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傷寒經方系列

小青龍湯

[組成用法]

麻黃5~15g、桂枝5~15g、細辛5~15g、乾薑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水煎溫服,分三次。服後以口中微幹為度。[方證]咳喘、鼻鳴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膩者。

[現代應用]

1.以咳喘、痰液清稀為主證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

2.惡寒、鼻塞流涕或流淚為主證的疾病。如花粉證、過敏性鼻炎、病毒性結膜炎、淚遭炎等五官科疾病。

3.以呃逆、乾噦、唾液較多,遇寒冷而加重為特徵的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腸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發酵性消化不良、萎縮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肝硬化腹水、慢性細菌性痢疾、結核性腹膜炎。

4.其他疾病如神經官能證、腎炎、風溼性心臟病、胸膜炎、癲癇、遺尿、肩關節周圍炎等也常運用本方。

[經驗參考]

小青龍湯是慢性咳喘病的常用效方。

《一得集》載治郭姓病人,素有痰飲,每值嚴寒,病必舉發,喘咳不臥。十餘年來,大為所苦。甲申冬,因感寒而病復作。背上覺冷者如掌大,喉間做水雞聲,寸口脈浮而緊。與小青龍湯,兩劑即安。

《漢方臨床治驗精粹》載矢數道明先生用本方提取物治療小兒哮喘的病例。該患者經常感冒,感冒時,咽部發紅、扁桃體腫大,咳嗽、咯大量溼性稀薄痰,食慾等無異常。但噴嚏、鼻涕很多。服用小青龍湯3個月後已見明顯效果,精神變得非常活潑,不再常患感冒,哮喘發作更像早已忘掉那樣,不再出現。

編者也曾以本方治療一慢支,老年女性,冬季發病,咳喘晝輕夜甚,炔多而稀,早晨查房發現病人床前積了—堆衛生紙,咳痰之多,可見一斑。經吸氧、靜脈點滴“菌必治”等收效甚微。觀其形寒畏冷,思所掛之水,亦冷飲也。遂處以小青龍湯,當夜病人即能平臥而眠,次晨查房,喜告之:夜間僅咳兩三次,幾乎無痰。其效始料不及。此方所主,內有痰飲,外有風寒。

除了表證外,痰飲的“水證”也是辨證關鍵。呼吸道分泌物的特徵、舌象這些自不必多說。就面部而論,劉渡舟先生的經驗是觀察“水色”,即面色黧黑;“水環”,即兩目周圍有黑圈環繞;“水斑”,即頭額、鼻柱、兩頰、下巴的皮裡肉外之處出現黑斑(《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學苑出版社,”98,68)。由於本方散寒除飲,功能峻烈。所以對於外寒內飲性疾病,收效頗捷。但不可久服。如表象不太明顯、口乾渴或病症減輕後,可用茯苓甘草五味子乾薑細辛半夏湯加減,溫肺蠲飲、下氣和中緩緩收功。編者常合用《外臺秘要》茯苓飲治療這種寒飲內盛、正氣虛乏型慢性咳喘病人。使邪去不傷正。仲聖“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即是此義。

“咳而遺尿”中醫稱為“膀胱咳”,在慢性咳喘病人中也很多見,可能與咳嗽時腹壓增加衝擊膀胱有關。對此,小青龍湯應用得當,可收一箭雙鵰之效。如《經方研究》載張恩勤治一人,素有慢性支氣管炎及便秘,兩月前因服生桃仁而門鼻氣臭,頭目昏眩,咳唾涎沫不止,2日後小便次數增多,夜間遺尿。10日後遺尿達3~4次。經多處治療不效。昨_因感冒,咳嗽加重,不能平臥,小便一夜八次。形體消瘦,面色胱白,喘息氣急,唇口發紺,咳吐泡沫痰涎,舌質淡,苔白厚滑,脈浮弦而滑。宜宣肺散寒。處方:麻黃、桂枝、甘草各6g,清半夏、白芍各9g,細辛、五味子各3g,於姜5g,水煎分三次熱服,兩劑後,咳喘大減,夜尿減至兩次。原方加吳茱萸6g,麻黃、甘草減為3g。連進3劑,諸證皆消。繼服健脾溫腎藥月餘,隨訪2年未再復發。

