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文、方圆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不少文物珍宝,每一件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科技含量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现行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把所有文物藏品分为两大类: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为一、二、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二级文物;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三级文物。而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

据2017年国家文物局资料,全国共有可移动文物10815万件(套),珍贵文物3856268件,其中一级文物218911件,二级文物551192件,三级文物3086165件。2002年起,为了更好地保护一级文物,避免特别重要的一级文物流失海外,国家开始公布禁止出国(境)展览的一级文物,截至目前公布了三批次:第一批共有64件(套)文物,第二批共有37件(套),第三批有94件(套),累计共有195件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名单。

这195件名列“禁止出国(境)文物”的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国宝中的国宝”!

这195件都是何方神圣呢?自本期起,本刊特以《国家宝藏》栏目系列推出,以飨读者。

一、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新石器时代前期仰绍文化的葬具,绝对年代距今5000年,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

彩陶缸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陶画内容分为两部分,分别表现了捆绑在木棒上的石斧和鹳鸟衔鱼的形象。作者根据石斧、鹳、鱼的不同形象、内容和要求,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去表现。石斧和鱼,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粗犷有力。起承转合刚柔互用的笔致,把表现对象的形状和神情描绘得十分生动;鹳则直接用色彩涂染形体,惟有眼睛,用浓重的黑线勾圈,中间用黑色圆点表现眼睛,显得分外有神。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陶鹰鼎

新石器时代后期仰绍文化时期文物,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陶鹰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周身光洁不加纹饰。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后母戊鼎

原称司母戊鼎,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

由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又被称为“马槽鼎”。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蝉体图案线条清晰。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利簋

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该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利簋的主要部位腹上用饕餮纹来装饰,属于幻想的神话动物。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饕餮纹的形象被刻画为以鼻梁为中心,眉、眼、耳、角分别以对称形式排列在左右两侧。

饕餮纹所呈现出的狰狞恐怖具有一种神秘的威严感,体现了奴隶主上升阶段时的历史必然力量,是一种“狞厉之美”;但也体现了兽性的残忍,即美中有丑。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五、大盂鼎

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眉县礼村。

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大盂鼎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六、虢季子白盘

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陕西宝鸡。

长130.2厘米,宽82.7厘米,高41.3厘米,重215.5千克。形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虢季子白盘原本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为时任眉县县令的徐燮所得,徐卸任返籍时将虢盘带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国时期,护王陈坤书镇守常州,虢盘又易手成了护王的珍藏。

清同治三年的初夏,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这日,官军拿下了常州城,刘铭传就住进了护王府内。时至午夜,刘铭传正在灯下读书,万籁俱寂当中传来悦耳的金属叩击之声,声音不大但极有穿透力。

刘顿生好奇之心,当下秉烛往寻。转到屋后见有马厩,声音即由此传出。细审视,始知是马笼头上的铁环碰了马槽所发出的声响,但这声响非同一般。刘铭传蹲下细看,见此马槽硕大,槽壁在烛光中发着深沉的幽光;伸手一试,重不可举;轻叩之,发声清远玄妙。刘心中有数,此马槽绝非寻常之马槽。次日一早,刘铭传命马夫将马槽刷洗干净。见其外壁四边各饰两个兽首衔环;整个外壁满布纹饰;内底具长铭,通篇工整严谨。刘知是宝物,旋即命人押运送回合肥老家的刘老圩村,西乡大潜山下之蟠龙墩。

刘铭传得到虢季子白盘,却给他一家四代带了极大的麻烦。军阀、日寇、国民党官吏纷纷索取。刘家人不得不把盘埋于深土,举家出逃。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铭传第四代孙刘肃曾才将盘挖出,献给国家。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七、九龙九凤冠

明神宗(万历皇帝)孝端王皇后凤冠,1957年出土于北京明定陵。

九龙九凤冠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余颗,各色宝石150余块。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龙为金累丝工艺制成。有8只点翠金凤,凤以纸胎点翠工艺制成。龙凤口衔珍珠及红蓝宝石珠滴。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这顶豪华的凤冠,共嵌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粒,华美艳丽无比。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凤冠出土之后纸胎及点翠已经腐烂。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文物部门找到了点翠名家肖志峰,由他带领几位师兄弟修复凤冠。几位点翠大师在修复中对原材料精挑细选,工艺操作一丝不苟,将传统点翠技艺发挥到极致,凤冠终于重现华美。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八、嵌绿松石象牙杯

