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90后,被称为“佛系”你怎么看?

溪源书阁


确实像题主说的,有不少90后被称为“佛系”,也有不少90后很乐于自称“佛系”,

但是我想要戳穿的是,很多90后可能都是“伪佛系”。

大部分人可能都是“伪佛系”

“佛系”和与真正的佛教文化并没有关系。这个词最早是在2014年提出来的,日本的一个杂志中使用了“佛系男子”一词。这个词的出现与已经进入“低欲望社会”的日本现状有很大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中国也在提前进入一种类似的低欲望阶段。但也有观点指出,由于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我们表现出的“低欲望”不一定是真实的,很多人的“佛系”也不一定真实。

所谓“佛系”,主要状态大概是他们:无欲无求,不争不抢,从容淡定,顺其自然。是一种仿佛已经经历了人生高高低低、大悲大喜之后的“超脱”境界。

但这些“佛系”青年们,是真的不焦虑、没有欲望、“随便怎样都可以”了么?恐怕并不是如此。

请你对照以下几点,如果你中了,那你很可能就是“伪佛系”:

  • 你在意别人对你看法,会有意无意向周围人证明你“佛”的属性

  • 你虽然心里想着无欲无求,但行动上还是在拼命努力,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 你希望周围的人和你一样佛系,当你看见他们争取或者努力,会觉得心里不舒服

  • 你觉得自己不想争抢,顺其自然,但你并不能从内心认可、接纳和享受这种状态,时不时会有一种“我是不是应该更努力?”的想法

那么, “伪佛系”90后们为什么要伪装成无欲无求呢?

1. 在社会压力下的自我欺骗

在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伪佛系青年们为了应对压力和焦虑,提前放弃了抵抗。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带来的痛苦,所以本来可以积极应对的他们,对自己说:“我反正也不想要追求那些东西”。这样的自我欺骗,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

2. 策略性的印象管理

为了让自己融入群体,人们会装作不争不抢、不想努力的样子。有的人还会刻意表现得很佛系,甚至很废柴,一面降低潜在竞争对手的警惕,一面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暗暗努力。

与其做“佛系青年”,不如成为“兽系青年”

我们观察发现,生活和职场中除了佛系青年外(不论是真佛还是假佛),还存在着另一类人。他们想要就说,喜欢就去争取。他们对生活充满渴望,不仅承认,而且直面自己的渴望,并将这种渴望转换为行动的力量。我们把他们叫作“兽系青年”。

他们不仅始终怀抱希望,而且拥有一定的“野心”推动他们走向目标。与一边说着“我都可以”、“随便”、“都好”的佛系青年相反,兽系青年对自身感到十分确定、同时具有自信。他们也可能对自己的人生有迷茫,但研究发现,拥有“兽系青年”人格特质的人总体上人生成就更高 。

知我心理学在这里鼓励大家,去做一名“兽系青年”。比起总是丧在床上的佛系青年,兽系青年的生活满意度在长期来看一定会更高。

以上。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ference:

Judge, T. A., & Kammeyer-Mueller, J. D. (2012). On the value of aiming high: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mbi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7(4), 758.


知我心理学


前一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在网上刷屏了,《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当然这里的“出家”不是真的去庙里当和尚,而是说他们的生活,其实跟出家已经差不多了,他们过着随性的生活,朋友圈不再阴阳怪气地吐槽,而是随手点赞,出租车司机师傅找不到位置,他们不再大声嚷嚷,而是选择让师傅原地等着自己走过去,他们不再纠结今天吃什么,只要把昨天吃的再来一份就可以了,他们平平安安上班,安安静静下班,哪怕他们做了父母,也不再催促孩子快点去学习,因为他们会说,出息的孩子不会多,童年何必要那么苦。

你看,这与世无争的心态,跟出家人没什么区别,连第一批90后都这样了,更别说80后了。

很多8090后当年上大学时,日子过得也是很嚣张的,早上一气儿睡到10点,8点上课什么的在他们脑海里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事情,早餐不吃,其他时间爱吃什么吃什么,电脑旁边一大堆的薯片,哪怕今天上火溃疡了,朋友叫去吃火锅也一定要去,大冬天也要喝冰镇饮料,通宵打游戏,那个时候就觉得自己年轻,身子抗糟蹋,所有的不舒服睡一觉就能解决,如果不行,那就睡两觉。

