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色”中感悟“德”与“荣”

最初知晓郑德荣老师,是大学时期在网上看的一篇文章,具体的文章内容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当时只知道文章大致介绍他是位党史研究领域非常厉害的老师。接触组织工作之后,才慢慢知道郑老师在党史研究中做的突出贡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诸多领域填补了学术空白,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随着对郑老师事迹的深入了解,越来越被郑老师一生中所扮演的几个“角色”所触动、所震撼,虽然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那些“角色”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犹如灯塔般指引我们不断前进。

广其学而坚其守,是他真理至尚的“学者”角色。1948年,还在读大学的郑德荣毅然投奔解放区,从此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教育。他曾感慨地说:“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就坚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这一边!”在从事党史研究的数十年间,他视学术为生命、视学问为终身事业,结合时代发展,不断开拓新领域,提出新见解。正是基于这种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术态度,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理论家”,而对党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内化为他的行为准则和理想信念。不管风吹雨打,不管形势如何变化,郑德荣同志对党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定不移。

传其道而尽其责,是他默默耕耘的“园丁”角色。郑德荣同志的毕生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为党、为国家多做贡献,尽职尽责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几十年间,郑德荣教授桃李满天下。他告诫学生,作为党史工作者,要永远站在党的立场上;他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从不以权压人。无论是党的高级领导,还是普通群众,他总能因人而异,深入浅出,让党的理论在广大党员群众心中开花结果。1986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来,他出版了40部专著,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培养了49名博士生,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共党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社会各界领军人才。就在辞世前两天,他的学生还在医院给他读了两个小时的文章,老先生听后拔掉氧气管,用尽全身力气说:“要分段,要有条理。”

存一息而不堕志,是他无限忠诚的“党员”角色。郑德荣同志,1953年入党,他曾说:“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晚年的郑德荣,饱尝结肠癌的折磨,但丝毫没有因为资历和身份而有所松懈。他的友人回忆说:“先生在自己90岁生日的时候曾经说过,再过5年,当他95岁时就是我们党百年诞辰,到那时他会和我们一起庆祝。”90多岁的他,仍然坚持过组织生活,凡是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表率,带头为青年后辈树立起共产党员的榜样。弥留之际,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其终生热爱的党的事业,仍是其毕生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可以说,郑德荣同志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实现了“党史人生”的完美闭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郑德荣同志的一生是信仰坚定的一生、学养深厚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作为身处基层的青年党员,我们要学习郑德荣同志至纯至粹的精神品质、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从郑德荣同志不同的“角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