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一、關於華人圈數學水平排名第一

前些日子,我發了一篇《排名第一的數學大師不是華羅庚、陳景潤,竟然是他》,把華人圈數學家的頭把交椅送給了丘成桐大師。文章評論裡有同意的,有反對的;有網友還頗具建設性地給出了建議人選。

1、話說給丘成桐排第一,還有很多人不服。

周公擼著鬍子說:3000多年前,我就和商高討論勾股定律啦!《周髀算經》就是我們的聊天記錄。500年後,印度人才想明白用“阿拉伯數字”計數,阿拉伯人花了1000年學會了這種計數方法,再過500年才輾轉傳到歐洲。我和商高玩數學的時候,全世界人都不會數數呢,數學排名第一的不應該是我麼?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周髀算經:周公商高關於數學的問答

2、數學界的“關公戰秦瓊”

排名困難問題經常出現。在沒有電視、電影的年代,大家都是看戲。京劇裡不乏對蓋世英雄的弘揚,於是,民國時代的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在戲院裡,就點名要看《關公戰秦瓊》,讓關羽和秦瓊PK一下,看看誰厲害?關公和秦瓊差了400多年,怎麼戰?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關公戰秦瓊

要在數學界評比排名第一,也有這種情況,大家的巔峰狀態不在同一個時代,怎麼PK呢?論最大貢獻,是按照對當時的最大貢獻,還是對現在的最大貢獻呢?

所以,我堅持我的意見,華人圈數學水平排名第一的是丘成桐。我相信丘成桐在這場爭奪第一的排名賽中,會走得更遠,頭把交椅會坐得更穩。因為丘成桐仍在致力於把中國從一個數學大國變為一個數學強國,仍在繼續對華人數學的發展做著貢獻。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數學大師丘成桐

3、華人的數學大師與中國的數學大師

至於為什麼不是中國籍的排名,實際上這是科學界實情決定的,也可以叫做國際慣例。

數學最強的民族,實際上是猶太、俄羅斯、東歐一些民族,我們華族跟他們沒得比。

這些最強民族的數學家,比如,俄羅斯數學名家,為了更好地發展,也會加入美國國籍。因為,數學圈子就那麼小,你若不開闊眼界,跟最頂尖的圈子保持聯絡,只想閉關自己玩,很快就落伍。年輕的時候不顧忌國籍,到最前沿的地方發展,發力搞科研,為全人類數學知識做出突破;年紀大的時候,科研搞不動了,回到祖國搞教育,促進國家數學水平的提高。這應該是比較明智的做法,對個人、國家、世界的發展都有益。

別忘了,眼下美國看中國經濟發展的好了,提高了中國產品的關稅,還準備了2000億美元的清單。啥時候,美國高科技對你限制,只要是華人,哪怕是入了美國籍,都不帶你玩,那就可怕了。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中國人,我要實施2000億美元制裁啦!

沒辦法,誰讓人類的頂尖知識幾乎都在美國呢?美國人並不願意跟全世界分享自己的科技,人家要保護知識產權。

所以,咱自己要明白這個理兒,不要上來就扣大帽子,說這些大師是“叛徒”,做憤青要理智!做憤青要理智!做憤青要理智!我看到評論裡有罵丘成桐是叛徒的,真是為你們的智商捉急。

二、數學大師陳省身

好了,言歸正傳,今天的主角是陳省身。

1、學習和工作簡歷

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數學研究生!!!

1936年,在漢堡大學數學系獲得科學博士學位。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1934年陳省身在德國漢堡

1937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抗戰期間,在雲南昆明任西南聯大(北大、清華、南開合併而成)教授,講授微分幾何。

1948年,南京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正式成立,陳省身任代理所長。1949年初,中央研究院遷往臺灣,陳省身應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院長奧本海默之邀舉家遷往美國。(注:陳省身選擇遠離政事,趁年輕多做學問。)

1960年,陳省身受聘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直到1980年退休為止。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美國加州的陳省身銅像

1981至1984年任美國國立伯克萊數學科學研究所首任所長。

1984至1992年任天津南開數學研究所所長。

2、微分幾何學之父

很多人拿陳景潤與陳省身比較,說陳景潤只不過在一個小領域前人提出的一道題上,做出了一點突破;而陳省身是開創,並領導著整體微分幾何、纖維叢微分幾何、“陳省身示性類”等領域的研究。

實際上,這種對比有一定道理,也有侷限性。因為,術業有專攻!你說設計摩天大樓的,比一磚一瓦砌牆的農民工更有水平;我還說認認真真砌牆,做好本職工作的磚瓦匠比設計師更有工匠精神呢!