可谁想到,10年之后的他们,却也过上了非常规律和养生的,类似老年人的生活。

就比如我一个同事,87年出生今年刚满30岁,晚上11点睡,早上7点醒,而且是自然醒,然后就睡不着了,中午一定要午休半个小时,三餐固定之外,每天早晨还要吃三片醋泡姜补阳气,晚上喝一碗热粥养胃,白天分批吞枸杞20粒补气血,新鲜水果每天不能断以补维生素,冷饮和碳酸饮料坚决放弃以防伤脾,每晚9点两套广播体操保持基本运动量,艾灸罐和足疗每天都做半小时,每隔一周做一次推拿,酒是滴酒不沾,烟是坚决不抽。

你想想,这80后都活到这份儿上了,跟老年人甚至出家人有什么区别?

而且事实上当你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身边很多80后90后真的在这么做了,特别懂得养生,完全不夸张,原因是什么呢?许多人会说,他们心态老了,青春和梦想什么的早早从他们的心里消退,他们完全不在乎了,所以还不如让自己活得好一点。

原因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相反,他们之所以回归到这样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自己的梦想了,甚至是特别不甘心。

80后90后,首先继承了六七十年代的优良传统,所以小时候读的是董存瑞和黄继光,学的就是迎难而上用生命绽放自我;他们这一代人,小时候赶上中日建交高峰,所以看的动画片都是《圣斗士》和《灌篮高手》,学的就是打不死的小强精神;他们小的时候赶上电子娱乐时代,所以玩的是小霸王学习机,《魂斗罗》和《超级玛丽》那可谓是屡战屡败,即便这样他们也要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竭尽全力打通关,然后及时把毛巾放在电视上降温以消除作案痕迹,这种在敌人监督下还要快速完成任务的精神,要是放到建国前绝对是地下党的一名好手!

所以长大了之后,这种从上一代人遗传下来的以及他们学习而来的奋斗精神成为了他们的行动方针,对8090后来说,眼前的困难算个屁呀,你再困难能有数学卷子最后的20分附加题难么!反正老师和家长一直都说,付出总是有回报的,他们年轻有资本,只要能让我们超越梦想,每天让他们工作12个小时完全不是问题!他们愿意住最破的地下室,拿着最低的工资,愿意豁出去面子讨得一次机会,都是为了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

可是现实很悲催,8090后里的许多人,并没有在这些年达到自己当年设定的那个梦想。

他们这一代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变,当他们进入到社会后傻眼了,他们会喊哇靠导演!原来的剧本不是这么写的!为啥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你大学不要钱;好不容上大学了你小学又不要钱了,他们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该工作了他们费死了劲才能找个饿不死的活儿。他们这一代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的,能挣钱的时候,拼命攒一年都不够买个卫生间的。没有进股市时,股市里傻子都挣钱,等进入股市时发现自己成了傻子。那个时候单身汉想当爹,娶个老婆相个亲就完了,一年之后准抱上孩子,好不容易长大了之后终于想当爹吧,即便年薪十万也要相亲几百次,赶上运气不好还能碰上喜当爹。

所以8090后面临的现状就是,他们从教育中继承了上一代奋斗的基因,却赶上了中国巨变的大环境,他们的梦破碎了,并且变得遥不可及。成功的人虽说一大片一大片,但那些成功的人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的人依旧在为生活和梦想摸爬滚打。

以前80后90后总觉得,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一定可以闯成别人的样子,可是当他们已经30了,才发现比他们年龄小的家伙们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而他们非但很难短时间内追上,身体也扛不住了。

他们不甘心就此认输,所以他们才想到了那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于是他们不再熬夜,不再酗酒抽烟,他们开始早睡早起,每天跑八公里,喝米粥吞枸杞,只是希望自己的身体可以回到年轻人的状态,好为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而继续努力。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觉自己命不久矣,恐怕难以实现伐魏兴汉的梦想,所以他选择做一场法式,点上续命灯,期望可以用另一个10年的光阴换来最后的胜利。当成吉思汗的疆域已经扩张到步行需要两年的时候,他也发现自己老了,没有办法再继续统兵扩张领土,于是请了全真教丘处机奔赴蒙古教他养生之道。康熙大帝灭了吴三桂、收复了台湾、与沙俄谈判还灭了葛尔丹,但他还要做许多事情要让大清永固,所以他希望自己再活500年!

