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一旦重慶不保,這裡就是中華民族陪都後的「陪都」!

眾所周知 ,重慶作為陪都最終經受住殘酷的考驗,然而很多人都不知,在陪都重慶之後,還有一個“陪都”,一旦重慶失手,這裡就可能是中華民族陪都後面的最後的“陪都”——她就是“西昌行轅”!

西昌是一座中國人即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抗戰期間,一旦重慶不保,這裡就是中華民族陪都後的“陪都”!

它很有名,因為西昌兩個字總是與衛星發射中心連在一起,它又很讓人陌生,可能八成國人搞不清楚它在哪裡,沒準還會南轅北轍指向甘肅酒泉方向。事實上,全國三大衛星發射中心之一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要是在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冕寧縣境內,而西昌則是該州的首府所在地,是一座與鋼鐵、火箭的堅硬標籤相去甚遠的浪漫、柔美的歷史名城,坊間人稱“小春城”。

抗戰期間,一旦重慶不保,這裡就是中華民族陪都後的“陪都”!

在西昌旅行必去的西昌古城,據史料記載最初就修建於明代。大明洪武二十年開建,宣德二年砌以磚石,城高三丈,周九里三分,開四門,東為安定門,西為寧遠門,南為大通門,北為建平門。四個城門組成了一個擴大版的“四合院”,院內縱橫交織著九街十八巷,形成了西昌古城的基本構架,城內至今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寺院、古塔、民居、祠堂、古井等古蹟,距今已經有600多年曆史。

抗戰期間,一旦重慶不保,這裡就是中華民族陪都後的“陪都”!

1937年,隨著日寇全面侵華,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遷到重慶,據守西南、西北半壁國土勉力支撐,民國政府相繼在桂林、成都、西安、天水和西昌設立行營或行轅,加強實力,其中西昌的地位最為特殊的一個!

抗戰期間,一旦重慶不保,這裡就是中華民族陪都後的“陪都”!

而西昌當時還是一個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的邊陲小城,在西昌設立行轅主要是因為西南是中國保持與盟國外援的重要通道,西昌距離印度、緬甸不算遙遠,是西南地區的中心地帶,戰略位置重要,如果重慶再失守,國民政府可以退守西昌,繼續抗戰。

為此,軍民合力搶修西昌機場、川滇西路,限期設立西康廣播電臺,中央軍主力部隊駐防川滇西路。

抗戰期間,一旦重慶不保,這裡就是中華民族陪都後的“陪都”!

今天西昌邛海溼地美景

西昌是涼山彝族自治區的首府,彝族是一個崇拜火的民族,彝族先民認為火是生命的起點,火也是生命的終結,火把節是涼山彝族一年一度傳統的重大祭祀性節日。

2007年至2017年,的確是西昌市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然而宏遠的理想和殘酷的現實之間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經濟不如攀枝花,旅遊不如滇西北,交通不如川藏線,西昌未來的路還很漫長......

抗戰期間,一旦重慶不保,這裡就是中華民族陪都後的“陪都”!

西昌邛海晨光

對此,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