陳省身,創立了微分幾何的重要流派,可以說是拯救了微分幾何,所以被稱為現代微分幾何之父。因此,陳省身被很多數學專業人士推崇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普通人很難理解的微分幾何學

恰如黎曼發明了黎曼幾何,多年之後被愛因斯坦用於表達廣義相對論;陳先生髮展了陳類理論,多年之後成為拓撲絕緣體的理論根基。歷史一再證明,數學家對於純粹美學價值的追求,最終導致最具實用價值的技術,從而從根本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提升了人類文明。

目前,計算機硬件已經發展到極限,摩爾定律失效。人們寄希望於拓撲絕緣體理論和技術的發展,能夠繼續讓硬件更新換代。而最有可能的突破方向,凝聚態物理中的拓撲絕緣體理論,是基於陳省身開創的理論的。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也許未來是摩爾定律的拯救者

3、其它成就與榮譽

先後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以色列沃爾夫獎(第一個獲此獎的華人,第二個是陳省身的學生丘成桐)、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及首屆邵逸夫數學科學獎等多項榮譽。

為了紀念陳省身的卓越貢獻,國際數學聯盟(IMU)還特別設立了“陳省身獎(Chern Medal)”,作為國際數學界最高級別的終身成就獎。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國際數學聯盟的陳省身獎

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英國等國科學院或皇家學會外籍院士與會員。

2002年被推選為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名譽主席。

2004年11月2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討論通過,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陳省身星”。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天空中閃亮的陳省身星

把伯克利數學系建成世界著名的幾何學中心,伯克利數學研究所創立者之一,伯克利數學研究所首任所長。

國際頂尖數學期刊ANNALS OF MATHEMATICS裡面,中國人發表的前三篇論文,都是陳省身寫的。

在四年一次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先後做過三次報告(同一個人被邀請兩次以上是罕見的)。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四年一次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會徽

網上據說有20世紀數學家排名,陳省身排在第31位,華羅庚排在第90位,陳景潤進入前1500名。排名的權威性無法考究,但可以作為參考。

3、傳奇故事

專用姓氏

華人數學家有很多姓陳的,但他們的姓寫成英文一般是Chen,只有陳省身的姓是Chern,這差不多成了他的“專屬姓”了,外國數學家一看到Chern就知道是誰。

朋友圈

當年陳省身還在普林斯頓的時候,愛因斯坦跟他聊天說:小陳啊,我們一起做微分幾何吧,我想用它來搞搞統一場論。物理學家們注重實驗,數學家們注重推導,愛因斯坦卻是想象力極其豐富者,讓物理學家們和數學家們都無可奈何。於是陳省身說:瘋老頭兒,你一邊兒玩去。(引自《陳省身傳》)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陳省身與愛因斯坦

奧本海默(原子彈之父)親自邀請陳省身前往普林斯頓工作,當年陳省身的同事有:馮諾依曼(計算機之父)、納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等。後來的學生西蒙斯是華爾街量化鼻祖。

陳省身講數學課時,下面丘成桐、吳文俊,楊振寧都在認真記筆記。

南開數學研究所

“文革”結束,由吳大仼起草關於創辦南開數學研究所並聘陳省身為所長的報告,終於得到中央批准。1985年,南開數學所成立,承載著大師要把中國建成數學大國的宏偉理想。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陳省身與南開數學研究所

籌建數學所時,陳省身捐款一萬美元,捐書近萬冊,並立下遺囑:將全部財產除分給兩個子女外,再加上數學所這個“新生兒”。以後他又捐出個人財產的三分之一,並將沃爾夫獎獎金5萬美元全部捐出。

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自建所以來,通過承辦大型的學術活動年,造就了一大批享譽海內外的中青年數學家;通過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大大促進了中國純粹和應用數學的發展,有力提升了我國在國際數學界的地位。

4、丘成桐師出名門,陳省身新傳有人

丘成桐是陳省身的得意門生。

話說1969年提前1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丘成桐,為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陳省身教授所器重,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到伯克利分校學習一年後,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1971年,丘成桐獲得獲博士學位。(不好意思,又安利了一把丘成桐,2年獲得博士。)陳省身贈書丘成桐,扉頁寫到“ 餘生六十矣,薪傳有人,願共勉之。”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1992年丘成桐與陳省身

5、把最後的心血奉獻給祖國

2004年12月3日,一代宗師與世長辭。他確確實實兌現了“把最後的心血奉獻給祖國”的諾言。

他若在世,無人敢列華人數學排名第一

黑板作碑,公式為銘

三、分析大師成功的背後

家裡有小朋友的家長,更喜歡研究大師成長背後的原因,以便用相同方法培養自己的孩子。我告訴大家,大師業餘時間最喜歡的是讀書!

陳省身不愛運動,喜歡打橋牌,且牌技極佳。

圖書館是陳省身最愛去的地方,常常在書庫裡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他看書的門類很雜,歷史、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他都一一涉獵,無所不讀。大學入學時,陳省身和他父親都認為物理比較切實,所以打算到二年級分系時選物理系。但由於陳省身不喜歡做實驗,既不能讀化學系,也不能讀物理系,只有一條路——進數學系。

看到了吧,家裡有小朋友的家長。我又一次證明了,學生時期建立讀書的好習慣,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