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龍湯-傷寒經方系列

大青龍湯

[組成用法]

麻黃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薑10~25g、大棗5~15枚、生石膏50~200g。水煎溫服,分三次。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欲止其汗,以玉屏風散混爽身粉撲之即可。

[方證]

1.麻黃湯證見口乾、煩躁、熱甚、脈浮緩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飲,上衝、煩躁或身疼痛、惡風寒、脈浮緊者。

3.肌膚灼手,鼻燥口乾,發熱者。

[現代應用]

1.發熱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膿性角膜炎、急性傳染性結膜炎、鼻竇炎、支氣管哮喘、大葉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膿腫、肺壞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膿皰瘡、斑疹傷寒、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症、化膿性心包炎、風溼熱、猩紅熱、急性蜂窩組織炎、丹毒等。

2.皮膚科疾病。如藥物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汗腺閉塞症、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如熱射病、藥物熱、風溼性關節炎、急性白血病、腎炎、痔瘡、鼻衄、腦外傷、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中風等也經常用到本方。

[經驗參考]

大青龍湯證中,“煩躁”往往是醫家辨別方證的重要線索。

如《傷寒九十論》載許叔微治何保義患傷寒,脈浮澀而緊。並據其發熱、頭痛、惡風、無汗,診為麻黃證,但因其煩躁甚,遂與大青龍湯,三杯汗解。

《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張錫純治—冬日傷寒證,胸中異常煩躁。醫者不識大青龍湯證,竟投以麻黃湯。服後分毫無汗,胸中煩躁益甚,自覺屋隘莫能容。診其脈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龍湯加天花粉八錢。服後五分鐘,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傷寒論》第39條說“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暗示本方證與少陰證易混淆,臨床應仔細鑑別。

《傷寒淪匯要分析》載”—程姓男子,發熱惡寒,無汗,似睡非睡,不欲轉側,神倦懶言,問之再三才勉強答:全身疼癰,人感煩躁。有人斷為少陰證.主用姜、附回陽,家屬猶豫不決。按其脈搏,浮而微數,觸其兩脛,頗熱,我認為屬大青龍湯證。因惡寒發熱,無汗煩躁,脈浮數,大青龍湯證畢呈。但大青龍湯證本煩躁不得安臥,現病人似睡非睡,問之久久不答者,乃邪熱閉鬱所致。此與少陰之,但欲寐’迥然有別,與嗜臥亦有不同。足脛頗熱,知非少陰證。至於不欲轉側,是因表邪困束,身痛之故。本證屬寒邪外束,陽熱內鬱,當用大青龍湯雙解表裡邪熱。但又慮老人體質素弱,如發汗太過,恐導致亡陽,因此用石膏一兩,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生薑各三錢,大棗五枚,水煎,分作三次溫服,每二小時服一次,叮囑家屬留心觀察,如發現病者有微汗出,即須停藥。僅服兩次,果全身微汗出,諸證悉除。”

大青龍湯為發汗峻劑,其退熱效果並不亞於西藥的發汗藥。如《古方藥囊》載荒木性次氏治一婦人,因感風寒,發熱數日不解,服兩三種西藥不效,頭痛如刀割,咽乾,欲飲水,苦悶,夜間不寐,時時惡寒,如欲死狀,坐臥不安,其主證為不汗出而煩躁,故與大青龍湯,服後大汗出,諸證霍然而愈。

陳瑞春先生治療韓某,因暴雨衣褲盡溼,又酒食暴進,當夜寒熱交作,煩渴引飲。次日請西醫診治。第三日改就中醫,服銀翹散一劑不效。就診時上午,體溫39.5℃。雖值炎暑,以被單裹身仍惡寒,肌膚於燥少汗,煩躁不眠,揚手擲足,大聲叫喊“周身痛”,“胸口難過”,頭項強痛,不敢轉側,渴喜熱飲,面色赤.痰色白而質粘稠,咳不暢,口淡,舌苔尖白根薄黃,脈浮數有力,大便三天未行。處方;生麻黃10g、桂枝6g、杏仁10g、甘草6g、生石膏30g(先煎)、生薑3斤、大棗12枚。服藥後l小時,汗出由少到多,頭上出氣如蒸,遂去蓋身之被單,汗出漸減,夜能安睡。次晨醒來,各證如失(《陳瑞春淪傷寒》)。

