隊(以下簡稱“記錄中國採訪團隊”)走進大連海事大學,力圖通過一所大學的多方面發展和規劃,來回看大連因海而興之路,同時展望大連“轉身向海”的新格局。

记录中国⑤|从海事大学回望大连:因海而兴,再“转身向海”

大連海事大學是我國一所高等航海學府。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 張潘淳 攝

沿海開放

“歷史的時針旋轉到20世紀80年代的第四個春天,地球的運轉定格在東北亞黃渤兩海相交的大連。”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寫的主題叢書《十四個沿海城市開放紀實(大連卷)》的卷首這樣寫到。

在那個春天,大連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1984年5月,國務院決定設立14個沿海開放城市。大連因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資源,贏得了對外開放的先機。

1984年9月25日,國務院下發文件,正式批准設立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的設立,極大提升了大連對外開放的程度,促使大連市外向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國務院下發的這份文件指出了大連在某些政策上可以更開放些的一個重要優勢,即“大連是東北三省的主要港口城市”。

也是在這一年,國家確定大連為全國四大“深水中轉樞紐港”之一,大連港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多功能、全方位、現代化”國際大港的發展戰略。

“實際上,大連港在上世紀初就輝煌過,1912年成為東北地區最大港口,1919年又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第二大港。”大連海事大學航海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韓慶對記錄中國採訪團隊介紹到。

沿海是大連一個非常重要的區位優勢,港口和航運中心的建設發展讓大連在東北亞牢牢佔據重要的位置。大連一些重要的工業記憶和名片都與沿海和港口有關。

比如,有著“海軍艦艇搖籃”之稱的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船集團”)就是大連一個重要標籤,每一艘重量級船舶從這裡下水時激盪起的浪花,都無聲講述著這座城市的輝煌與夢想。

1958年11月27日,大連造船廠(大船集團前身)建造的中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躍進號”在這裡下水,標誌著中國造船進入了萬噸級時代。大連造船廠也一躍成為國內造船業的龍頭。

當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開啟後,大連造船廠又先人一步主動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之中。1980年5月,大連造船廠與香港某航運公司簽訂2.7萬噸散裝貨船建造合同。次年9月14日,大連造船廠按時交工,中國第一艘按照國際規範和標準設計建造的出口船舶“長城”號,在大連建成下水。

這是大連外向型經濟的一個開端。1984年,在被確立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後,大連的外向型經濟得以躍上發展快車道。

记录中国⑤|从海事大学回望大连:因海而兴,再“转身向海”

依山沿海的大連擁有非常豐富的海洋和港口資源。圖為大連港。

發展佈局

縱觀大連40年來的發展脈絡發現,依山靠海,因海而興,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影響了大連的發展規劃和產業佈局。

造船、航運和物流是大連產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

作為衡量一個國家高端製造技術和工藝重要指標之一的造船業,在大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能建造5萬噸以上巨型民用船舶的造船廠不少,但能建造巨型軍用船舶的造船廠屈指可數,大船集團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船集團被譽為中船重工的半壁江山,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續建改進和和我國首艘國產航母的建造都是由大船集團完成的。大船集團之所以能承擔起如此重任,除了自身擁有不俗的造船實力外,也得益於大連擁有天然的深水良港。

大連非常懂得利用自身的優勢去發展壯大。

去年獲國務院批覆的《大連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2017年修訂)》提到了大連的自身定位,即“大連是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在這份總體規劃中,對大連整體建設的一項核心規劃,就是要把大連建設成為東北亞國際航運和物流中心,進一步提高大連對外開放度,使大連成為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龍頭和東北亞地區戰略節點。

事實上,記錄中國採訪團隊從大連市政府官網查詢瞭解到,早在十年前,2008年5月,大連市政府就印發了《關於貫徹落實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

2007年,《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獲批,這是當時國家批覆的第一個國際航運中心規劃,也是繼國務院正式批覆《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之後首個有關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專項規劃。

《規劃》明確了建設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思路、目標和重點,闡述了以遼寧沿海為基礎,以大連港口為龍頭,以大連城市為載體,以東北腹地為依託,建設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優勢、戰略意義和重大作用,明確了大連在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中的龍頭地位與重要作用,進一步提升了大連市的城市功能以及在東北振興中的戰略地位。

此後,2009年,隨著遼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遼寧沿海經濟帶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大連更是舉全力推進航運中心的建設。

