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沉澱一千多年的歷史美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用天生麗質來形容,一點不過分。

只是,唐朝的梅瓶......似乎有點太豐滿了。還有一種主流觀點,梅瓶是由契丹民族的雞腿瓶演化而來,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

梅瓶,沉澱一千多年的歷史美

契丹民族的興起,差不多在北宋時期,晚於唐朝,所以,梅瓶應該和雞腿瓶沒什麼親戚關係。當然,也有另一派專業說法:梅瓶誕生於北宋時期。我還是寧願相信:北宋窯工們是根據雞腿瓶的形狀,激起了某種靈感,藉以改造豐滿的唐朝梅瓶......全部都順理成章了。

梅瓶,沉澱一千多年的歷史美

於是,宋朝的梅瓶瘦身成功,變女神了。

當時講經也叫講筵,講完經後,作為學生的皇帝要款待自己的老師,即招待老師喝酒,這也跟我們的文化習俗有關。當時的酒就是裝在這樣的瓶子裡,所以它又叫經瓶。

梅瓶,沉澱一千多年的歷史美

到了近代,沒有了講筵制度,瓶子的功能也發生了變化,文人喜歡用它插花,由於它的口很小,文人認為這和瘦骨嶙峋的梅枝是相匹配的,插一枝梅花顯得特別雅緻,要是插一朵牡丹就不美,所以就有了現在的名字梅瓶。

梅瓶,沉澱一千多年的歷史美

梅瓶跟我們傳統意義上瓶子的概念有一點不同,它的重心在上面,頭重腳輕。一般會頭重腳輕的東西會讓人看著很不舒服,但是梅瓶卻是個例外。梅瓶在唐代晚期出現的時候,曲線沒這麼圓,上下偏直,器型略顯笨拙。

梅瓶,沉澱一千多年的歷史美

梅瓶的造型在後期也逐漸依據其使用功能的改變和創造者的審美意識發生著時代的變化,歷經多個朝代的再設計和再創造,其造型越加優美、挺秀和俏麗。

梅瓶,沉澱一千多年的歷史美

無論梅瓶的造型怎樣變化,其上部重大,下部窄細”的整體造型,卻一直沒有被改變,所改變的只是細節上的變化如腰線的提升或下降,瓶腹的或大或小等。

梅瓶,沉澱一千多年的歷史美

梅瓶,沉澱一千多年的歷史美

大家總認為梅瓶這樣的造型重心較高,日常使用時容易傾倒。其實為了保持瓶體穩定,在成型時,聰明的工匠們巧妙地將瓶體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實用功能。

梅瓶,沉澱一千多年的歷史美

梅瓶,沉澱一千多年的歷史美

【霽藍釉梅瓶】

霽藍釉梅瓶。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廣至腹部內斂,圈足。通體施高溫霽藍釉,近底處由於積釉較厚呈紫黑色。足內無釉露胎。此瓶造型端莊古樸,釉色濃重而勻淨深沉,釉面瑩潤,是明嘉靖藍釉瓷器的精品。

梅瓶,沉澱一千多年的歷史美

【仿汝釉三羊梅瓶】

仿汝釉三羊梅瓶,清乾隆。瓶小口微撇,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圈足。肩部凸飾三隻羊頭。通體施仿汝釉。足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對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的仿製在明代已尉然成風,仿汝窯瓷器以清雍正、乾隆兩朝最為逼真。傳世品中,乾隆時期的仿汝器大部分是對釉色的仿燒,造型則多為本朝流行式樣。此器以三羊裝飾,因“羊”與“陽”諧音,寓意“三陽開泰”,以示吉祥。

梅瓶,沉澱一千多年的歷史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