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名霞浦奇女子登上了中国网……

今天,一名霞浦奇女子登上了中国网……

秋日不羡月

冬来偏觅荷

山崩饮一斗

城倾自高歌

情因天地起

怜为众生多

客来有佳茗

浓淡自斟酌

惟恋茶与药

天地独一个

开篇说的是酿茶传人董金凤,福建霞浦人氏,一特立独行奇女子,四十多岁的她,一袭长衫,不施粉黛,三餐至简,不苟言笑,给人一种洗尽铅华,慧然独悟的印象。生活中,她是一位清心居士。

早年间她随丈夫来到沪上做生意,有亏有盈,日子过得倒也自在,随着孩子的降生、成长,生意也走上正常轨道,生活由安定到安逸,但生活的内容却一成不变,她感到了莫名的空虚,有时她会想:人来到世上应该做些什么?怎样的生活才能更有意义?怎样的生活才不枉此生?这些想法多数时候一闪而过。然而,时间久了,这样的想法会积累起来,却没有答案,只知道贪图安逸是肯定不行,人生得活出自己的境界和价值。

实际上,她心中一直潜伏着一个梦,正是这个梦催生了这些想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梦想。

1995年,董金凤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她本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接受分配,成为一名医生,得一份稳定工作。可是,她做不到。每个人都为她惋惜,除了她自己。因为有梦在,尽管那时候,这个梦还不甚清晰,朦胧也值得珍惜,她时常吟咏着舒婷的朦胧诗,这位红透半边天的福建女诗人的,给了她莫名的动力,陪她度过了那段“月朦胧,鸟朦胧”的时光,岁月蹉跎,青春无悔。

婚姻来的自然,走的平淡,她甚至找不出一个华丽点的词去形容一下。没有时间用来总结过去了,她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该做点什么。此时,灵光一现,不是还有梦吗?想到了梦,她镇定了下来,是啊,这个梦陪伴了她太久,俨然已是她灵魂的一部分。多年来,它一直委屈地蜗居在心底的某个角落,不曾擦拭,快锈蚀了吧?待拭去尘埃,董金凤才发现,这个埋藏在心底的梦原来恰是“悬壶济世,普度众生”的情节。这情节缘起于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淫和其外公的谆谆教诲,现在,无论是弘扬文化还是继承先人遗志,她该为此做点什么了,她决心用自己的学识和多年来积累的对茶的认知,全力发掘酿茶技艺,让这一失传已久的茶艺得以重见天日,发扬光大,造福后人。

董金凤出生在中医世家,外公是个佛道双修,崇尚天人合一的老中医,自己炼制一些丹药,分送乡民,不取分文,毕生精力用在了编纂药方,几乎所有的药方里都有写到茶,用他的话说,茶即是药。有时为了获得灵感,他会徒步去太姥山,躺在“梦石”上,等待太姥娘娘托梦,每每都会有解疑答惑。外公遗留下不少药书,如今能看到的也就剩一本了,家人时常按照这本药书的记载,为乡民解除病痛。如小儿受了惊吓,用七根茶七粒米七个小石头七节灯芯草加一块银元开水冲泡,同时在小儿额头往上捋七下,前胸捋七下,后背捋七下。待茶凉了一口气喝下去,辅以念经,可有效压惊;小孩高烧迷糊,茶嚼碎含在口中对着肚脐周围吸吮,有奇效;茶叶、菜籽、油、生姜等温热后作为介质刮痧,可有效解除伤风感冒等病痛;经络不通时可用茶和盐熏,立刻见效......外公认为茶在植物中灵气是最高的,他念经时贡茶贡酒,祭祖宗也用茶,医书中不乏超现实主义的描述,如念动咒语,祝由之术等玄幻术,作为当时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得以保留……,外公识茶、敬茶、用茶的佳话至今在乡民中流传着,用一代茶痴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今天,一名霞浦奇女子登上了中国网……
今天,一名霞浦奇女子登上了中国网……

药书一览

董金凤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长大,自小就帮助家人制茶制药,外公的言传身教,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她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开阔了眼界,也奠定了她的志向。这正也是她研发酿茶的初衷。

酿茶恒久远,一方永流传。不知从哪朝哪代起,这酿茶的方子找不着了,失传!这损失真是不可估量,造成多少代后人在黑暗中摸索却一无所获。专业的文献里也难觅一星半点,董金凤的外公医书里的记载也多有缺失,要恢复这门技艺无疑难度是相当大的。

一般的茶采摘后经过烘干炒制即成。而酿茶如酿酒一般先得制曲,而且是利用精选的原产地中草药和天然菌类制曲,有了优质酵曲,才能使更多的中草药在接下来漫长的过程中充分发酵,充分释放功效至茶叶中,如此制成的酿茶保健效果自然非同一般。