來自中國船舶網的一項數據顯示,截止2010年底,大連市已擁有國內水路運輸服務企業和國際海運輔助企業共計682家。其中,國際海運輔助業272家,包括國際船舶代理企業88家、國際船舶管理企業50家、無船承運企業134家;國內水路運輸服務企業410家,包括船舶代理企業90家,貨運代理企業320家。年船舶代理量達到3萬艘次,船舶管理量達到440萬噸。

今年8月30日,根據大連市公益性事業單位優化整合方案,大連市航運和物流發展服務中心在大連市港灣廣場大連航運交易市場門前掛牌成立。這家大連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將在今後承擔起為國際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設提供服務、保障、支撐的職能。

记录中国⑤|从海事大学回望大连:因海而兴,再“转身向海”

2018年8月26日7時45分左右,遼寧大連,在鞭炮轟鳴聲中,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在多艘拖船的拖帶下緩緩離開碼頭,開始了第二次試航。 視覺中國 圖

航海學府

大連造船、航運業的發展壯大,也離不開大連當地高等教育學府的資源輸出。

在這座北方濱城,有一所高等院校,也與海和船有關,它就是隸屬於交通運輸部的大連海事大學。某種意義上說,大連海事大學和更早成立的大連艦艇學院能夠選址落戶大連,也充分體現出大連在整個東北亞的重要地位。

大連海事大學官網的校史顯示,大連海事大學源於1909年設立的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此後近四十年間,幾度更名停辦。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該校與交通大學航業管理系合併成立上海航務學院。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上海航務學院與發端於1927年東北商船學校的東北航海學院合併組建大連海運學院,同年,發端於1920年集美學校水產科的福建航海專科學校併入。大連海運學院(1994年更名為大連海事大學)成為當時全國最為知名一所高等航海學府。

1978年的春天,改革開放的春風讓教育界煥發新的生機,高考恢復。那一年,教育部印發《關於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大連海運學院得以重新面向社會招生。

從那時起,大連海事大學開啟了專業類院校發展的路線探索,並開始與大連乃至全國造船、航運業緊密相連。

航海類招生數量的曲線變化是一個體現。劉正江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大連海運學院一屆招生600人左右,在校學生總體不過2000多人。而如今包括本碩博在內,大連海事大學的在校人數超過25000人,三十餘年間翻了十幾倍。

“而前些年全國19所大學的航海管理專業一年招收的學生人數甚至達到5.6萬人左右,近幾年才慢慢降下來,去年只有1萬多人。”劉正江回憶到。

除了學校辦學規模逐步擴大的因素外,造船、航運業的興衰也對招生規模與考生意願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比如去年,隨著航運業企穩回暖,迎來發展新機,大連海事大學航海類畢業生也格外搶手。

來自中國交通新聞網去年11月份的一則報道顯示,去年11月中旬,大連海事大學舉辦2018屆畢業生供需見面洽談會,共402家單位參會,為畢業生帶來1.28萬個招聘崗位。航海類專業畢業生供需比達到1:2.1,供不應求。

记录中国⑤|从海事大学回望大连:因海而兴,再“转身向海”

大連海事大學副校長劉正江回憶自己與大連這座城的結緣。

人才培養

從近兩年大連海事大學畢業生流向看,大連仍是畢業生們的首選就業地。

大連海事大學公佈的2016、2017年度《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選擇在大連就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佔比最大。在京津地區就業的本科生佔比不到20%,而在大連就業的兩年來均不低於30%。從就業類型看,到國企就業的畢業生佔比最大,2016年和2017年分別為27%、21%。

“大連這個城市對於有志於從事船舶行業的畢業生來說,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這裡有大型船企,航運業的發展也很受重視。”大連海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梁霄向記錄中國採訪團隊分析說到。

因為船企多,大連海事大學的學生有機會直接進入船企實習。校方還為航海類專業的學生特別建造了兩艘教學實習船,用於日常教學。2016年,大連海事大學建造的教學船“育鵬”下水,載重量達3萬噸,造價3.4億元,87名本科生隨船首航,遠赴南非,在船上進行他們的專業實習。

劉正江透露,大連海事大學強調校企合作,重視學生實習,為人才與業界接軌創造機會。“拿本科4年來說,學生整體實習時間累積達10個月左右,包括認識性實習、教學實習和畢業實習。”劉正江說,也曾經到船隊實習過,還跑過國際航線,東盟國家的大部分港口他都到訪過。