所以你别看保温杯里泡了两粒枸杞很不起眼,那两粒枸杞,跟诸葛亮的两盏续命灯没任何区别,他们这些抱着保温杯泡上枸杞的80后90后,跟这些古人的想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当我们的身体无法支撑我们继续打拼,为自己的梦想而服务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先保住自己,才能保证不会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就折戟在半路。

8090后开始吃早饭,是希望上午有充沛的精力做计划,8090后开始睡午觉,是希望下午能有100%的干劲儿做报表,8090后开始呵护自己的发际线,是希望自己能够给客户留下好印象,能让别人多给他们一次成功的机会。

如今再看“养生”这两个字,我有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养的是身体,生的是精力,养的是时间,生的是梦想。

因为我们奋斗的心始终是浇不灭的,这颗奋斗的心自从我们接触那些革命烈士的文章,那些动画片里的英雄已经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面,融入到了我们的骨子和血液里面,我们这辈子都别想甩掉它,当我们被工作压力压得喘不过来气的时候,它会跳出来帮你支撑;当我们心爱的人投入到别人怀抱的时候,它会跳出来让我们用时间证明她的选择是错的;当别人已经成功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它会跳出来让我们相信自己同样可以做到,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而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长跑,哪怕距离再远,这颗跳动不停歇的奋斗的心就像是《魂斗罗》第八关的最终BOSS,它会支撑8090后走向终点,取得最后的胜利的!

要么慢跑而生,要么疾跑而死。

80后90后能在30岁就懂得这个道理,是件好事!


马丁马小虎


90后又特么被“出事”了,上了微博热搜又刷爆朋友圈,那就是……

90后又特么招谁惹谁了。。。

然后趁着频繁唱衰90后的这个档口,“佛系”90后就刷屏了。

从刷朋友圈到恋爱,从吃饭到健身,弥漫着一种似乎不应该属于年轻人的

淡然随缘的态度,仿佛活成了一群出家人。

What is “佛系”?

“佛系,顾名思义,代表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 一切随缘 ”为精神指导的生活态度——LOVE & PEACE。”

佛系90后打车:

司机 “我找不到位置。”

佛系乘客 “你停在那里不要动,我自己走过来”

佛系90后健身:

跑步机上走了两圈,觉得开心了,

然后回家路上看到了烧烤店,进去了。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

佛系90后员工:

有次陪客户改设计稿,从晚上 8 点开始,一版一版地修。果不其然,改到凌晨 3 点,客户终于说出了那句:“对比发现,还是第一版效果好。”

我回了句“好的”。安安静静下班。

关于“佛系“90后,还有以下特征:

其实不是成佛了,而是丧了。

关于这种“90丧”,并不是当代90后开创的,而是一直都有。

当第一批80后要老的时候,当年我们90后也是这么嘲讽的。

在此提醒那些00后、10后,请善待我们这些90后中年人,因为还有20后、30后等着你们呢。

也有人说“佛系”虽然是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90后丧文化的一种表现,但这不是自我放弃,而是追求情绪稳定,自我排解压力。


英国留学腐岛营


不止“佛系”,“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xx了”成了近来自媒体常用的标题套路之一。

“新世相”这周推送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又掀起了这个话题的新一轮高潮。那么,“第一批90后”是怎么成为社交媒体热点的?

媒体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说法,是2008年时《新华日报》的报道:

通过新榜官网的“文章搜索”工具,发现微信公号中第一次出现“第一批90后”,是2015年6月一篇名为《老去的第一批90后》的文章。

不过,“第一批90后”真正开始泛滥是从今年开始的。

公号“密斯桃”在3月发了一篇文章,讲述身边已经离婚的90后的故事。这篇文章是“密斯桃”写的第7篇公号文章,因为极具话题性,被“LinkedIn”“Lens杂志”(现名“WeLens”)等大号转载成了10w+爆文,甚至还被改编成了漫画。

“浪潮工作室”在9月推出了一篇《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内容本身本来很严肃,但这个标题实在是赚足了眼球。于是继情感婚姻问题后,90后日渐糟糕的身体状态成了新的焦点。

而这周“新世相”的推文,讲述了90后的“佛系”生活方式,从刷朋友圈到恋爱,从吃饭到健身,弥漫着一种似乎不应该属于年轻人的淡然、随缘的态度,仿佛活成了一群出家人。

榜妹对近150篇带有“第一批90后”的公号文章标题进行词频统计,发现提及最多的是“中年”“危机”“离婚”“脱发”“秃头”这些词,“胃痛”“保温杯”“情绪”“矛盾”“脆弱”等等也清晰可见。

几年前,“90后”还是年轻、青春的代名词,怎么突然之间就集体迈入中年了?

