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鋁集團:移動黨建漸入佳境 扭虧脫困轉型升級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7週年和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十三五”發展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作為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柱,央企做出了突出貢獻,見證了40年來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央企改革創新漸入深水區,作為典型代表,中國鋁業集團在移動黨建方面成效顯著,在加強黨建的過程中,通過深化改革實現了扭虧脫困。

“黨建是搞好央企的法寶”

2017年,中鋁集團盈利21億元,並且消化歷史包袱40億元,取得自2008年以來最好的經營業績。2018年上半年,中鋁實現利潤26億元,繼續保持向好發展態勢。集團從2014年前的連續嚴重虧損,到連續3年超額完成國資委考核目標,發展勢頭迅猛。在改革開放40年的關鍵時間點,中鋁集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 我們一年一個臺階,最根本的就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把加強黨的建設作為推動集團改革發展穩定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證,扭轉了黨風企風,重塑了幹部信心,起死回生、扭虧脫困。”中鋁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葛紅林深有感觸地說。2014年10月,集團新一屆黨組成立時,正值有色金屬行業受到嚴重衝擊、中鋁虧損最為嚴重的時期。中鋁集團黨組在逆境之中正是運用黨建這個法寶,通過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扭轉了黨風企風,重塑了幹部信心,加快了扭虧脫困轉型升級的步伐。

黨建是新時代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法寶,抓好各級領導班子建設要靠黨建,帶好各級企業員工隊伍要靠黨建。截至目前,集團有在崗員工11.6萬人,50餘個二級黨委、超過2000個黨支部。如此龐大的黨員組織,機構人員眾多、信息傳達速度慢、失真率高,如何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戰鬥力是一個重要課題。中鋁集團在數字化轉型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15年就開始全面引入藍信作為中國鋁業公司內部統一移動工作平臺,並將其建設為中鋁的“掌上黨建平臺”,通過廣播號、訂閱號、工作群組等功能形成黨建生態圈,拉近了黨員與黨組織的距離。集團在藍信上開通“黨建之窗”,第一時間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快速傳達到基層的黨員、非黨員和退休職工手上,還可以及時收集反饋。

“我們深深體會到黨建工作做細了就是凝聚力,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中鋁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餘德輝表示,中鋁把黨建融入到企業經營和改革發展的全過程,融入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

築牢國企“根”和“魂”,創造企業生命力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力就是戰鬥力,就是企業的生命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是指導思想,同時也是具體工作的行動指南,其中蘊含著許多哲學思維和科學方法。”葛紅林說,總書記的黨建思想為中鋁設定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徑。

中鋁黨組創新黨建方法,實施“雙百分”考核增強工作實效。集團加大黨建工作考核力度,黨建工作和生產經營考核各為100分,並且互為係數,促使各級黨政領導幹部既要抓核心、管黨建工作,又要抓中心、管生產經營。

中鋁集團:移動黨建漸入佳境 扭虧脫困轉型升級

中鋁是第一家實行黨建與生產經營“雙百分”考核的中央企業。黨員幹部進行黨建考核是重點也是難點。全國40餘個單位的黨建文化考核都通過移動工作平臺同步進行並實時打分,大大提高了考核準確率,提升了效率。藍信不僅為公司全體黨員搭建了一個統一信息接收和學習的平臺,便於黨務工作者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地開展黨建工作,提升黨員的學習效率及黨中央精神傳播效率,而且通過藍信,黨組織還可以信息公開透明地開展黨建考評,實現公平公正;考核工作組織便利、結果統計實時、精準,大大地提升了黨組織的公開性和透明度。

中鋁在改革漸入深水區時堅持創新驅動引領發展,加強高端研發和加大科技投入。不僅在黨建信息化方面領先,以移動辦公為例,中鋁集團是藍信企業級移動工作平臺的第一批使用者,率先將辦公管理從PC端遷移到移動端,大大提高了辦公效率。

藍信移動副總裁劉在恆分析, 大型組織機構十分龐雜,在信息安全方面都有高於普通企業的要求,且由於大多采用獨立模式建設,信息資源共享共用和業務協同力度不夠,很多基本信息處於分散、割據的碎片化狀態,如此一來,效率往往不盡如人意。藍信可以打通企業內部現有IT系統、Saas應用和獨立App應用,將長期以來分而治之的信息孤島相互連接起來,將組織意志和指令快速有效地傳達,同時也能將一線的信息快速傳遞到組織大腦,成為組織力量的傳遞神經。

作為大型企業移動工作平臺服務提供商,藍信已經通過了國家信息系統安全等保三級認證。在數據的傳輸上,藍信採用國內最先進的國密算法保障鏈路安全,並能對使用者的數據進行私有化部署,存儲本身也使用國密算法。在基於業內安全標準之上,藍信還建立了一整套業內最嚴格的安全標準測評體系。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從跟隨世界到引領世界,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以中鋁為代表的一批大型央企在轉型升級中革新再出發,以黨建為抓手,移動黨建平臺作為連接黨員與組織的網絡神經,將在創新中不斷激發中國企業的生命力。作者:梅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