對“實踐”的重視,以及對人才的培養和珍惜還體現在教師職稱評審上。據劉正江介紹,大連海事大學對教師職稱評審採取分類做法。和航海類緊密相關的教師,除有學位、能任教外,還必須持有適任證書(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船船員適任證書”),即船員能在海船上任職的憑證,可全球通用。

對於這部分老師,劉正江說,學校在評審職稱時會開放“綠色通道”。而對不上船的教師則有論文、國家級課題項目等更高的科研要求。“人人腳下有臺階,人人面前有方向。”大連海事大學力求保證各類老師均有發展所長的機會。

梁霄擔任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教授,主要研究水動力學、無人海洋航行器等。自1999年進入這個行業後,梁霄除搞研究外,還多次到船廠實習,每年都要實習一個月時間。

记录中国⑤|从海事大学回望大连:因海而兴,再“转身向海”

大連海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教授梁霄接受記錄中國採訪團隊採訪。

專業擴張

位於大連市西南部的大連海事大學佔地面積約為136萬平方米,分為三個校區,即東山校區、西山校區和新區。

熟悉大連海事大學的人一句話就能概括“東山”、“西山”的界定。航海與輪機工程類學生在東山校區上課,而法學類等其他專業則設在西山校區。

這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大連海事大學的專業擴張之路。

大連海事大學的專業由最開始的7個擴張為如今的50個,增設了人文、外語和理科等多個非工科類專業。

在劉正江眼裡,大連海事大學的專業擴張有其一定的邏輯可尋:有了航海技術、輪機工程、船舶電子電氣3個專業,船可以開走了,但是光開走不行,運輸貨物還涉及到交通運輸、航運管理、國際航運等專業,另外海事管理專業可負責船舶安全,如果出了海上交通事故還需要海商法等法律介入處理賠償、保險等問題。船壞了得修,不夠了還得造,所以又開設了造船專業,船上需要的儀器設備怎麼辦?就需要通訊專業、導航專業還有自動化專業等。

“有了以上這些還不夠,船員長期遠洋航行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那麼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就有一定必要性,可以負責船員思想與心理安撫工作。而基本的人文、數理專業設置則是出於本科教學的考慮。”劉正江告訴記錄中國採訪團隊,大連海事大學的專業就是這樣一步步擴張起來的。

劉正江稱即使是增設這些“陸上”專業,也基本按照航運產業鏈來佈局,“也就是說,這個行業產業鏈所涉及的,從頭至尾學校都有”。

然而,專業擴張帶來的討論並不都是一致的。在知乎上有不少留言指出,大連海事大學的定位到底是什麼?學校是堅持“海事特色”還是發展為綜合性大學?重心應該放在“東山”還是“西山”?

一名身份標籤顯示為大連海事大學造船與海工的網友稱,學校不夠重視“陸上”專業的學生,儘管學生考進來的分數高,但存在感很低。這名網友進而提出如果學校把中心完全偏向航海方向可能無法提高學校整體科研水平與排名的擔憂。

劉正江則覺得,還是應該堅持“海事特色”辦學,集中力量打造優勢學科。

這一點也獲得了多方肯定。2016年3月,交通運輸部審議通過《大連海事大學綜合改革方案》,方案提到要“聚焦海事特色,打造優勢學科專業,突出特色辦學方向”。

2017年5月,在“雙一流”高校建設背景下,交通運輸部又發佈《關於推進大連海事大學建設世界一流海事大學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要“強化特色優勢,建設若干世界一流的海事特色學科”,優先發展交通運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等學科。

這一指導思想在隨後的大連海事大學院系調整中得到充分體現。同年6月,大連海事大學官方微信公佈《大連海事大學機構調整及設置方案》,直接對院系和專業設置進行大幅度調整。

其中,撤銷交通運輸管理學院、交通運輸裝備與海洋工程學院、數學系、物理系,重新組建輪機工程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組建船舶電氣工程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航運經濟與管理學院等。

在劉正江看來,無論在人才培養還是專業設置調整方面,大連海事大學都堅持以引領海事教育發展,服務大連整體發展佈局,服務遼寧“轉身向海”的開放新格局,服務交通強國、海洋強國建設為己任。

今年5月,《中共遼寧省委 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構建開放新格局以全面開放引領全面振興的意見》(遼委[2018]20號)(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全面開放被提到事關遼寧振興發展的戰略性和全局性高度。

《意見》明確的一個工作重點,就是“轉身向海”擴大開放範圍,發揮遼寧沿海經濟帶的優勢,進一步推進港口資源整合。《意見》還直接提出,不妨把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成為遼寧面向東北亞開放的橋頭堡和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