其实在朋友圈里转发、讨论这些文章,促成这一篇篇爆文的,正是90后。如果以1990年出生的人来算,第一批90后已经27岁,90-95年之间出生的人都已纷纷从校园踏入职场,扛起了来自于工作和家庭的多重压力。

这些看起来很惨的“第一批90后已经xx”标题,正好戳中了90后内心的焦虑和担忧。就像“丧文化”的盛行,这场激烈的“第一批90后”造句大赛,也是一场宣泄情绪的集体活动。

当你在朋友圈里看到90后的各种“初老症状”时,你在想些什么?

榜妹询问了一些新媒体从业者,他们均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中一些新媒体从业者不仅是参与讨论的人群,也是这个话题的幕后推手。

@曲玮玮,1995年

“看了这些文章,觉得自己真要秃了”

几年前90后还没在网络上有普遍话语权时,好事的80后70后已经在群嘲90后说,你们是垮掉的一代。再后来90后成为了业务能手(基本上我做自媒体接触的工作伙伴大部分都是90后),拿到了话语权,反而不再为自己正名,反而开始自嘲了,调侃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枸杞,秋裤,养生,丧……

我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我们90后真的是太佛系了!!!愿大家都早日过上佛系人生。

@小埋,1995年

“看了这些文章,觉得自己真要秃了”

我本来觉得我挺年轻,过得挺快乐的,结果看完了这些文章之后,就真的觉得自己要秃了、要瞎了……我严重吐槽这些文章给我的生活和心态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每次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就想起来这些文章,一开始还是开玩笑的,说的多了就变得代入感强烈。我最近照镜子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头秃了。

@阿桂,1992年

“不喜欢贴标签,却把自己带入90后”

热点都是一波一波的,95后还在微博上说自己没存在感呢。

90后只不过是现在有些话语权,在刷存在感罢了……太容易放大自己身上的不好的东西了,更多社会问题,大家不敢发声,只能吐槽自己了吧。

还有一个90后标签的问题,90后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个性,不喜欢被贴标?(但这样的话题也是贴标签)所以上面这句话不觉得有点荒诞吗?不喜欢贴标签,却把自己带入90后群体……好了……社会性话题我思考太少了……搬砖去了。

@吴怼怼,1992年

“悲伤的人那么多,快乐的没有几个”

因为年轻人在北上广漂着不容易,所以负面消极情绪是普遍存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第一批90后弯了、垮了、秃了、离婚了……而第一批90后已经创业了,财务自由了,有幸福的家庭了,这些很少人写,我们也不愿意看到不想转发,因为悲伤的人那么多,快乐的没有几个……不好意思,林志炫老师的歌词乱入了。撒一把鸡汤,90后单身狗们站撸不哭。

@楠瓜,1991年

“我还是个宝宝,中年危机还挺遥远的”

其实我觉得我还是个宝宝哈哈哈,因为我从小可能比较“养生”,所以中年危机感觉离我还挺遥远的。我是个很爱生活的女子,身边朋友也都很养生。我们有个打卡群,每天运动、读书、学英语、泡脚要打卡。周末、节日什么的我们也会聚餐,自己做饭,去爬山、去泡汤。

@雷磊,1988年

“内容创作者讨好90后的一种做法吧”

我觉得,这个还是内容创作者讨好90后的一种做法吧,讲述核心人群的状态,去获取他们的关注,是媒体的常见做法。

这里面有一些是有内容的话题,比如说离婚,观察年轻群体的婚恋观的观察是有价值的,更多的可能是情绪性的迎合,去刺激这个群体的反应,这个跟星座一样,你总能找到自己和描述相符合的地方。我属于已经没有人讨好的80后中年。

@二毛,1986年

“看看,笑笑,不会当真啊”

