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书法家是怎样赚钱的?

爱因爱生


古代书家几乎不赚钱,只有画家才是赚钱的。

在古代,书法家不是一个职业,因为古人,活的最好的是读书人,因为读书人地位最高。其次就是农民,农耕税收是国家的基础。地位最低的才是什么戏子,商人。商人地位一定是低的,这个原因比较多,主要是怕做生意的人影响国家发展,万一人家有钱了想做皇帝了,那富可敌国的人想举兵造反还不是玩一样?就跟现在的人一样,有钱的一定要去做个什么官儿当当,哪怕就是个村长,他也想争一争。

说到读书人,古人崇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想当官,书法就是一个硬指标,影响书法水平的还有其他文学素养,还有交际圈子。

所以说一个现状,自古以来,平民书法家几乎没几个,上次数了数,使大劲凑了几个。而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平民出名,出名后又有官当的。即使是平民,他们的交友圈子也都是文人雅士,也都是官宦氏族。


书法,本就不是平民的艺术。书法一出生就是从上到下的,先从国家内部推行,在逐渐到百姓,百姓不用懂,会听话就行。

所以你们去看历史上的书法家,呈现这样两种状态。

第一,大多数都是当官的,不要管官大官小。而且多数文化素养很高,绝对没有“专业书法家”,对诗词歌赋都有一番成就。

第二,同时代名家几乎都认识,不管当不当官,几乎都相识。这是一个小圈子里的人。

古代文人,卖字是耻辱的,即便是“卖画”,都有规定。那得叫“丹青易米”,得是“无奈之举”。这就好比当下说的“艺术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呢”?


像当官的这些,还差点,几乎不到饿死,是不卖字的。所以很多著名的书法作品,都是“馈赠”,如果说我想求你办事,想让你给我个官当,我可以给你送字。但是卖字,没门!

这是两种概念。

或者有人去找名家慕名求字,求字是一定会给的。

还有骗字,比如给名家送两盒点心捎带带一封信,也不说别的,就是问问好,然后在家等着就好了。

名家一收到礼物,看到信,出于礼貌也得回信,然后就修书一封送去。

字就到手了!

即便是到民国的时候,也都是上门求字,还得带着钱去,没有多少赶集卖字的书法家。有卖字的,但是一定不是书法家,只能算字不错的。要么就是真饿的不行了,没饭辙了,也可以卖字,但是太少了。

古代书法家,不以书法赚钱,因为他们是文人。像考不上官,没饭辙的人,可以给乡亲们写字,教学,抄书,卖字等等,也能过活。

不过那种都是辛苦钱儿,累死累活一年,赚的也不如芝麻小文官儿半年工资多。


梁宇航


我们今天认识的古代大书法家,没有一个人会靠书法赚钱,相反,会倒贴钱用于购买更古的人的书作用来收藏学习。

钟张羲献,欧颜柳赵,苏黄米蔡这些人都是官员。而且还不是小官,是大官。除去帝王书法家,王羲之家的家世最为显赫。叔父王导是丞相,岳父是大司马,父亲是太守,还有一个叔父是大将军,而儿子们也是在朝廷为官,尤其是小儿子王献之,做到了中书令。



在丞相一级别的书法家中,有李斯,谢安,褚遂良,钟绍京。而如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都是有公卿爵位的人。他们的收入也不会巴望着卖字这样掉份的事来养家糊口。在古代是没有书法家这个职业的。读书人读书写字,为的是考取功名。

古代靠写字谋生的人,一般是家境贫寒的人。如唐代的经生。专门给寺庙抄写佛经,换取一些散碎银子。还有一类人如唐伯虎,郑板桥。这些仕途不得志的人,依靠卖字画来谋生。但不会像今天的书画家们一样赚得几世都花不完的钱。仅仅是能够度日。

古人的书法卖买,重古轻今。同时期的人,一般不受待见。有名望的人,又不屑于卖字这样的事。他们花重金购买来的书作,主要是用来学习。唐代张怀灌对古代书法作品的价值分成了三个等级。上古钟鼎石鼓因无实物,所以价最贵,中古的钟张羲献有实物,价千金 。余下的则以羲之价来作衡量标准。或半价,或三分之一价……这些买卖,都和书法家本人无关。


子衿tjk


润笔费。其实古代及至近代的读书人用毛笔写一手好字只是基本功,书法能成家少之又少,哪象现在满街大师大家。当然,也有个别人书法悟到成道以至活着的时候已经名声大噪,这些人和作品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瑰宝。除此外,包括现在被认可的众多古人书法作品,更多因其名声(如官名史名等)而值钱。几千年汉文化,已死掉的前人好作品没留存或好作品无人传承最后灰飞烟灭多的是。历史记录的只是各时代的典型人物、事件,"大家"在当代常常是一些人互相欲利可用的名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