此方發汗之力如此之大,難怪仲景要另小溫粉粉之。不過,為防大汗虛脫,今天可以用阿托品或654—2等西藥來止汗,並給以補液。

如果說以上兩個醫案是針對外感病發熱的“體若燔炭”而“汗之乃散”的話,那麼,下而的醫案則是汗法治療內傷雜病的佳作。中神琴溪翁治療—產婦,病腹部脹滿,大小便不利,飲食不進,其夫為醫師,然治療無效。—年許病情日進,呼吸困難,呈喘息樣。與桃花加芒硝湯無效,於是懇請琴溪翁往診診之脈浮滑,按其腹,水聲漉漉然。悟開南窗而北窗自開之理,與大青龍湯。溫而覆被。其夜大發熱,汗出如流,3~4天后小便通利,日數行,5~6天腹滿消,繼與大青龍湯,百日而愈(《生生堂治驗》)。

由於本方是由麻黃湯和越婢湯組成,發汗能力很強。所以對於皮膚疏鬆易出汗者或脈浮軟,惡風寒,心慌氣短,容易緊張者應禁用。一旦出現裡飲上犯“筋惕肉膶”的反應時,可用真武湯加生龍牡來救治。本方證中的“惡寒、發熱、無汗,煩躁”或“身重”等證,往往會誤認為少陰虛煩證,但少陰證脈多沉微,少有浮緩。而且會有精神委靡、四肢冰冷、膚色蒼白等陰、虛、寒的表現。區別陰陽,舌、脈、神很重要。

大青龍湯是表裡兩解的名方,有清內攘外之功。雖發汗過多可導致許多壞病。但適證用之,效若桴鼓。尤其是在很多急性外感病早期,往往會因誤服感冒藥、消炎藥或清熱解毒藥而失於解表。致使邪氣內伏,形成表寒鬱熱證。此時無論發熱多高,頭痛多重,只要見到惡寒、無汗、口乾、煩躁等證,用大青龍湯進行治療,多能迅挽狂瀾,使身輕病減。若再貽誤時機,便會轉為慢性痼疾,久久難愈。

[原文點睛]

1.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膶,此為逆也。(38)

2.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怔者,大青龍湯發之。(39)

3.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二篇第二十三條)麻黃六兩(去節)、桂枝;兩(去皮)、甘草;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掰)、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注論精選]

陸淵雷:大青龍湯麻石相伍,所以散發鬱陽,麻桂相伍,所以出汗去毒。而起副作用亦能蒸散體溫,故用不當,則體溫低落,心力為之衰弱。是以有厥逆亡陽之戒也。又麻黃之量,三倍桂枝,則排除水氣之力亦峻(《傷寒論今釋》)。

沈金鱉:大青龍湯治病,與麻黃湯證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煩躁者,用大青龍湯也。以其風寒俱盛,故青龍湯添麻黃作六兩,又似合桂枝湯藥味在內,添石膏,所以為緊。此治榮衛俱病,若症不審,誤用大青龍則發汗多傷人(《傷寒淪綱目》)。

左季雲:煩躁是熱傷其氣,無津不能作汗,故發熱惡寒,身疼不解,特加石膏之洩熱生津,以除煩躁,然其性沉而大寒,恐內熱頓除,表寒不解,變為寒中協熱下利,故必倍麻黃以發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棗調和營衛,一汗而表裡俱解,風熱兩除,何患諸證不平(《傷寒論類方匯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