没有特别想吐槽的吧,就是看看,笑笑,然后写得语感好玩的,就转一下这样。但不会去当真啊,网上人爱怎么说怎么说,回到自己生活里,还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我是85后,人设94年)。

@易老板,1982年

“什么80后90后的,大家都得死”

都是自媒体人取标题的技巧。大家都是混口饭吃,可以理解。

什么80后90后的,大家都得死。

@灰鸽叔叔,1980年

“90后开始秃了,你知道吗?80后已经秃光了”

问一个1980年出生的人,良心不会痛吗?(榜妹:不会)这充分说明90以前的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啊,历史的接力棒交给了90后,请他们紧紧握住这个棒棒。因为自媒体作者会判断,到底是写哪个年代的中年危机阅读量会高呢?想来想去,只有90后了,因为80后已经是老年了。

《90后开始秃了,你知道吗?80后已经秃光了!!》《90后开始离婚了,你知道吗?80后都二婚了!》《90后眼睛快瞎了,你知道吗?80后已经致盲了!》《90后说身体垮了,你知道吗?80后已经装心脏起搏器了!》,妈的要不是忙我肯定写这个。

我突然觉得我再忙也得把这个写出来!我过会儿就动笔去!

@范致行,1978年

“简单粗暴来流量,其实未必准确”

就是觉得大家做内容喜欢标签化,这样简单粗暴来流量,其实未必准确。

@魏武挥,1973年

“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这个事情不奇怪啊,当年八零后刚出道的时候,对于八零后,始终是媒体热点,而且会把单个事例上升到一代人。所以从媒体集中讨论九零后这个现象来看,并不稀奇,都是这么过来的。

所以探讨九零后时,你会发现什么秃发啊出家啊,这些都会冒出来,但怼一代人这事,真的不是新事物。

年轻人比年纪大的人,更富有自嘲精神。不像真正意义上的中老年人,自己知道自己机会不多了,你黑我必须回击。当然,我算个例外。我那么逍遥的成功人士,深知多少人在那里艳羡我,所以我自黑精神十足的,别人黑我我也不以为意。核心的地方就是:你还是有背锅的资格,所以你来背。

其实八零后才是最值得黑的,在我眼里,真的是好失败的一代。你看什么幼儿园虐童,虐的都是八零后的小孩。小学竞选家委会,又是八零后家长。只不过今天很多事儿,并不会把八零后三个字写出来,但其实真正承受的,都是八零后。

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八零后苦逼的文章,但实在有点下不了手,真的是好苦逼,就不要在话语上让他们觉得更苦逼了吧。

@关军,1970年

“自我压抑太久,20多岁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我个人认为这么早到来的危机,与心理学上的缺乏自我实现(而且严重缺乏)有关。当然,也与信息泛滥带来的焦虑有关。从小就被家长和学校逼迫着可以怎样不可以怎样,学这个学那个,自我被深深压抑,导致20多岁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其实一直就不曾有过。

直到现在,榜妹的朋友圈还在热烈讨论着关于“第一批90后”的话题。

其实不论是90后,还是80后70后,在成年社会中打拼的我们,都明白生活的压力和不易,只是这些情绪此前很少被拿来贴上标签、组成排比地集中讨论。

就像整个90后在一个名为“社会”的大群里被@了一下,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情绪共鸣,纷纷冒泡盖楼,表达自己的态度。(不光是90后,95后00后也都中枪了……)

而且“第一批90后”相关话题的画风也不都这么丧,比如有些90后已经站出来反击了!


新榜


《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把佛系90后都炸了出来,一时间大家丧的不能自己。

什么是佛系呢,并不是说出家,而是引用佛教中万事皆空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大概就是:有也行,没有也行,好也行,不好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开始养生。

佛系恋爱:“我们谈恋爱吧”“都行,随你”

佛系购物:钱财乃身外之物,想买就买,买不到就算了

佛系职场:涨薪升职都是命中注定,涨就涨,不涨就是命中没有

佛系游戏:赢了就赢了,输了就输了,段位也就是那么回事

佛系交流:留言看到就回,不回也没关系

佛系考研:能考上就读,考不上就顺其自然了

佛系健身:跑步机上走一走就可以了,办卡就是为了洗澡

佛系淘宝:亲,买就买,不买就算了

佛系口头禅:Fine Anyway

表面看起来这样很好啊,多和谐,大家都没有争抢之心,都很随意,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可这描述的并不是老年人,而是正当壮年的年轻人,这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

