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降本

精益≠降本

自从丰田为适应日本当时的国情推出了丰田生产方式,美国称其为精益生产,精益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流行。从精益的概念在国内开始普及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导入并且学习精益的概念。许多企业把精益作为降本的一种手段,但我们不禁想问,精益存在的意义就仅限于此么?如果精益生产并非简单的成本管理,那么精益到底是什么呢?

精益≠降本

许多企业对精益的定义都是:以最少的花费去创造最大的价值,消除浪费。似乎核心是降低成本来生产最多的东西。不能说这个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这样理解精益未必是全面的。

要理解什么是精益,我们需要花一点时间来回顾精益原本的定义:“精益生产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以消除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和运作效益显著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在精益最原始的定义中,精益的核心以及目标是消除浪费,而并非企业简单的定义为用最少的花费创造最大的价值。在对精益的理解中,我们值得明确的是消除浪费和企业利润上升的因果关系,是因为方方面面的浪费被降到最低甚至是被消除,最后产生了成本降低、利润提高的结果。

精益≠降本

对于浪费,精益生产根据JIT理论定义了八大浪费:等待、搬运、不良品、动作、加工、库存以及管理成本的浪费。其实对于企业来说,浪费远远不止这八个大类。每一个不增加产品价值的活动都属于浪费。在精益生产的理念中,反复地提到价值这个概念,提到增加价值的观点。其实消除浪费的过程其实是在为产品赋予更多价值的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说精益生产实施的结果是最终成本降低,利润提升,但不能说精益生产的关注点就是成本。在推行精益生产之前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精益才能将精益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的各个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