本方與麻黃湯雖然都可以治療咳喘,但小青龍湯證的患者.痰涎較清稀而且量很多,形如泡沫或蛋清,粘稠度低,色較透明,落地如水;發熱較少見。表證不甚顯著;屬表寒裡飲為患,脈多沉弦。適合本方的患者,—般病程多較長,不容易出汗,胃部常有不適感,面色黧黑,眼瞼及腮邊等皮膚疏鬆薄嫩,處於自然光線下呈青灰色,慘淡無華。由於本方主治寒飲內伏,所以運用時,舌象很重要。津液不化則舌苔水滑,寒飲上犯則白稀滑潤。舌質多淡嫩而胙.邊有齒痕。惡寒眩冒也很常見。寒飲為患,變證百出,如鼻塞或咳喘的患者.兼見心悸、小便過多、噎膈、呃逆、乾嘔、少腹膨滿、下利等症狀時,可大膽運用本方,諸症不必悉具。小青龍加石膏湯則用於本方證見有煩躁、口乾者,較之本方熱象要更為明顯。

[原文點睛]

1.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2.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3.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二篇第二十三條)

4.咳逆侍總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二篇第三十五條)5.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第二十;篇第七條)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乾薑三兩、五味子半升、甘草(炙)三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洗)、細辛三兩。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予,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予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注論精選]

吳謙等:太陽件飲有二,一中風有汗為表虛,五苓散證也;一傷寒無汗為表實,小卉龍湯證也。表實無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棗者,以其性滯山;去杏仁者,以其尤喘也,有喘仍加之;去生薑者,以有乾薑也,若”區者,仍用之,佐乾薑、細辛,極溫極散,使寒與水具得從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飲,以清不盡之飲,佐五味子收肺氣,以斂耗傷之氣,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若微利與噎,小便不利、少腹滿,俱去麻黃,遠表而就裡也,加附子以散寒,則噎可止,加茯苓以利水,則微利止,少腹滿可除矣。此方與越婢湯同治水飲溢於表,而為腹脹水腫,宜發汗外解者,無不隨手而消。越婢湯治有熱者,故方中君以石膏散以陽水也;小青龍湯治有寒者,故方中佐以薑桂以散陰水也(《醫宗金鑑》)。

尤在涇:大青龍合麻桂而加石膏,能發邪氣除煩躁。小青龍尤石膏有半夏、乾薑、芍藥、細聿、五味,能散寒邪行水飲。而通謂之青龍者,以其有發汗蠲飲之功。太熱閉於經,而不用石膏州:為熱隔,寧有能發之者乎。飲伏於內而不用姜夏,寒與飲搏,寧有能散之者乎。其芍藥、五味,不特收逆氣而安肺氣,抑以制麻、桂、姜、辛之勢,使不相驚而相就,以成內外協濟之功耳(《傷寒貫珠集》)。

陳瑞春:小青龍湯山麻黃、芍藥、乾薑、五味子、比草、桂枝、半夏、細辛等組成。本方麻黃配桂枝解表平喘,桂枝配芍藥調和營衛,半夏降逆,甘草和中。姜、細辛、五味子三藥同用,是溫化裡飲的主藥,乾薑溫痞以行水,細辛散寒溫腎,五味子酸以斂肺。如此肺脾腎藥配伍,是仲景治痰的要藥。從生理病理的關係理解,用於寒痰宿肺之證,療效是十·分確切的。至於有人認為本方為治外有表寒,內有裡水的說法,不可拘泥之。臨床用小青龍湯治痰飲,沒有表證亦可運用,方中麻、桂並非為表證而設,且其與乾薑、細辛、五味子之辛甘溫收之品同用,顯然不止是發表(《傷寒實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