年轻人应该是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应该充满欲望充满激情,还不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卷云舒”的时候。

有人说佛系是现代年轻人对于压力与焦虑的自我排解,自我调侃,是一种丧文化,小编认为有一部分原因,但并不全面,因为佛系这个词首先让我联想起今年早期一篇关于日本的新闻。

那篇新闻报道说经过调查,日本的青年进入到了一种无欲望社会中。

低欲望社会是指:「欲ない、夢ない、やる気ない(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

当时网友分析,造成日本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日本生活的压力。

想生活的更好基本无望,或者说很艰难,但是想生活的安逸却很简单,住不起高档公寓,同样有廉价公寓,买不起名牌,百元店也能满足生活需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欲望值变得越来越低,没有了梦想和激情。

这和我们现在提起的佛系多么相似。

这种佛系所带来的和谐是不健康的,和谐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并不是耸人听闻,我们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窥探一二,我来举两个例子。

一.灭佛运动

大家知道在尼泊尔西藏,东南亚地区都信仰佛教,甚至是政教一体,这些以佛教为国教的政教一体国家几乎包围了中国,而几千年来中国却一致能保持着世俗化,不被宗教所左右,这和中国历史上举行了数次的灭佛运动有很大关系,其中最著名的一次灭佛运动是在唐朝。

韩愈这个人想必大家都知道,在高中课本中学过他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也知道他的柳宗元一起发起了古文运动,而灭佛运动始于韩愈的一篇奏折。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遣宦官赴法门寺迎佛骨舍利至长安,在宫中供奉三日,然后送各个寺院供奉。掀起了一股全国性的宗教狂热,一时之间,上行下效,大家都在说佛讲经。

韩愈上书反对,还写了一篇《韩愈谏迎佛骨表》,可是宪宗不听,给他贬到了潮洲做刺史,“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这句著名的诗句就是韩愈当时的境遇写照。由于皇帝的大力推行,佛教寺庙越建越多,僧侣队伍越来越庞大,民众信佛后清心寡欲,使得国家的实力被大大削弱。

虽然韩愈的奏折没有被当时的皇帝采纳,但唐武宗信奉道教,他继位后,在会昌年间下令废除佛教,拆除寺庙,将土地还给人民,僧人必须还俗;寺庙财产收归国有,佛像铜器熔化了制成农具,史称“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也是比较成功的一次,对当时国力的增强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二.蒙古的衰落

大家知道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在蒙元时期蒙古的铁蹄踏遍了欧亚大陆,用武力建立起了超级帝国,即使元朝被后来的明朝推翻,也一直是中原的心头之患,蒙古人的战斗力依然强劲。

为了防御蒙古的骚扰侵袭,明朝才又建立起长城,明朝与蒙古的战争持续了几百年也没有根本性的解决问题,直到清朝才彻底的解决蒙古问题。

为什么明朝几百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到了清朝就解决了呢,难道只是因为蒙满同为少数名族么?当然不是,清朝一直忌惮蒙古的战斗力,前期一直用和亲政策安抚,后来想到了一个特别“损”的主意才使得蒙古衰落下来。

清政府把佛教在蒙古大力推展,兴建了诸多佛寺,给予喇嘛极多的特权,于是蒙古民众纷纷笃信佛教,吃斋念佛,无欲无求,生育率骤降,从明末的约三百万人锐减到六十万人,而且战斗力直线下降。原本无畏生死的蒙古骑兵像有了顾虑,变得有了畏惧,至此蒙古开始了真正的衰落。

这两个例子都与佛有关,并没有贬损佛教的意思(佛教徒不要来揍小编啊,啊弥陀佛),佛教宣扬的慈悲等思想是有正向意义的,而无论是灭佛运动还是蒙古的衰落,都是由于佛教中的万事皆空,因果轮回等宿命论,这种宿命论的简化版与最近的“佛系”是极为相似的。

这种“佛系”的宿命论对老年人影响不大,因为老年人并不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对年轻人的影响确是致命的,如果年轻人都心怀佛系的心态,无欲无求,那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要知道社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欲望上的。

如果整个社会都变成小确幸的话,则会变得死气沉沉,经济发展停滞乃至倒退,最后的结果是谁都别想过小确幸的生活。

所以啊,努力吧年轻人们,不要总想着出家,有空多想想,谢顶怎么办,中年的油腻才是我们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啊!


