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請別在《自然》《科學》發文……


2020年,請別在《自然》《科學》發文……


歐盟開放獲取特使Robert-Jan Smits是新計劃的“催化劑”。

最近,來自英國、荷蘭、法國、意大利等歐洲11個國家的科研資助機構決定向科學出版商施壓,以推動出版商加快向開放獲取轉變。據報道,由這11個國家促成的聯盟每年約有76億歐元經費,聯盟計劃要求到2020年,其資助的每篇論文一經發表就免費開放,且不允許論文發表在既收取訂閱費用又向單篇論文單獨收費的混合期刊上。

此舉意味著獲得這11家資助機構經費的科研人員,必須放棄在《自然》《科學》《細胞》和《柳葉刀》等雜誌上發表論文,除非這些期刊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

積怨已深的小夥伴

學術機構和出版商本應是一對肩並肩的小夥伴。可近幾年,期刊費用屢屢漲價,雙方反覆坐到了談判桌前。在圍繞開放獲取展開的博弈中,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在英國,2015年10月,英國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JISC)通過談判達成了一項協議,使1600家挑選出來的施普林格訂閱雜誌上的開放獲取論文向英國通訊作者免費開放。促使該協議達成的一個重要驅動力來自同全球很多訂閱期刊採用的昂貴且頗具爭議性的“混合”商業模式的鬥爭。

2016年初,荷蘭高校和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在經歷了1年多的談判後,對峙結束,協議達成:到2018年,荷蘭研究人員在愛思唯爾所屬期刊上發表的30%的研究將可以公開獲取;同時,除訂閱費外,愛思唯爾將不再收取任何額外費用。

德國學術機構和出版商的對峙更是刀刀見血。2016年前後,由150餘家德國圖書館、高校和研究機構形成統一戰線,希望每年支付給愛思唯爾、施普林格—自然、威立等出版商一筆覆蓋所有論文(第一作者來自德國)出版開支的總費用,這些論文在全球都可免費獲取到,同時德國機構將能獲取出版商的所有網絡內容。可惜談判未果。2017年起,先後有多家德國學術機構與愛思唯爾“斷交”,德國科學家也陸續從愛思唯爾的編輯、編委等職位辭職。

誰會成為大贏家?

歐洲11個國家的基金會聯起手來,推動開放獲取,最終結果是像英國那樣部分勝利、荷蘭那樣抵抗成功,還是像德國那樣兩敗俱傷?對此,科研工作者向《中國科學報》講述了自己的觀點。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闖:

開放獲取是未來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全面開放獲取局面鋪開之前,會有一個期刊市場和學術界重新洗牌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發聲的是11家基金會,而非科學家團體。基金會之所以發聲,是為了讓科研經費的使用更有利於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在科學傳播環節。

我認為,這次並非“抵制”,而是互聯網時代科學發展需求所致。在機制轉型過程中,有危機,有機遇,也是一個“博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論文讀者將是最大的受益者,出版商將需要作很大的調整,而負責訂閱期刊和提供期刊服務渠道的圖書館將成為潛在的風險承擔者。傳統的圖書館能否在這個機制轉型過程中與基金會聯手建立起開放獲取國家平臺不僅是圖書館的機遇,也是衡量新機制成功與否的標誌之一。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教授黃剛:

就發展前景來看,傳統付費出版業可能會有所收縮。傳統老牌雜誌發展時間長、認可度較高,因此這需要緩慢的發展過程,而開放獲取期刊因閱讀便利,會在讀者群中越來越受歡迎。

科研經費資助機構的錢是納稅人的錢,也就是說納稅人花錢資助研究產生科研成果,如果再對納稅人收取閱讀費,就顯得不道德了。而開放獲取期刊,雖然在發表文章時會收取一定的版面費,但對讀者免費開放,這是值得肯定的,受益的也是廣大科研人員。

開放獲取如何成為“學術之春”?

在開放獲取備受推崇的同時,作為降低付費、實現資源共享的救命稻草,開放獲取期刊的質量受到了質疑。

有報道稱,儘管收取了費用,部分開放獲取刊物只是名義上邀請研究人員擔任編輯,出版後的論文很少甚至根本沒有任何評議。

那麼,開放獲取究竟該如何擺脫質疑,帶來“學術之春”?

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心教授鄭泉水:

交了錢,文章容易發,這是大家都明白的“規則”。很多雜誌的目的就是賺錢,是一種商業行為。目前,期刊的論文評價是審稿人審閱制,只有頂尖的雜誌才能邀請到學術圈比較有威望的審稿人,大多數期刊雜誌的審稿人水平不齊,導致文章評審質量不高。

未來,論文的評價體系可能會發生變化,比如像購物網站一樣,公開論文,採用用戶反饋評價體系,這樣從多方客觀的角度評價,可能會幫助提升論文質量。

浙江工商大學教授俞立平:

目前,學術出版領域確實存在商業與科學價值觀相矛盾之處,也正因如此,開放獲取發展緩慢,據統計,到2016年時能夠滿足歐洲11個國家要求的開放獲取期刊只佔所有期刊數量的15.2%。因此,如何解決好商業與科學價值觀之間的矛盾,是現今要面對的問題。

劉闖:

從傳統出版模式轉向開放獲取模式,政府主管部門(主要是基金會)需要做3件事:其一,增加對作者發表科學成果的資助力度,確保學術成果的發表不會因經費問題受到阻礙;其二,基金會或政府主管部門需要為開放獲取搭建國家級或國際合作級別的開放獲取共享平臺,或基礎設施建設;其三,要有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技術標準確保開放獲取機制運行暢通。

黃剛:

電子期刊雖然是比較賺錢的行業,但要想持續發展、提高影響力,就必須保證其出版文章的質量,這樣才會提高讀者參考的價值。對於開放獲取而言,文章發表後,也需要有後續的評價過程,如重複實驗所得結果是否與文章一樣等問題,讀者都可以進行評論。這樣,文章發表後,仍可繼續得到許多同行的意見,對於提升文章水平大有益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