商代饮酒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

高30.5厘米,用象牙根段制成,杯口部分的杯壁很薄,中间腰部微微的有一些收,杯身一侧有与杯身等高的夔龙形把手。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杯身有雕刻精细的花纹且具有相当的装饰性,上下边口为两条素地宽边,中间由绿松石的条带间隔为四段,第一段为饕餮纹三组,两侧有身有尾,眼、眉、鼻镶嵌绿松石。第二段是杯身纹饰的上体部分,二组饕餮纹面部结构清晰,兽口下面为一个大三角纹,三角纹两侧有对称的夔纹,头朝下尾向上。饕餮的口、眼、鼻及三角纹都镶嵌绿松石。第三段刻三个变形夔纹,眼部镶嵌绿松石。第三、第四段是用三道绿松石带相隔。第四段的三组饕餮纹眼鼻同样是镶嵌绿松石。一、二、四段都是饰以三组饕餮纹,但形态却各异,采用了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九、晋侯苏钟

西周打击乐器,全套共16件,因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而得名。

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有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记载了在西周晚期某王三十三年,晋侯苏奉王命讨伐山东的夙夷,折首执讯,大获全胜,周王劳师,并两次嘉奖赏赐晋侯的史实。铭文除记载了这次重要的史书无载的战争之外,还为我们留下了两项难得的记录:一是记录“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五个记时词语。在一件器上有这么完整的时间记录,前所未有,是探讨西周历法的重要资料。二是全篇铭文用利器刻出,且笔画流畅规正,为研究西周晚期冶金工艺的重要材料。

现14件藏于上海博物馆,2件藏于山西博物院。

十、大克鼎

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

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出土后,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态买下,当时金石大家潘祖荫又用重金从柯氏手里购得,成为大克鼎的主人。

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专程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但终为潘家所回绝。

抗战时,潘家连夜把大克鼎和一批青铜器装箱深藏到屋子底下,书画和小件古董三十几箱藏进夹壁。城陷后,潘家前后闯进7批日本强盗,一遍遍搜刮,财产什物损失殆尽,连日军司令松井都查问潘家收藏,却没有发现踪迹。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家后人寄出一封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十一、太保鼎

西周早期青铜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

太保鼎为方形,高57.6厘米,长35.8厘米,宽22.8厘米,重26公斤。四柱足,口上铸双立耳,耳上浮雕双兽。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饰扉棱。最为显著的是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奇异。

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大保即太保,太保为官职名,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先后被山东济宁锺氏、南海李山农、日照丁跋臣等人收藏。1917年,清光绪年进士、时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的徐世昌将太保鼎连同西周太师鼎、小克鼎、克钟一并收藏。此后,太保鼎一直由徐家收藏,新中国建立之后,徐家后人将它们捐献给国家。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十二、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时代漆器,1977年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

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由一块木头旋挖而成,碗壁较厚,口部微内收,腹部弧线较深。碗底圈足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朱红色,略有光泽。

整段木头镂挖而成。外壁雕刻成瓜棱形。敛口,扁鼓腹,矮圈足。斑驳的红色涂料经鉴定为有机漆,据测定应是掺有朱砂一类颜料的漆。出土时有所残损,但仍能看出形制。此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圈足和外壁上涂的朱红色涂料。出土时,这层薄薄的涂料剥落得很严重。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专家们确定这就是天然生漆。

这一发现表明,早在六、七千年之前,中国长江流域的人们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十三、良渚出土“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玉制礼器,出土于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

高8.8厘米,射径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每当丰收或祭日时,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良渚先民就用它来与天地神灵沟通。

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十四、水晶杯

战国时期器具,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

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是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较大的一件。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酷似今天我们使用的玻璃杯。杯身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无纹饰,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十五、淅川云纹铜禁

春秋中期铜器,1978年出土于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

禁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飨时摆放卣、壶等盛酒器皿的几案,传世作品皆为铜质,最早的为西周初期,春秋战国时人们仍有使用。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云纹铜禁呈长方形,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四面为透空的祥云纹,由5层粗细不一的铜梗组合而成。最内一层铜梗最粗,作为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数条支梗,类似建筑构件斗拱。支梗纵横交错,相互卷曲盘绕,却又互不相连,都单独以最内层、也是最粗的铜梗梁架作为支撑。禁面四周,攀附着12只龙形怪兽,排列有序,曲腰卷尾,长舌伸向禁面中心。铜禁下方,有序蹲伏着12只虎形异兽,张口吐舌。各具姿态的怪兽与层层迭迭的祥云纹相映生辉,美轮美奂。

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但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由此,学界认为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十六、莲鹤铜方壶

春秋时期青铜器,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出土,其主人可能是郑国国君子婴。

莲鹤铜方壶共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河南藏高126.5厘米,重量均为64.28公斤,方口,长30.5厘米,宽54厘米。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昂首振翅,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


中国珍贵文物之最(一)


莲鹤方壶的整个装饰工艺中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其精湛的工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时代风貌,也展现了春秋时期郑国青铜铸造水准在当时独领风骚的一面。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