币毒君


第一批90后被称为佛系的话,把我们80后至于何地?斗战胜佛吗?

感觉90后过得真不容易....


你知道自己过得这么悲催吗?你爸妈知道你过得这么悲催吗?反正我们80后不知道90后过得这么水深火热,因为我们80后正忙着挑保温杯泡枸杞花茶,正忙着给孩子挑不会被针扎的幼儿园,正忙着还房贷车贷,忙着准备开毕业10年的同学会...

所谓“佛系”的90后,不过是媒体渲染,抓住话题博眼球罢了。我身边的90后小朋友,有的正忙着拼命工作升职加薪,有的爱玩美图、直播和撸猫,个个都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开心的时候大胆的手舞足蹈,撕逼的时候撸起袖子就敢上,敢爱敢恨的不要太多~

话说回来,如果“佛系”真的成为90后其中的一个标签,其实也没啥坏处啊,“佛系”不代表“丧”,真正的“丧”是没有追求没有目标也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但是愿意沉下心来看待事情的90后们,说明这群孩子真的成熟了长大了,愿意用更心平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更客观理智的处理事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判断对错,明辨是非。

无论是80后、90后还是00后,千万不要别人给你贴上一个标签就默默的受了,被标签同化。我们要做的,是创造真正能代表年轻一代精神、品质的标签,带着自己的小确幸,认真努力的活着吧,多给生活和未来一点热爱!


创业投资家


“佛系”从哪里来?它最初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新世相”的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文章的内容是几位90后年轻人的小故事,包括他们的工作、生活和恋爱等等。这些故事围绕着一个网络新潮词语“佛系”而展开,譬如佛系朋友圈、佛系乘客、佛系恋爱、佛系健身、佛系食客、佛系交友、佛系养娃、佛系购物、佛系员工。

什么是“佛系”呢?它意味着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那么较真:比如在工作中不那么追求卓越,领导布置什么任务就做什么,不必追求尽善尽美;比如在出行、恋爱、居家等等方面,都抱有一种“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有也行,没有也未尝不可,一切随缘。

“佛系”一词其实起源于几年前的日本,它是继“草食男”等潮语之后,出现的一个用来形容男性“无欲无求”的词汇。“佛系”主要和男性挂钩,是指那种对恋爱、成家没有什么欲求,一个人独来独往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生活方式。

“佛系90后”的火爆也源于类似的社会状况。在日本,年轻人是自己选择了低欲望;而在中国,年轻人的“佛系”生活大多是因为自身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比如工作、社保、房价、生育等问题。90后已经不像之前几代人那样,在年轻时感受过物质缺乏的困苦,90后是成长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一代,因而在欲望和要求上反而没有那么迫切了。

有媒体刊文说,佛系人生是一部“放弃抵抗”的生活史,年轻人的“佛系”生活并不是全盘否定生活,无欲无求,而是因为自己有“我执”,有念想和欲求的东西,但是,又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比如不合理的工作机制、难以上涨的工资、麻烦的客户、飞涨的房价等等。

在这些因素面前,年轻人无力抵抗,但也无法像“丧文化”那样彻底放弃自己的追求,所以只能有一点“小小的抵抗”,装作自己非常洒脱,看起来没有什么欲求,然而“佛系”并不是无欲无求,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要继续。


虾吃


我怎么看?emmmm……坐着看

九零后变成佛系青年

还不是让哪些网喷们骂的?

九零后垮了;这一代的人感情冷漠,没有同情心;这一代的人不懂得感恩,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这一代的人学习能力差,没有爱国情怀……

作为第一批老去的九零后,我们挣扎过,也试图辩解过。

可是诚如长久以来在网络流传的一句话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别人已经为你贴上了“无知、叛逆、自私”的标签,想在他们眼中端正自己的形象,几乎是痴人说梦。

所以我们学会了金庸先生的绝学

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我们本着“不争、不抢、不嗔、不怒,不辩解,不理你”的心态继续勾勒着自己的生活空间。

都可以,是因为争,便成了你们说我不懂礼让,自私自利的把柄;

