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搖生三計,藏在諸葛亮羽毛扇里的祕密

一搖生三計,藏在諸葛亮羽毛扇裡的秘密

“花謝花飛花滿天,西天取經路途遠。梁山兄弟若安在,阿瞞怎敢覷江南!”前些日子,和朋友們談起古典四大名著,戲作了一首打油詩,寫在這裡供讀者朋友們噴飯。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是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寫的句子,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了一個瀟灑自如、胸有丘壑、指揮若定的儒將風範。可見“羽扇綸巾”應該是三國時期東吳大都督周瑜的招牌裝束。而到了後來,在《三國演義》系列故事還未成書,尚以民間說書人話本流傳的時候,人們為了美化心目中代表了正義與智慧的諸葛亮,就把這個非常個性化,而且象徵著儒雅、瀟灑的裝飾品“羽扇”從周瑜手裡“搶奪”了過來,嫁接到了諸葛亮手裡。

一搖生三計,藏在諸葛亮羽毛扇裡的秘密

後來,羅貫中根據陳壽的《三國志》以及民間流傳的各種故事,經過系統整理和修訂,完成了皇皇鉅著《三國演義》。這是一部充滿了“龍爭虎鬥”的歷史鉅著,書中塑造的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經過戲曲、評書等各種藝術手法的演繹,幾百年以來三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情節婦孺皆知、深入人心,極大地豐富了炎黃子孫的精神世界,也成為了全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

特別是諸葛亮,他先是躬耕於野,後來受到劉備的感召,以《隆中對》為藍本,開始了為興復漢室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悲壯生涯。在藝術作品裡,他忠貞不二,精心謀國,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被譽為從古到今智者的代表和賢臣的典範。特別是他的那把羽扇,民間流傳說可以“羽扇一搖生三計”。

一搖生三計,藏在諸葛亮羽毛扇裡的秘密

民間流傳中沒有爭論究竟誰才是羽扇的原主人,認為周瑜和諸葛亮都是有羽扇的,不過周瑜是“羽扇一搖,計上心來”,而諸葛亮則是“羽扇一搖生三計”,從計謀產生的速度和數量上看,諸葛亮顯然要遠遠高於周瑜。在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裡,周瑜時時處處事事不是諸葛亮的對手,諸葛亮總是要壓周瑜一頭。甚至到了最後,周瑜是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所以即使是民間傳說,即使是細節,也要讓諸葛亮壓制住周瑜,誰讓人們喜歡諸葛亮更多,誰讓諸葛亮所代表的蜀漢集團是王綱正統呢。

至於諸葛亮這把羽扇的來歷,民間也流傳著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黃月英的父親名叫黃承彥,是一個飽學之士。除過書本上的學問,黃承彥還精通天文、歷算、陣法等書本上很難學到的東西。黃承彥沒有兒子,就將平生所學全部傳授給了女兒黃月英。這黃月英據說相貌非常醜陋,但絕對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典型代表。她不但繼承了父親黃承彥的所有本領,而且舉一反三,自己創造和琢磨了很多本事。

一搖生三計,藏在諸葛亮羽毛扇裡的秘密

諸葛亮聽說了黃月英的才名,就託人求親。黃月英聽說諸葛亮“身高八尺,面如冠玉,風神瀟灑”,絕對一個美男子,就攛掇父親答應了這門親事。從當時的情況看,諸葛亮與黃月英的結合徹底顛覆了傳統“郎才女貌”的程式,真真切切的一對“郎貌女才”的搭配。

兩人結婚以後,諸葛亮沒有自負長相而嫌棄妻子,兩人相敬如賓、恩愛甚深。黃月英也深愛丈夫的良好品德和對自己的體貼疼愛,於是就傾盡自己的所有學問,調教自己的丈夫。據說,諸葛亮一生所學,都是妻子黃月英所教。包括後來令敵國膽寒的“諸葛連弩”,據說也是黃月英的發明。

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的時候,那些不用吃草添料,在崎嶇的蜀道上運送糧草,每臺可以承載400斤糧草,每天行程10到30裡左右的“木牛流馬”,據說也是妻子黃月英在家裡畫好圖紙,託人送給軍帳中的諸葛亮的。“木牛流馬”是迄今為止尚未被現代人破解的古代科技之謎。後人只知道諸葛亮是發明者,而不知道黃月英的貢獻。而發明人黃月英始終沒有和丈夫爭奪署名權和專利權,只是隱身在後,做諸葛亮的賢內助,其賢德也可見一斑。

一搖生三計,藏在諸葛亮羽毛扇裡的秘密

而諸葛亮那把能夠“一搖生三計”的羽扇,據傳也是妻子黃月英所贈。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感念劉備的真誠和知遇之恩,就答應走出南陽,為劉備的大事業助一臂之力。妻子黃月英自然是非支持丈夫的決定。諸葛亮家裡豢養了很多鳥類,黃月英就撿拾小鳥掉落的羽毛,精心製作了一把羽毛扇,臨別的時候贈給了諸葛亮。

黃月英贈給諸葛亮羽扇,用意主要有三層。第一個就是夫妻分別,贈一把扇子作為信物。當時的男子大多有使用扇子的習慣,不一定是要扇風納涼,而是一種身份和生活方式的象徵。諸葛亮羽扇在手,自然會時時想起與妻子的恩愛,不至於見異思遷,另尋新歡。第二層意思就是扇子一搖生涼風,可以讓諸葛亮保持頭腦冷靜和內心平靜,不至於被外面世界的繁華和物慾矇蔽了本性,衝昏了頭腦。

一搖生三計,藏在諸葛亮羽毛扇裡的秘密

而最重要的是第三個用意。黃月英告訴諸葛亮,說諸葛亮胸中的學問、計謀已經足夠,能夠輔佐劉備的大事業。但諸葛亮有個弱點,就是太過年輕,城府不足,心中有波瀾,在臉上會難以控制地顯現出來,尚未達不到喜怒不形於色的境界。作為一個高級官員或者指揮者,這很有可能成為一個致命弱點。所以,可以在心裡有所謀劃的時候,用羽扇遮住面孔,讓旁人無法窺測內心世界。

所以,諸葛亮的羽扇不是用來“生計謀”的,而是用來掩飾情緒變化的。當然到了後來,諸葛亮經過長時間的歷練,已經完全達到了喜怒無形、鎮定自若的境界,但羽扇始終沒有離手,因為這既是一種習慣,更是夫妻恩愛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