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孝,爲人的原本和人生的修行

曾經寫過一篇關於當下爺爺輩對隔代孫子輩的有些過分溺愛的做法表示不甚理解的文章。一位名叫“花菲花”的朋友在留言薄中寫到:“老人們覺得這種付出是甜蜜的,覺得自己還能為下一輩做的什麼,覺得自己還有用,只要不過分子女就順著他們吧。孝順孝順,除了孝,還有順呢。教育子女尊敬長輩、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是必須的,溺愛就留給長輩們吧。”好一位睿知的年輕人,想必她一定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更知道如何孝敬老人。

前不久又讀到一篇文章,一位大學教授在家裡請客。眾人離席之後,教授卻讓滿頭白髮的老母去收拾碗筷。客人對教授之舉甚為不解,也頗為不滿。教授笑了笑,起身邊重新洗涮老人剛剛才洗過的碗筷,邊說:老人年紀大了,其實並不安於享樂,也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幫幫兒女。之所以讓老母去收拾碗筷,無疑是給老人家一個認為自己還不算老,對兒女還有所幫助的機會。

網友“花菲花”和教授的所想所為殊途同歸,都是孝順老人的表現。 當下的老人大多不缺錢花,他們的退休工資也許不多,但只要歲月平安,身無大疾,倒也有衣有食無慮無憂。但上一輩人歷經了建國初的困難時期,經歷了文革動亂和改革開放,他們是從苦難生治中一步步走來的,他們脫離了窮困,但從來都沒有忘記窮困中的艱難,雖然手裡有存款,月月有工資,卻仍然保持勤儉節約的老習慣,食物變味也不肯倒掉,衣服只有破了才不穿。遠離了多年為之奮鬥的事業,退出了多年叱吒風雲的崗位,突然空閒下來,老人心中總會有些許的失落感。原本是家中的頂梁之柱,如今轉換成兒女當家做主,話語權少了弱了,生活能力也減了退了。而且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就像我們自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父母愛嘮叨,有的老人太節儉,有的父母脾氣不好,有的父母固執偏激,堅持落後的觀念。特別是人老了,變呆了,髒了臭了,脾氣更壞了……老人有多少個麻煩,就會帶給子女多少個不耐煩。因為生活就在這瑣碎的小事上,生活的細節中。

《禮記》中說到過“孝子之養”,首先就是“樂其心”,也就是讓父母感到心情快樂。而人最真實的感受、最真切的心情,也都是從小事和細節中來的。能夠認真對待和照顧好老人生活中那些小事和細節,也就等於安頓好了父母餘生的心情。還有什麼比這更值得的呢?生活就是細水長流的陪伴,就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就是細緻耐心的照顧。父母的做法也許不恰當,但起碼能夠做到當面順從,背後改正;父母的話語也許不中聽,但起碼回報他們一個微笑,一份謙恭;父母的想法也許太偏執,但編一個善意的謊言,用和顏悅色把他們當老小孩哄一鬨。能夠順著父母,能夠包容父母,就是做兒女的最好的孝順。 包容父母,這是做兒女的經常面對,而又容易被忽略的事情。尤其我國當前421的人口結構,做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既要面對社會又要顧及家庭的中青年人來說,是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很多人都認為只要老人溫飽無憂就萬事大吉,至於老人是否過得如意是否開心,都是無關緊要的,對生活中的很多細節、小事更是不願多想不去多顧。其實,孝順是為人的底線,是人生的修行,也是對子女的言傳身教。家庭的傳承,不僅是一個姓氏,幾個後人。而是高尚的品質,寬大的胸懷,濃厚的愛心。孝,“始於事親”而“終於立身”。 記住: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原創」孝,為人的原本和人生的修行​請經常檢查一下自己思想上和生活上的“沙漏”,希望從沙漏中流失的不是我們對父母的無心、無意、無視。千萬不要讓沙漏流走了我們和父母相處同行的珍貴時光,而積攢了兒女們對父母永遠無法彌補的痛惜和懊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