无所谓,是因为有所谓,便成了你们口中的不懂奉献,斤斤计较。

然后……我们就成了佛性青年了。

不争不抢,不嗔不怒,得来自在,落得清静。

按照网络文青的话来说

我们终究被社会磨平了棱角,继续去追寻那没有尽头的远方。


鑫时空


前一段时间出来一条新闻是“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作为一枚90后,我觉得我对于这个话题是深有感触的,并不是说我们真的出家了,而是说我们开始过起了“佛系”的生活。

比如,拿起保温杯,出门带杯枸杞;也渐渐学会早睡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熬夜打游戏、追剧;考研考过了是缘,考不过就算了;网上购物懒得评价,朋友圈懒得评论;懒得再和别人争论;只要是自己能接受的事就说“好的”。

“佛系”到底好不好?

1、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肯定是好的。因为熬夜确实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早睡之后精神变好了,身体状况也变好了,肠胃炎犯的次数也少了。

2、从对人对事的态度上变得淡定来说

,这并不好判定,因为这是个人的选择。有人想要选择热烈的生活,而有人就想要平静的生活。并不是所有人都变得佛系,还是有一部分人干什么事都非常有激情。

有激情当然很好,让人觉得非常有活力,但是怎么可能一直保持激情,人也是会累的。

这就说到为什么会产生“佛系”这样的生活态度——被现实打败

“从前的车马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是现在却大大不同。我想这句描述感情的话可以很贴切表达原因,那就是时代发展太快了,我们已经快要跟不上他的脚步了。

在生活中,我们非常努力,但是还是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感觉生活真是太难了。我们开始换个角度看问题,发现即使我不那么在意一件事,它反而能朝着想要的方向发展。于是我们开始信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无论做什么事都愿意去付出努力,但是不在带着一腔余勇和期待。

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对生活抱有一点期待,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即使不能得到,也是一种经历。


——END——

你对于“佛系”是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话题热潮,和层出不穷语汇套用的“蹭热点”里,佛系顶起了“造热点”的半边天。

从尚能共鸣的“我就是佛系本佛”,到被满屏第一批搞得视觉疲劳。被贴满想要定义自我的标签,却也模糊了自我。是对号入座,还是推翻人设,你怎么看待话题度满满的年龄标签?第一批90后,真的被营销坏了。

有人总结的一连串“第一批90后”话题:

《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油腻了》

《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了》

《第一批90后的胃已经垮了》

《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

《第一批90后的卵巢都衰退了》

《第一批90后已经凉了》

《第一批90后都没活到30岁》

社交身份标签

刷屏的是丧文化,“佛系”是既中年 焦虑 油腻之后一个社交身份标签,而正是这种标签化的打法让人们及其容易的进行情感宣泄 ,自我带入感极强。

有读者说,佛系文章具有社交功能,当朋友圈满屏的佛系或者油腻的时候,不知道这些词就out了…但要问这些玩儿的花样百出的人佛系、油腻到底什么意思,谁又能说出来?一些标签不过是“娱乐大v”赋予的,以及“据说中年少女的几个特征…”大概就是把自己想象中的、或自己的、朋友的一些特征加上去罢了,能那么火,除了社交用语(毕竟要显得自己“经常上网”),就像星座,总有一些共同性,其中一两点正好跟自己相符,那大概自己也是这个标签群体中的一人吧。现在都是标签化的人了,这些标签已经成为共识了,媒体文章发酵,共识就更加得意洋洋了。

也有读者认为,标签的确具有社交货币的功能,转发时,有种自我标识与圈层认同的意味。

新世相的营销功力

佛系刷屏的爆火也刚好见证了新世相的社交营销的实力,近来,新世相篇篇文章几乎都是10万加,在之前也推出过逃离北上广等爆款文章,这种情绪性的文章的传播性都特别好,新世相很好的抓住了自身创作的强项。

化用一句流行语:中年人每月焦虑一次,每次养活一篇10w+。根据清博指数发布的数据,在其系统日常监测的64万多个微信公众号里,在11月里,搜索“三十岁/脱发/中年危机”等关键词,一个月内相关的文章累计10347篇,总阅读量高达2754万,其中有43篇10w+。而佛系的出现,和这如出一辙。

图源清博大数据

总之,文章不佛系,在同质化审美疲劳再次抓住大众心理,好文,好流量,更是好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