关键是如何找到这个“古方茶曲”,董金凤查阅了海量资料,有关酿茶的记录少之又少,甚至有的描述还存在偏颇,外公留下的医书,说是书,看上去倒像是一堆刨花,早没了封面封底,中间较完整的页面,可见外公用蝇头小楷工整地描述了他一生对茶和中药的研究和实践,而对于酿茶的描述记载大都遗失。

酿茶制作从培育酿曲开始,董金凤只能一遍遍地探索,她采用从药效到药理的逆推理,去一个个地固定配方,通过反复实践,多次拜访母校的老师,去量化每一个单方,也不知失败了多少次,但她从未停下过前行的脚步……

董金凤的茶园分别位于霞浦县崇儒乡左岭村和柏洋乡后垄村,海拔均在600多米以上,茶园从不用化学肥料杀虫,植物种类也较多,整个一共生共荣的“百草园”!通过了解我们知道,董金凤外公活着的时候,就告诉家人,茶园里的虫子常常会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出来噬咬茶叶,他们的唾液与茶叶里的碱中和,能有效降低茶苦涩,喝起来有明显的回甘,对老枞茶树的叶子来说效果更佳,虽然茶叶的品相难看了些,也不必在乎。茶园里生长着不少其他种类的植物,按她外公的说法是,许多草本植物都具备自身的药用价值,与茶树共生,会改善茶的品质,不同的植物也会寄生着不同的菌类,如山茨菇、灵芝等,实际上,董金凤正是利用了这些天然的益生菌,来制取酿茶所需的酵曲。

今天,一名霞浦奇女子登上了中国网……今天,一名霞浦奇女子登上了中国网……

采茶现场

酿茶选材来自福鼎白毫,福鼎白毫的母树就是太姥山的绿雪芽,至今还有迹可循,福鼎白毫经过千百年来的培育和优化,外观条索厚重,营养成分丰富,某些品性优于绿雪芽,入药最佳,同时,按照外公的医书记载和自己的钻研,董金凤严选了39种优质的原产地中药材,如山茨菇、灵芝、银翘、生地、熟地、虫草、人参、三七等,这些中药材与福鼎白毫充分混合,并辅之以酿,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大都需要9个月),使得中药材的成分有效地融进茶叶,这期间,需要对发酵体的温度、湿度做严格监控,为了确保成功,董女士必须同时做了若干个发酵体,每天做大量的记录和对比,作为一个笃信佛教的居士,董金凤每晚还要对他的酿茶颂大悲咒,希望籍此加持能量,能给人祛除病痛,调理健康。在长达9个月的制作过程中她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今天,一名霞浦奇女子登上了中国网……

太姥山绿雪芽

2016年7月的一天,这一天对董金凤来说太重要了,这一天她等来了官方的检测报告,报告显示,酿茶的营养成分达到和超过了国标,没有检出任何化学有害物质!这是对酿茶最好的肯定,从此,酿茶,这一中华茶文化的瑰宝又得以继承和发扬。

福建当地政府很重视,在各级商会的公众号上做了特别推广,商会会员也在微信群里广泛转发宣传,经央媒报道后,各大门户网站多已转载,一时间,董金凤和她的酿茶声名鹊起,此时的董金凤显得异常淡定,她希望适可而止,因为选材苛刻,制作工艺复杂,酿茶的量还不够多。

从发愿、准备到研发到成功,酿茶在董金凤的心里酿了数十载。有梦想有毅力有探索和奋斗,才有了今天的酿茶。她给酿茶取名“金红天华”,真是名副其实,那种汤色,正是炉膛金所呈现的颜色,正红,斟一杯,闻一闻,是茶叶经过长期发酵后所散发的那种熟汤的味儿,啜一口即颊齿留香。酿茶带给人们更多的良性调理,长饮酿茶,口腔清新,耳聪目明,肠道消化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更有无数案例证明酿茶对于皮肤暗疮、静脉曲张和肝胆疾病等都起到了显著的的调理作用。

今天,一名霞浦奇女子登上了中国网……今天,一名霞浦奇女子登上了中国网……
今天,一名霞浦奇女子登上了中国网……

“金红天华”产品图

福建是出女神的地方,太姥娘娘、妈祖婆婆、陈倩姑等都是救苦救难的神仙,关于她们的传说几千年来影响着一代代人,也根植董金凤的内心,成为生命的烙印,挥之不去的情节,时时激励着她去为之奋斗,丝毫不敢懈怠。其次对她成长影响至深的即是外公,外公一生制茶制药,总结验方无数,且发心良善,常将丹药、正气丸、行军散分送乡人,不求回报。外公的言传身教,让董金凤一生受用无穷。

生活的感悟,文化的浸润,信仰的力量,锻造成了董金凤的人格特质,这种特质里包含了坚守梦想,永不言弃,奋力拼搏直至成功。

今天,一名霞浦奇女子登上了中国网……

拉脱维亚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英格兹 ·瑞仁布兰兹先生与酿茶传人董金凤女士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