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當青年放下手機後,網際網路經濟就垮了

今天早上,李開復在頭條上發的一則消息引起了網友的大量討論。問題圍繞著手機展開,並對青年人玩手機對中國互聯網經濟做出的貢獻大加讚賞。

馬凱:當青年放下手機後,互聯網經濟就垮了

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們都在勸導年輕人戒掉一件事:那就是不要再玩手機。我們希望年輕人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瞭解瞭解祖國的大好河山與民族文化。在家裡多陪陪父母,有孩子的年輕人多陪陪孩子,這幾乎成了“手機一族”的奢望,但是我們真的希望青年們別再玩手機了嗎?

從生活上來看,手機成為萬能的工具。互聯網的方便有目共睹,從過去到現在,線下跑腿的工作互聯網都替我們做了。吃飯上網選,喝水上網選,購物網上選,辦公網上選,就醫網上選,繳費網上選等等,諸多方便讓我們足不出戶便可以享受正常生活。我們離不開手機,一旦離開手機在不適應的情況下生活便會陷入癱瘓。我們認為這樣節省時間,快節奏的工作也需要我們快速的將生活搞定;我們認為這是時代的進步,是整體時間上的快速發展。其實,我們錯了,當我們體驗一種方便的時候,用來服務這種方便的時間及資源也會耗費,整體上的發展進步是不存在的。

就拿快遞送餐舉例來說,我們體驗到的是金錢買來的服務方便,至於說整體社會進步了嗎?沒有,因為換來的是送餐人員的不方便,產生了一個新的工種,你只不過是把自己的不方便移交給了別人,體驗到的是金錢購買服務的快樂。按照按勞分配的原則和勞動價值定律,一件事情多分為幾個步驟後,勞動價值就會上升,帶動商品的整體價值。而這種商品的整體價值上升還是在公有經濟的經濟鏈中循環,所以說互聯網給生活帶來了什麼,帶來的是短暫的體驗感。那我們缺失了什麼?缺失了用餐的環境,用餐的情懷,用餐的獲得感,這將是以後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如果人們在以後更多的是需要生活的體驗感,一部分互聯網經濟瞬間消失。

馬凱:當青年放下手機後,互聯網經濟就垮了

從工作來看,員工淪為手機的奴隸。微信的發展讓生活與工作緊密相連,釘釘的發展讓工作的最後一點閒適被壓榨枯竭。你看現在員工啊,哪有將工作與生活分開的生存,在公交車上坐車回家,微信響了,工作來了;正在給孩子們做一頓期待已久的晚餐,微信響了,工作來了;與情侶都已經買好了第二天旅遊的車票,微信響了,工作來了;週末正在公園打算鍛鍊身體,微信響了,工作來了。無時無刻不在響起的工作群,讓人們的生活炸了鍋。釘釘的發明讓員工的最後一點生活被擠壓,甚至前段時間有人說公司的定製款“釘釘”能將工作位置鎖定在30米以內,老闆隨時在釘釘查看員工所在位置,也就是說上個廁所也許都要彙報了。拖著疲憊的身軀,滿是對公司的恨,幹著不情願的事情,擁有著最差的效率。

現在的員工離職率為什麼高,現在的公司融資頻率為什麼大,與這樣的工作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公司在一輪又一輪的洗牌重建,員工在一波又一波的來去選擇。發正現在相同檔次的能力與職位的待遇也就那樣,現在更多的是員工“炒”老闆,而不是老闆“炒”員工,要離開呼啦啦一群人都離開了。我們離開手機工作輔助軟件到底能不能工作?這是員工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老闆需要考慮的問題。但如果不用這些軟件,有一部分互聯網公司要倒閉的卻是面對的現實,互聯網讓監控成為賣點轉化為金錢,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意。

從數字化營銷來看,手機成為賺錢的法寶。上面我們所說的是生活與工作所必須面對的互聯網軟件應用與使用,兩方面的耗費時間雖然多,但是還不是“手機一族”玩手機的重點。無聊能被拿來賺錢我們擱以前似乎不太相信,但是很大一部分互聯網公司發展到現在,它的核心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讓無聊轉變為金錢。過去我們是在網站上進行信息的展示與傳播,但是現在開發商看中了群眾們生活中的所有閒餘時間,讓所有的群眾利用閒餘時間玩手機轉變為互聯網公司的利益。無論是微博、微信、頭條時視頻、抖音、火山、快手等等,都要儘可能的讓群眾離不開手機,離不開自己的手機軟件。各種數字化營銷見縫插針,要在用戶的閱讀過程中成功引入廣告,這樣的話整個利益鏈就算是圓滿了。

如果說,在互聯網發展的今天,要讓青年的一代放下手機,迴歸現實生活,體味現實生活樂趣 ,那麼讓這些互聯網經濟怎麼辦?我一直說互聯網經濟的很大一部分是泡沫經濟,這樣的經濟潮流很可怕,它很不穩定卻佔著全國經濟的比重。就比如說前段時間的“內涵段子”停用,它存在的時候價值很多幾十個億,這幾十個億如果被收購的話是存在的,真金白銀。但在宣佈停用的那一刻,這幾十個億就是過眼雲煙,頃刻間灰飛煙滅。你說讓青年人放下手機,可他們是互聯網經濟的中堅力量啊!

從行業發展來看,手機讓軟件行業成為時代追風的潮流。前一段時間的微信小程序很火,但現在也很火,很多的企業經理就過來諮詢我要開發小程序,還要開發手機APP,這種模式怎麼樣。如果從賺錢的角度考慮我當然會說,好啊,非常好。可是我總會問一句,你開發這些軟件用來做什麼,你有沒有在客戶群中做過調查分析,如果開發出來,對公司的實際發展作用大不大。對方說,反正別人都在開發啊!你看現在小商店都在應用小程序,我這不開發就落後了,未來的事誰知道會怎樣。

帶著對互聯網發展的盲目跟風,帶著對經濟體結構的深層恐懼,很多公司就是要不斷地開發軟件,應用軟件,讓員工們,讓客戶們硬性使用軟件。這樣的做法是很不科學的,更缺乏對公司整體利益的主觀認識。就像是2010年政府開始提倡網絡問政,多少個單位跟風開啟了官方微博用來收集民意。可是呢?到現在很大一部分微博處於殭屍狀態,根本利用不起來,前天的某個縣的殭屍官博被盜發不雅內容引發全民熱議,被網民批評。你說這樣好嗎?明顯起到了發作用。所以說不要讓互聯網經濟成為企業發展的必要程序,要“審時度勢”,更要“適可而止”。

互聯網經濟離不開龐大的青年用戶,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也要考慮離開人群整體時間後的發展方向。雙方在這一場生活的舞臺中搏擊,看手機這個玩意兒能在哪一方的輸贏中沉浮起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